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莉
(柳州市工人醫(yī)院,廣西 柳州,545005)
翼狀胬肉是眼科的常見病及多發(fā)病,是一種纖維血管增生性眼表疾病,可為單眼或雙眼發(fā)病,表現為球結膜異常纖維血管樣組織增生,逐漸向角膜方向發(fā)展,最終侵犯角膜,對角膜造成壓迫和牽拉,引起角膜散光,造成患者視力損害的疾病。隨著眼科顯微操作技術的發(fā)展,出現各種各樣的手術方式,但術后的復發(fā)問題仍是關鍵問題,復發(fā)性翼狀胬肉對視力的損害尤其嚴重,切除后的復發(fā)率更高。目前公認的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手術治療,輔以藥物等治療以降低翼狀胬肉的復發(fā)率?,F就目前的研究對翼狀胬肉的治療進展進行綜述。
將翼狀胬肉切除后,暴露的鞏膜區(qū)用羊膜覆蓋,利用絲線與結膜間斷縫合,并固定于淺層鞏膜,羊膜緊密貼附在暴露鞏膜區(qū)上。目前羊膜移植和生物羊膜移植術也被廣泛應用于翼狀胬肉手術中[1]。因為羊膜中的抗血管生成因子以及抗炎因子可以減少翼狀胬肉切除手術后的炎癥刺激,減少手術區(qū)成纖維細胞以及血管內皮的增殖,從而達到減少復發(fā)的目的;同時羊膜通過覆蓋術區(qū)神經纖維,能夠減輕炎癥反應,緩解術后畏光、流淚、疼痛等刺激,但是羊膜組織易融解,融解吸收后降低了屏障作用,為纖維組織及血管增生提供了條件,所以其復發(fā)率高于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組[2]。
將翼狀胬肉切除之后,取自體帶角膜緣干細胞的球結膜植片覆蓋于暴露鞏膜區(qū),植片角膜緣端與暴露區(qū)角膜端對應,與結膜斷端間斷縫合,并固定與淺層鞏膜。為術區(qū)提供了正常的角膜緣干細胞,能夠促進眼表微環(huán)境的修復,阻止了纖維組織及血管增生,從而更加有效地降低了術后復發(fā)[3]。同時,此手術因手術難度較低,復發(fā)率較低,為眾多眼科醫(yī)師所選擇然而。但也有其局限性,手術較為精細,需要有手術顯微鏡的輔助,因此一些沒有購買手術顯微鏡的基層醫(yī)院無法開展。
富血小板纖維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是第二代血小板濃縮物,是一種富含白細胞和血小板的纖維蛋白生物材料,PRF是沒有任何添加物的離心血液,其中含有許多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PRF膜可作為機械支持物,為細胞增殖、分化和遷移提供支架,有利于組織再生。目前,PRF已經用于口腔外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等學科[4],因此有理由相信PRF也可以作為一種自體生物材料用于翼狀胬肉切除術后的眼表重建。
翼狀胬肉組織中可以檢測出大量IgA和IgM,因此考慮翼狀胬肉的發(fā)生與I型變態(tài)反應以及III型變態(tài)反應有關。糖皮質激素可以抑制免疫反應,抑制肉芽組織成纖維細胞的生成,達到控制胬肉生長、抑制胬肉復發(fā)的目的[5]?;顒悠谝頎铈廊馐褂眉に氐窝垡?,可以控制胬肉的生長,是翼狀胬肉由活動期轉變?yōu)殪o止期,利于手術。翼狀胬肉手術切除后使用激素,可以抑制胬肉再生,防止復發(fā)[6]。
局部滴用消炎痛、普拉洛芬等非甾體類固醇類消炎藥,實施抗炎治療,可以對前列腺素釋放起到抑制作用,并進而對一些生長因子產生影響,使翼狀胬肉的生長受到抑制。在翼狀胬肉手術后使用非甾體類消炎藥滴眼液,可以起到消炎鎮(zhèn)痛的作用,緩解患者的疼痛不適,同時也可以降低翼狀胬肉的復發(fā)率。但是非甾體類消炎藥過度應用會有造成角膜上皮不愈合、鞏膜溶解等風險,在手術后應用非甾體類消炎藥應當更加慎重。
抗代謝藥物可以通過抑制成纖維細胞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生長,來達到抑制翼狀胬肉復發(fā)的作用。目前在翼狀胬肉手術中常用的抗代謝藥物有5-氟尿嘧啶、絲裂霉素等。在Dos Santo[6]的研究表明絲裂霉素C可以明顯降低復發(fā)率。但使用抗代謝藥物也有造成很多并發(fā)癥,我國的史偉云[7]提出,由于使用抗代謝藥物達到的效果并沒有那么顯著,卻會造成很多并發(fā)癥,應當慎用。
干擾素具有抗病毒、抑制細胞增殖、調節(jié)免疫及抗腫瘤的作用,其中抑制細胞增殖以及抗腫瘤作用可以抑制翼狀胬肉的復發(fā)。目前的研究中,諸位學者都一致認為在翼狀胬肉切除手術后使用干擾素可以有效的降低復發(fā)率[8]。因此,在翼狀胬肉手術后使用干擾素滴眼液可以作為一種常規(guī)治療,有利于減少復發(fā)。
在劉慧[9]及陳蘭[10]等學者的研究中,翼狀胬肉組織中VEGF的表達明顯增高,提示翼狀胬肉中存在新生血管、成纖維細胞的增殖。使用抗VEGF藥物可以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長,發(fā)揮抗纖維、血管增生的作用,從而達到抑制胬肉生長的作用。但是由于抗VEGF藥物降格昂貴,在國內在翼狀胬肉的治療中很難實施抗VEGF藥物的治療。
翼狀胬肉的治療需在滿足徹底清除病灶、降低術后復發(fā)率的基礎上,不影響患者日后眼部疾病的治療且符合患者的美觀要求,同時還需考量當地醫(yī)療情況及個人經濟因素,針對不同患者的個體情況,綜合選擇最為合適的手術方式,已然成為臨床醫(yī)生面臨的新挑戰(zhàn),但目前很多手術方式還僅局限于小范圍使用,需經過進一步研究探討是否可全面推廣,而能否通過疾病發(fā)病相關的細胞因子的調控對翼狀胬肉進行治療也是目前學者們不斷研究的方向。對于翼狀胬肉的個體化治療目前并無統(tǒng)一標準,相信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還會不斷有新的改良術式被提出,對于翼狀胬肉的個體化治療標準也會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