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蘇省啟東市東安中學(xué) 吳思慧
有這樣一道題:
一輛車從A地開向B地,每小時行駛45km,行了兩小時后,剛好離A、B兩地的中點18km,則A、B兩地相距多少km?
你們看到這題,是否和我一樣,覺得這太簡單了?于是快速寫出如下解答過程:
解:設(shè)A、B兩地相距xkm,則由題意可得,解得x=216。答略。
可是,這題真有這么簡單嗎?
題目中說“離AB中點18km”,那么車子是在中點的左側(cè),還是右側(cè)?換句話說,是行駛到中點前,還是中點后呢?題目沒有明說,那不就意味著一切皆有可能嗎?于是我趕緊補上第二種情況:當(dāng)車駛過中點后,有=45×2,解得x=144。
很多時候,當(dāng)題目條件不是很明確時,我們往往需要分類討論。類似這樣的題:
甲、乙兩車,從A、B兩地同時相向而行,a小時后兩車相距mkm……
你讀完之后,是否和我一樣,馬上意識到,這同樣有兩種可能性呢?一是兩車相遇前相距mkm;二是兩車相遇之后相距mkm。知道這個以后,列方程解答就不是事兒了。
所以,我們在平時閱讀題目時,切忌“一目十行”的跳躍式閱讀,一定要拿起筆,圈畫關(guān)鍵詞,細(xì)品每一句話,關(guān)鍵的時候畫出相應(yīng)的示意圖輔助分析題意,細(xì)想一下題目中的信息是否唯一確定。若情況不明確,就需分類討論。
教師點評
小作者通過舉例告訴我們,思考問題要周全,解題情況不確定時需分類討論,還告訴我們減少錯誤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清楚每一步的解題依據(jù)。如果我們能像小作者那樣養(yǎng)成良好的學(xué)習(xí)、解題習(xí)慣,我們也能和“馬虎”說拜拜,遇見更優(yōu)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