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華
(平輿縣人民醫(yī)院 普外科,河南 駐馬店 463400)
胃大部切除術是臨床治療胃癌患者的常用術式,可清除腫瘤組織,改善臨床癥狀,但該手術屬侵入性治療,對患者產生手術創(chuàng)傷,引起一系列并發(fā)癥[1]。胃癱綜合征(gastroparesis syndrome,GS)是胃癌胃大部切除術患者常見并發(fā)癥之一,以胃動力紊亂、胃排空障礙為主要征象,可引起惡心、腹脹、上腹痛等癥狀,影響患者生存質量[2]。因此積極尋找影響胃癌患者胃大部切除術后GS發(fā)生的相關因素,并采取對應干預措施,對降低GS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胃癌患者胃大部切除術后發(fā)生GS的影響因素。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方案經平輿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選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平輿縣人民醫(yī)院接受胃大部切除術的278例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胃癌相關診斷標準[3];(2)接受胃大部切除術治療;(3)近4周未使用嗎啡、阿托品及其他影響平滑肌收縮的藥物;(4)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疾??;(2)合并嚴重心肺功能障礙;(3)已發(fā)生遠處轉移。278例胃癌患者中男163 例,女115例;年齡41~73歲,平均(61.75±5.39)歲;體質量指數18~27 kg·m-2,平均(22.56±1.24)kg·m-2;腫瘤直徑2~9 cm,平均(4.63±1.69)cm;術中出血量236~335 mL,平均(280.02±35.79)mL;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79 例,高中58 例,高中以上41 例。
1.2 分析方法
1.2.1GS判定標準 手術10 d后,行X線檢查,經胃管注入泛影葡胺(湖南漢森制藥,國藥準字H43021625)20 mL,X線下動態(tài)觀察患者胃排空、胃蠕動等情況,將胃蠕動減弱或消失、殘胃擴張、排空減緩征象明顯及24 h再次觀察見遠端空腸顯影的患者判定為發(fā)生GS;反之則判定為未發(fā)生[4]。根據GS發(fā)生情況將患者分為發(fā)生組與未發(fā)生組。
1.2.2基線資料收集 詳細記錄患者性別(男、女)、年齡(<60 歲、≥60 歲)、體質量指數(<24 kg·m-2、≥24 kg·m-2)、高血壓[非同日連續(xù)2次經歐姆龍HEM-7130型血壓儀檢測顯示收縮壓>14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張壓>90 mmHg則判定為有高血壓[5]]、糖尿病(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版)》[6]中糖尿病相關診斷標準)、吸煙史(有、無)、飲酒史(有、無)、腫瘤直徑(≤5 cm、>5 cm)、術前幽門梗阻(有、無)、吻合方式(BrillrothⅠ式、BrillrothⅡ式)、術中出血量(≤300 mL、>300 mL)、使用鎮(zhèn)痛泵(是、否)等資料。
2.1 278例胃癌患者胃大部切除術后GS發(fā)生情況278例胃癌患者胃大部切除術后發(fā)生GS 25例(8.99%),未發(fā)生GS 253例(91.01%)。
2.2 臨床資料兩組年齡、體質量指數、高血壓、吸煙史、飲酒史、腫瘤直徑、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發(fā)生組合并糖尿病、術前幽門梗阻、吻合方式、使用鎮(zhèn)痛泵與未發(fā)生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2.3 胃癌患者胃大部切除術后發(fā)生GS的影響因素回歸分析將2.2分析結果得到的可能作為影響因素的二分類變量(糖尿病、術前幽門梗阻、BrillrothⅡ式吻合、使用鎮(zhèn)痛泵)作為自變量,并賦值(見表2),將胃癌患者胃大部切除術后GS發(fā)生情況作為因變量(發(fā)生賦值為“1”,未發(fā)生賦值為“0”),經logistic分析后,將表1中P值放寬至<0.2,將符合條件的變量全部納入作為自變量,建立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顯示,合并糖尿病、術前幽門梗阻、BrillrothⅡ式吻合、使用鎮(zhèn)痛泵是胃癌患者胃大部切除術后發(fā)生GS的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3。
表2 主要自變量說明
表3 胃癌患者胃大部切除術后發(fā)生GS的影響因素回歸分析
GS病因復雜,可能與手術破壞胃部正常生理解剖結構有關,胃大部切除術可對患者迷走神經產生破壞,致使患者喪失支配胃動力的神經,導致胃動力不足;此外手術還可興奮胃腸交感神經,抑制胃腸神經叢的興奮神經元,同時對平滑肌收縮產生不良影響,進一步降低胃動力。本研究結果顯示,278 例胃癌患者胃大部切除術后發(fā)生GS 25 例(8.99%),未發(fā)生GS 253 例(91.01%),提示胃癌患者胃大部切除術后GS發(fā)生率較高。因此積極尋找胃癌患者胃大部切除術后發(fā)生GS的影響因素,并采取對應干預措施,對降低GS發(fā)生率,改善患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建立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顯示,合并糖尿病、術前幽門梗阻、BrillrothⅡ式吻合、使用鎮(zhèn)痛泵是胃癌患者胃大部切除術后發(fā)生GS的影響因素。對上述因素進行逐一分析。(1)合并糖尿病的胃癌患者長期存在的高血糖水平狀態(tài)可對自主神經產生刺激,促使其發(fā)生變性,降低患者胃張力,并對胃動力產生抑制作用,增加胃大部切除術后GS發(fā)生率[7]。針對存在糖尿病的胃癌患者,在術前應積極使用降糖藥物,合理控制飲食,盡可能控制血糖水平,減少由該因素導致的GS的發(fā)生。(2)術前幽門梗阻患者長時間胃液潴留、食糜殘留,致使患者反復惡心、嘔吐,可引起營養(yǎng)不良、低蛋白血癥、貧血等癥狀,降低胃動力,且此類患者術后易出現組織水腫,減緩胃功能恢復速率,增加GS發(fā)生風險[8]。在術前應用胃腸減壓藥物,改善幽門梗阻狀況,減少由該因素導致的GS的發(fā)生。(3)BrillrothⅡ式吻合方式需切除胃竇及幽門部位的Cajal細胞,而Cajal細胞可產生慢波電位引起平滑肌節(jié)律性收縮,是發(fā)起胃運動的重要細胞,切除Cajal細胞可對十二指腸起搏點的電活動下傳信號產生干擾,延緩胃排空,引發(fā)GS[9]。建議術前全面評估患者疾病狀況,合理設計手術方案,盡可能避免使用BrillrothⅡ式吻合方式,以預防GS。(4)術后使用鎮(zhèn)痛泵可對交感神經產生抑制作用,影響局部血液灌注,增加胃腸道黏膜缺血再灌注損傷發(fā)生風險,易使患者發(fā)生胃排空障礙,增加GS發(fā)生率[10]。臨床盡可能采用轉移患者注意力、音樂療法等方式緩解患者手術疼痛,減少鎮(zhèn)痛泵使用,以降低GS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合并糖尿病、術前幽門梗阻、BrillrothⅡ式吻合、使用鎮(zhèn)痛泵是胃癌患者胃大部切除術后發(fā)生GS的影響因素,臨床應針對上述因素及時采取相關干預措施,以降低GS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