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云 李燕芬
明代后期,大量青花瓷器的出口貿易,促進了廣東和福建青花瓷燒造的發(fā)展。外銷瓷中的“汕頭器”主要指廣東生產的青花瓷器。器物有碗、碟、杯、瓶、壺等,圖案主要是花草,但揭陽河婆鎮(zhèn)嶺下窯址出土的青花山水瓶,風格與景德鎮(zhèn)民窯青花寫意山水十分相近,在流傳日本的中國明代天啟青花外銷瓷中,就有這種畫風。而福建的漳州窯和德化窯也成為外銷青花瓷的產地。
明清時代的民窯工匠為后世留下了大量有詩情有生命的青花瓷,它們以獨特的東方意象成為中國外銷瓷的主打商品。青花瓷從最初汲取的西域文化因素中,漸漸越來越多地承載起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因,最終以它高潔、素雅、美麗平和的獨特瓷韻,風靡世界。對于世界而言,它不僅是來自中國的藝術珍寶,更是東方文化無可替代的象征和組成部分。它們在西方的流行,促進了洛可可藝術的出現,并將崇尚自然的造園觀念引入了西方的園林審美。
明末清初以后,大量的外銷瓷上有如人間仙境的園林圖飾和五彩山水瓷,顛覆了當時歐洲人傳統(tǒng)的審美觀。例如康熙時期有一種由青花山水畫面構成的杜松子酒瓶,就占了外銷瓷中的很大份量。在受眾如此大的情況下,影響也是直接的。英國首先出現了自然園林景觀的理念和實踐。英國人以中國園林為藍本,嘗試學習以自然美代替人工美,使情感和個人體驗代替了理性和均衡性統(tǒng)一。在隨后出現的自然式園林中,園路以曲折的流線型取代了筆直的直線型,水景設計也改變了人工構圖,水流盡可能以自然的形態(tài)出現;植物配制拋棄了行列式和幾何式種植,改為任由植物自然生長,形成層次豐富,四時有景的自然式植物群落。在英國風景式園林和中國園林的雙重影響下,法國出現了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的風景園林,被稱為“英中式”園林。但在表現方法上顯得更加豐富,甚至采用鄉(xiāng)野常見的建筑物來表現田園風光,讓園林外觀更像小村落,摒棄了宮廷式的規(guī)則造園法。法國“英中式園林”大多建于1770年之后,其中最重要的有埃麥農維爾園(1766—1776年),麥萊維爾園(1784年),王后花園(1775年),尚蒂伊風景園(1772年),蒙梭花園(1775年)和巴加特爾花園(1778年)等。
2015年深秋,筆者在位于巴黎西南的凡爾賽宮參觀時,特意探訪了王宮后花園中的一處英中式花園。它位于小特里亞農宮后側,在穿過遍布凡爾賽宮四周的法國古典園林之后,一片無比熟悉的景色出現在眼前:自然的山石上有小小的瀑布傾瀉著,小橋流水,垂楊在輕風中飄拂,曲曲折折的小溪邊長著茂盛的蘆草和蒲棒,沿著小路峰回路轉,才能看見不遠處有一座小亭……這完全是中國式園林的布局?。≈皇切⊥み?,一群金發(fā)碧眼的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正在歡快地進行著一場自然課教學。這座小特里亞農宮,是路易十五為他的王后建造的。當時,英中式花園已開始在法國流行。
法國的風景式造園除了上面出現的現實名園,更有一處世界著名的紙上園林,那就是法國大作家盧梭筆下的愛麗舍花園。盧梭在他的代表作《新愛洛伊絲》(1761年)中創(chuàng)造的這個園林,成為他的生態(tài)理念象征。
讓·雅克·盧梭(1712-1778年)是人們熟知的十八世紀法國思想文化大師。他一生坎坷,沒有受過多少正規(guī)教育,但他在哲學、政治、宗教、倫理、美學、文學、音樂等眾多領域都卓有建樹。信札體長篇哲理小說《新愛洛伊絲》(1761年)是盧梭的代表作,講述了貴族小姐朱莉與家庭教師、平民青年圣普爾相愛,其父親出于門第偏見卻強迫朱莉嫁給了俄國貴族沃爾瑪。朱莉被迫結婚后成為賢妻良母,向丈夫坦承了婚前戀情,沃爾瑪諒解了妻子并邀圣普爾回來團聚。一對昔日戀人朝夕相見,雖難忘私情,但恪守良知。后來朱莉為救落水兒子而染病身亡,死前托付圣普爾照顧家人,并表示依然愛他。小說感動了當時無數女讀者,并使盧梭獲得“法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情感作家”的美譽。借助故事的框架,盧梭將他對哲學、宗教、倫理、美學等等的思考融入其中。作為自然之子,盧梭在書中盡情揮灑了他對高山、森林、湖水、鄉(xiāng)村美景的熱愛。小說的主人公朱莉婚后不愿住進父親的城堡,而是攜丈夫來到森林環(huán)抱的克拉朗,過起了鄉(xiāng)居生活,并將一片荒野建成了與自然相融洽的愛麗舍花園?!疤飯@的風光,遠離鬧市的環(huán)境,悠閑的生活,宜人的氣候,一望無際的一大片湖水,巍峨的群山……”小說中有圣普爾寫給好友的兩封長信,詳細描述了他參觀朱莉的愛麗舍(希臘神話中的理想樂園)的觀感,其間穿插大量圣普爾與朱莉夫婦就園林設計美學的種種問題的對話。愛麗舍本是朱莉家附近的一片荒涼之地,朱莉并沒有花很多的錢請工匠對這塊地進行徹底整治,而是因地制宜,精心布置。泉水在地面依著水溝自然流淌,滋潤著隨意生長的灌木和花叢,小路蜿蜒,青苔蒼翠,樹林遮住了圍墻……雖然經過了人的經營,卻看不出人工的痕跡,有著自然荒野之趣。書中有兩句人物問話很有意思,“大自然是從來不把樹木按一條線筆直地一行行種的”“大自然使用過角規(guī)和尺子嗎?”這簡直就是直白地詰問歐洲千百年來流行的古典造園法則了。
誰能想到中國青花瓷上展現的園林山水自然景觀,會這樣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歐洲啟蒙運動中思想界人士的生態(tài)思考?并超越了時代,達到現代生態(tài)園林的境界?
令盧梭本人沒想到的是,購買并建造了占地八百六十公頃的埃麥農維爾自然園林的吉拉爾,于1778年在園區(qū)中選擇了一處叫楊樹島的僻靜之地,按照盧梭所描寫的克拉朗愛麗舍花園進行設計,以表達對盧梭的敬仰之情。建成之后,吉拉爾邀請盧梭來此居住。盧梭在埃麥農維爾住了五年后逝世,一代大文豪,從此將靈魂安靜地留在了楊樹島上。
除了自然園林的建造方式,中國外銷瓷的山水圖飾還催生了荷蘭風景畫派的誕生,中國瓷器傳入荷蘭與風景畫派在荷蘭出現是處在同一歷史時期。十七世紀中國瓷器在荷蘭很快成為大眾日常用品,中國瓷器山水紋飾所承載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信息,起到了對公眾自然審美意識的養(yǎng)育作用,為風景畫在荷蘭的興起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而在此前,西方是沒有獨立的風景畫的。
中國文化,就這樣意想不到地借助于外銷瓷的傳遞,以最直接、最形象的方式,面向最廣泛的受眾,對西方進行了一次超大強度的東方文化洗禮。
由此可見,“景德鎮(zhèn)學”所涵蓋的內容,不僅包括陶瓷藝術演變和景德鎮(zhèn)地域文化本身,更是包涵了與此相關的社會、經濟、思想、世界文明進程等無比廣闊的內容,是一座深不見底的富礦,沿著礦脈堅持不懈地走下去,會帶給我們許多意外的驚喜。這也是必須以文化大格局來構建景德鎮(zhèn)學的必要性。
筆者認為,經過十年努力,“景德鎮(zhèn)學”成為國際顯學的條件業(yè)已成熟。
先說天時。中國文化“走出去”與新的“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打造,成為我國的重要發(fā)展戰(zhàn)略?!耙粠б宦贰钡暮诵木褪墙z綢之路文化,是中國經貿和文化融入世界之路。在中國歷代“絲綢之路”銷往國外的商品中,只有瓷器仍然大量散布于世界各地,彰顯出中國陶瓷文化的力量和生命力。由于中國外銷瓷器在中外文明交流中,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它不僅給世界帶去了中國文明的實物標本,還對世界的物質文化發(fā)展和社會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所以也有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對中國外銷陶瓷和景德鎮(zhèn)陶瓷業(yè)進行專項研究,這種研究近年來呈上升趨勢。
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fā)明,對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與發(fā)展均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一座有著兩千年歷史積淀的古代瓷都,它的研究領域應該輻射社會、政治、經濟、藝術、歷史、考古、文學、民俗、地理、哲學等諸多方面,涉及社會發(fā)展史、藝術史、思想史、科技史、陶瓷文化傳播史、社會經濟史等眾多學科領域。這樣龐大的研究體系,若沒有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比較富裕的社會財力,是難以想象并順利開展的。而今天的中國,正在走向國富民強的階段,國家在提升中國軟實力方面的決心和努力,也使“景德鎮(zhèn)學”的開拓和發(fā)展處在最有利的時代氛圍中。
再看地利?!熬暗骆?zhèn)學”依托的是一座有著兩千余年歷史的陶瓷古鎮(zhèn)。僅以“鎮(zhèn)窯”為例:“鎮(zhèn)窯”專指景德鎮(zhèn)工匠在長期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窯爐,看起來結構簡單的鎮(zhèn)窯,卻可以同時燒造出高低溫幾十種不同瓷類,這是目前任何現代窯爐都做不到的,在世界陶瓷史和窯爐史上也是個奇跡。有一年在上海召開了世界陶瓷學術研究會,與會的外國專家提交大會的專題論文,關于景德鎮(zhèn)的內容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僅僅是關于“鎮(zhèn)窯”的研究就有300多篇,可見國外陶瓷學術界對景德鎮(zhèn)陶瓷工藝的迷戀和重視。
眾所周知,紅學、敦煌學,都是著名的國際顯學。很難想象如果沒有眾多學者的紅學研究,一本《紅樓夢》是否能夠在中國文學史上長盛不衰;也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敦煌學的推動,莫高窟里的經卷文獻,是否早已隨風散失。
但以往的國際顯學,面對的都是“過去式”。以敦煌學為例,它研究的是散失的古代史,它所研究的基礎是那些曾深藏于石窟中的秘卷文軼。那些文字所記載的已經成為過去。以紅學為例,一本《紅樓夢》,被多少專家學者一遍遍細細梳理,無論有多少觀點產生,也是通過一個虛擬的家族來分析一段舊去的時代中所映現的社會和文化。但“景德鎮(zhèn)學”完全不同,它可以是過去式,也可以是現在式,甚至可以是未來式。與其他國際顯學相比,“景德鎮(zhèn)學”雖然依托的是一座兩千年歷史的陶瓷古鎮(zhèn),卻是一門今天仍在生長的活的學科。它固然可以研究那些散失的古代史,所涉及到的豐富歷史絕不會亞于敦煌學和紅學。例如唐宋戰(zhàn)亂中中原百姓的遷移是如何影響了窯業(yè)的南移,例如明代來自國外的大宗訂單如何促生了一座內陸城市的商品經濟和生產關系的發(fā)展;同樣可以通過尋找和梳理古籍中寥寥數字記載下的窯工匠人,或綿延至今有脈可查的陶瓷世家,整理出一場又一場時代的變遷。而如果身處今天的景德鎮(zhèn),如果潛入景德鎮(zhèn)真正的陶瓷民情中,你會發(fā)現,中國陶瓷的繼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其內涵與深度,其實已超出西方現當代陶藝的范疇。它們不僅有先鋒的綻放,有傳統(tǒng)的光大,更在材料的更新和技法的創(chuàng)新上,處在新一輪爆發(fā)的臨界點。今天的陶瓷材料、工藝技術和燒成方法已因科技的進步而變得無比豐富,陶瓷材料成為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觀念的載體,完全可以將各種可能性發(fā)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而這一切,無不與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密切關聯。
景德鎮(zhèn)至今保存著完整的古瓷業(yè)文明體系,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僅僅是陶瓷文化海洋中的冰山一角。從新石器時代開始,這種從屬于泥與火的藝術就進入了人類的文明發(fā)展進程,遠遠早于紙、墨、筆,更遑論油畫、版畫等等工具了。從原始陶器到中國明清瓷器、當代陶藝,這種手工藝術始終記錄和反映著社會發(fā)展的風貌。有時我會突發(fā)奇想:在這個瓷之古國,如果陶藝成為流行文化,猶如詩歌在唐代成為流行文化,中國的風情民俗會不會重新變得豐沛妖嬈?
最后說人和。如果將景德鎮(zhèn)比作一口古老的大鐘,看上去這口大鐘因為年代久遠而沾滿泥土,銹跡斑斑,沒有多少現代的元素了,可這是一口多么厚重的大鐘啊!它用千年的窯火鑄就,大鐘的基座,是無數工匠窯匠支撐起來的。沒有他們,就沒有景德鎮(zhèn)的歷史和未來。在這座古城,只要你有設想,就沒有工匠師傅們做不到的事情。民間太多能工巧匠了,坊間也太多可以讓陶藝工作者隨心所欲施展才華的便利條件了。這可是一千多年的瓷文化造就的,就像一個世代詩書人家,盡管可能家道中落,穿著破舊,那出口成章的氣質和修養(yǎng)似乎就是天生的,絕非一朝一夕可以煉成。景德鎮(zhèn)的陶瓷發(fā)展雖然在上一世紀有過陸續(xù)和短暫的停滯,但還不至于截斷文化之脈。歷史上,從宋代開始,也許還更早,一批又一批的外鄉(xiāng)人就來到景德鎮(zhèn),他們帶來外地的各類技術和文化,與本地工匠和百姓融合,終于集全國窯口之大成,集全國陶瓷文化之大成,形成“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局面。這種文化之脈,民間傳承,一直在明里暗里保持著沒有中斷。而新世紀以來, “景漂”族早已經是古城一大風光。
越來越多的外來的“和尚們”被這座古城內在的精神吸引了,他們留了下來,想借這口大鐘敲響自己的音樂。更有一大群年輕人散落在景德鎮(zhèn)的各個角落。他(她)們來自遠遠近近的地方,遠到景德鎮(zhèn)開始葉落知秋時,自己的家鄉(xiāng)早已冰凍三尺。近到與古城山水相連,景德鎮(zhèn)近郊的油菜田一片金黃時,老家的土地上也正桃之夭夭,春暖花開。
他(她)懷著青年人的膽識和夢想,卻沒有奔向京滬廣深等大城市和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只是選擇在這座古城中以陶瓷為業(yè),自謀生路,在物欲的濁流中,選擇忠于藝術的內心,成為一群敢于擔當的青春部落。
這些,都是活的歷史。僅僅“景漂”現象,就值得成為“景德鎮(zhèn)學”的一門專項課題。
而景德鎮(zhèn)本土,陶瓷世家仍然在血脈相傳,技藝相傳,并在他們周邊集結起一批了解傳統(tǒng)技藝又有現代眼光的陶瓷藝術群體;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景德鎮(zhèn)學院、景德鎮(zhèn)陶瓷工藝美術學院等一批大專院校,也為“景德鎮(zhèn)學”的研究不斷吸引和培養(yǎng)人才,以這些院校為中心,奠定下學術研究的基礎。因此這個隊伍,只會越來越壯大。
2016年7月,《景德鎮(zhèn)學文庫》編撰出版專家論證會在景德鎮(zhèn)舉行。這是江西高校出版社在繼十年前出版《中國陶瓷文化研究叢書》的基礎上進行的一項重要文化工程,第一輯計劃出版十一本,分別為《景德鎮(zhèn)綜合裝飾瓷》、《景德鎮(zhèn)墨彩瓷》、《景德鎮(zhèn)顏色釉瓷》(鄧希平著)、《景德鎮(zhèn)學概論》(陳雨前著)、《景德鎮(zhèn)青白瓷》、《景德鎮(zhèn)青花瓷》、《景德鎮(zhèn)雕塑瓷》、《景德鎮(zhèn)瓷業(yè)習俗》(周林洪著)、《景德鎮(zhèn)粉彩瓷》(李文躍著)、《景德鎮(zhèn)古彩瓷》(方復著)、《景德鎮(zhèn)陶瓷工藝》,基本囊括了景德鎮(zhèn)目前所有的陶瓷藝術門類和工藝方法的詳盡介紹。
2016年4月,江西出版集團、江西美術出版社在倫敦世界書展上舉辦了《瓷上世界》叢書推介會。這套叢書為“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規(guī)劃項目,是國內首次以世界的、歷史的眼光,整體性的視角開拓中國瓷器外銷史的研究,而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全套三卷,分別為《瓷行天下》(胡辛著)、《瓷上文化》(鄭云云著)、《瓷耀世界》(程庸著)。外銷瓷被普遍認為是瓷器研究領域中的處女地,沿此方向開拓,有重要學術意義,也有重要文化意義。習近平主席曾深刻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以歷史的眼光挖掘考證中國瓷器作為一種文化走向世界的歷程,對于服務國家“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總而言之,景德鎮(zhèn)瓷器曾架構起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它不僅以光彩照人的外觀征服了世界,更以其中注入的中國文化品質吸引了世界?!熬暗骆?zhèn)學”面對的是一項無比宏大的工程,打造中國這張最大的文化名片,不僅需要民間和學術界有識之士的盡心竭力,更需要政府層面的支持和推動。就景德鎮(zhèn)學目前已取得的成果來看,雖然令人欣喜,但還遠遠不能與之深厚的底蘊和應有的闊大相匹配。任重道遠,有志諸君當上下求索以助大成。筆者相信,在政府和民間共同努力下,“景德鎮(zhèn)學”應當會在不遠的將來,成為眾人矚目的國際顯學,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外學者投身于此,因為它是一座無法探到底部的富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