文 曹 潔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要為‘幼兒一生的發(fā)展打好基礎’?!绷己玫男袨榱晳T有助于健全人格、提高素質、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對人一生的學習、生活和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這種習慣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
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培養(yǎng)一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小抓起。小班是幼兒跨入集體生活的一個轉折點,也是進行常規(guī)教育的關鍵期。
為此,教師要抓住教育契機,科學靈活施教,注重家園共育,培養(yǎng)幼兒良好習慣,為幼兒的成長提供必備條件,為幼兒的發(fā)展打好堅實基礎。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huán)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fā)展的需要?!庇變褐饕峭ㄟ^在實際生活中積累有關的經(jīng)驗和體驗而學習的,其發(fā)展是與周圍環(huán)境主動積極地相互作用的結果。幼兒通過與環(huán)境的積極互動,主動獲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豐富經(jīng)驗。幼兒園的教育環(huán)境既包括外在的物質環(huán)境,也包括內在的心理環(huán)境。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游戲就是幼兒的學習,在游戲中幼兒心情愉悅,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會按照一定的要求,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品質。例如,班上有一名幼兒挑食,教師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見效。教師與家長溝通時發(fā)現(xiàn),該幼兒特別愛看動畫片《大力水手》。為此,教師創(chuàng)編游戲《大力水手勇闖關》,請該幼兒當隊長帶領大家克服種種困難,到達終點。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一定要添加大力水手的菠菜,否則不能到達終點。在游戲中,該幼兒勇于擔當,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增強了自信。后來,該幼兒遇到不愛吃的飯菜,總會一邊說“大力水手的菠菜”,一邊把飯菜吃完,漸漸改掉挑食的壞習慣。在“娃娃家”,洋洋總是把食品隨手亂放。教師特地扮成監(jiān)督員來餐廳檢查,指出洋洋的不當做法。在教師一次次提醒與示范下,洋洋逐步建立了新的規(guī)則意識,能夠按要求擺放食品。
幼兒年齡小,對于許多行為習慣的正確與否沒有準確的概念。因此,對于幼兒的不良行為,教師不能粗暴地指責、阻止,而要進行正確地講解、示范,使幼兒形成正向概念,有一個可效仿的榜樣。
例如,剛開學時,很多幼兒都不會輕拿輕放小椅子,拖著小椅子到處跑的現(xiàn)象也處處可見。他們坐的時候也常常把小椅子翹起來或不停地搖晃。針對這一現(xiàn)象,教師對幼兒說:“中午睡覺的時候,老師聽到教室里有哭聲,老師找啊找,原來是小椅子。小椅子為什么哭呢?它告訴我,小朋友不愛護它,用一只手拖著它跑,坐的時候翹起它的兩條腿,還晃來晃去的,把它弄疼了它。小椅子都不愿和小朋友做好朋友,怎么辦呀?”幼兒紛紛說:“我再也不拖小椅子了。”“我不翹椅子了?!薄又?,教師給幼兒做出示范,詳細講解了拿椅子、放椅子、坐椅子的注意點。此后,幼兒這方面的不良行為逐步得到糾正。
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午餐是一日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用餐時,有的幼兒雙手不動,等著保育員喂;有的幼兒自己動手,但桌上撒滿了米粒和菜等。對于小班幼兒,教師不能一味地批評和指責。教師要從幼兒感興趣的故事入手,利用午餐前的一段時間,給幼兒講《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幼兒聽得津津有味,懂得了吃飯時不能掉米粒了。小班幼兒很喜歡聽故事、念兒歌,教師在教育幼兒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可以巧妙地運用這一形式。
例如,洗手時,讓幼兒邊洗邊念:“洗手前,先卷袖……”這樣,幼兒會在不知不覺中根據(jù)兒歌的引導完成洗手的任務。
培根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當努力追求的好習慣?!?~4 歲幼兒正是人生習慣養(yǎng)成的最佳時期,良好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不僅使幼兒掌握一些生活技能,而且勞動觀念、集體觀念明顯增強,塑造幼兒的個性品質,為幼兒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