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楠
近年來,中國民族聲樂蓬勃發(fā)展,但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歌手的演唱風格、音色、甚至表情動作都如出一轍,“千人一聲”的局面愈演愈重。自2002 來,龔琳娜和她的“中國新藝術音樂”致力于創(chuàng)作一種嶄新的藝術化音樂,通過激活傳統(tǒng)、創(chuàng)造新聲的方式,完全服務于音樂本身,以呈現(xiàn)音樂的靈魂之聲,讓世界享受中國樂音之美?!爸袊滤囆g音樂”風格迥異、情感自由、聲音靈動多變,令人耳目一新。它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為中國民族聲樂的開拓打開了一扇窗,也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龔琳娜,1975 年出生于貴州貴陽。從小便展現(xiàn)出很好的藝術天分,1980 年,5 歲的龔琳娜初次登臺演唱《有首歌兒就是我》,[1]兒童時期便唱過各族少數(shù)民族民歌,比如侗族大歌、苗族飛歌、布依族情歌等。在龔琳娜的早期學藝生涯中,她跟隨鄒文琴教授學習民族聲樂,演唱了大量的學院派民族聲樂作品及全國各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打下了扎實的民歌演唱基本功。這也為日后她嘗試新式唱法打下了夯實的根基。
1999 年龔琳娜從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畢業(yè),進入人人稱羨的中央民族樂團工作,能夠預見到繼續(xù)在這條道路上走下去將是前途廣闊,未來可期。但是一路順風順水、各種榮譽紛至沓來的龔琳娜,卻不滿足于就此淪為“晚會歌手”,也難以忍受音樂界“常規(guī)”的假唱氛圍,她開始著力于尋找自己獨特的聲音,做新的音樂。于是,她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在中央民族樂團的工作,走上了追夢之路。
2002 年,龔琳娜遇到了將和她攜手共進一生的人——德國作曲家Robert Zollitsch(老鑼)。老鑼畢業(yè)于柏林音樂學院,留學于中國上海音樂學院,他致力于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研究,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有著強烈的興趣和獨特的理解,對漢族、蒙古族、藏族音樂有過深入的研究。兩人一拍即合,開始了一同下鄉(xiāng)采集民歌以及赴歐學習、創(chuàng)作音樂之旅。回國后,龔琳娜深入到各個地區(qū)、各個民族感受、學習當?shù)孛褡逄厣某ㄅc不同行當?shù)膽蚯鷦》N,先后學習昆曲、越劇、黃梅戲、評彈、薌劇、察京劇、評劇、豫劇、信天游、秦腔等。這為其能在多種音色間自如的轉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新藝術音樂”便是龔琳娜與其丈夫老鑼思想碰撞的產(chǎn)物。兩人在潛心研究總結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并吸收借鑒西方音樂的基礎上,經(jīng)過深入思考與艱苦探索,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并建立的一種植根中國的全新藝術化音樂概念與形式,主要由聲樂演唱、器樂演奏和詞曲創(chuàng)作三大部分相互支撐融合而構成,旨在開創(chuàng)中國音樂之新風,發(fā)展中國歌曲之演唱,藝術化地呈現(xiàn)并傳遞源自歌者靈魂的真實聲音,讓世界感受、接受并享受中國音樂之美。
龔琳娜聲樂的“新”是從和遇見老鑼之后開始的。龔琳娜有著很好的民歌聲樂基本功,她在此基礎上積極地向外求突破、求創(chuàng)新,老鑼則是帶著西方的音樂傳統(tǒng)轉向中國求民族音樂文化,兩人的相遇可謂琴瑟之和?!爸袊滤囆g音樂”的特點之一,就是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在聲樂演唱唱法上,無論是民族、美聲、流行,抑或各種戲腔戲曲等,只要是能夠表達音樂本身內(nèi)涵的都拿來主義;在器樂伴奏上,以中國原有的特色樂器笛子、揚琴、古箏、笙為主調,加以大提琴、手風琴等西洋樂器輔助,豐富整個樂隊的音色和立體效果;在詞曲創(chuàng)作上,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文化,采用五聲音階進行創(chuàng)作,汲取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之精華,充分展現(xiàn)中國歌曲的語言之美、旋律之美、意境之美。但不管是演唱唱法、樂器伴奏、詞曲創(chuàng)作,抑或是表現(xiàn)形式上,都沒有固定的模式套用,一切外在形式都是為了音樂本身而服務。老鑼熱愛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尤為偏愛中國古詩詞歌曲,他認為,經(jīng)過千年流傳下來的古代詩詞是最有韻味的詞。他對古詩詞的定位就是要把詩詞背后的意境寫出來,用自身掌握的西方音樂來服務中國音樂。一次偶然的機會,2004 年的一個夏天,龔琳娜無意中將宋詞《蝶戀花》填入老鑼做的一首聽起來有韻味的曲子中,竟發(fā)現(xiàn)詩詞與曲子完全契合,詩詞本身的意境通過旋律完全釋放出來,這是龔琳娜第一次感受到中國的古詩詞原來可以有如此魅力。自此,老鑼開始為中國古詩詞創(chuàng)作編曲。龔鑼兩人合力將唐詩宋詞、《詩經(jīng)》、屈原《九歌》 《山海經(jīng)》等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演繹。
以中國古詩詞歌曲的演唱為例,龔琳娜尊重詩詞本身的含蓄特點,在演唱方法上,既不用美聲唱法追求高位置的頭腔共鳴,也不用民族唱法亮而尖的音色。而是盡力詮釋古詩詞的含蓄美與意境美,演唱中做到依字行腔、氣隨韻動,為呈現(xiàn)音樂本身服務。比如,處理《陽關三疊》時,將中古時期的平舌音語言運用在演唱中;演唱琴歌《黃鶯鳴》時,模仿古琴的音韻;唱《將進酒》,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一句中采用秦腔中的黑頭聲腔,來表現(xiàn)李白內(nèi)心的灑脫、豪放等等。真正做到尊重音樂本身,使中國傳統(tǒng)音樂煥發(fā)新的活力。從2002 年木卡姆研究專家周吉則曾告誡她不要“千人一聲”,要“一人千聲”,[2]到今日,龔鑼在這條全新的道路上已探索了近20 年,創(chuàng)作出了上百首風格迥異的靈魂作品。創(chuàng)作的歌曲類型包括藝術歌曲如《走生命的路》 《忐忑》 《相思染》等,民歌如改編的同名樂曲《小河淌水》等,琴歌如《鳳凰臺上憶吹簫》 《花鼓》 《梨云春思》等,古詩詞歌曲如《山鬼》 《將進酒》 《鳳皇》 《西王母》等。
龔琳娜在追求“新”的道路上不斷求索,她打破了固有的音樂模式,重塑了演唱風格。在2011 年湖南衛(wèi)視跨年演唱會上,一首神曲《忐忑》令龔琳娜成為焦點。其難度之大、音域之廣、節(jié)奏之快、唱腔之變、表情之多,為業(yè)內(nèi)人士所稱贊。這首《忐忑》以無實義的虛詞“嗯、啊、喲”等為歌詞,以笙、笛子、揚琴三種中國傳統(tǒng)樂器和提琴為伴奏,運用了戲曲中的鑼鼓經(jīng)元素,音色更是融合了戲曲中的老旦、老生、黑頭、花旦等,在極快的速度中變幻無窮。老鑼把西方的音樂元素融入在了傳統(tǒng)的音樂根基之上,使《忐忑》凸顯出中國風的張力,盡顯作品的狂放與細膩。
此曲對演唱者的表演功底要求極高,天后王菲曾在聽到這首神曲之后,想要呈現(xiàn)在自己的音樂會中,但在嘗試后遺憾作罷。網(wǎng)絡上也有各種模仿、翻唱龔琳娜演唱的版本,但大多娛樂性較多,全然無法和原版相比。龔琳娜的突破式表演藝術形式,打破了“千人一聲”的傳統(tǒng)局勢,她大膽地在自身的民族文化積淀上進行創(chuàng)新,開拓了一條多元化、個性化的演唱之路。
從最初學院派的“千人一聲”到蛻變后的“一人千聲”,龔琳娜的演唱風格已經(jīng)變得特點鮮明,獨樹一幟。她的“中國新藝術音樂”無疑是令人著迷的,這其中蘊含的千變?nèi)f化的唱法,也似乎看起來不可復制,但這種新藝術形式的背后全然無跡可尋嗎?
不是的。究其根本,除了龔琳娜的不向現(xiàn)實妥協(xié),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夢想以外,更重要的是,她看到了歌唱的本質。她曾經(jīng)在一則訪談中說道:“歌的背后才是重要的?!盵3]無論唱什么類型的歌,都要走出去,深入到歌曲創(chuàng)作的源頭,找到這個地方的文化,體會當?shù)氐纳睿私猱數(shù)厝说男愿?,這樣才能藝術化的傳遞音樂作品本身的內(nèi)涵與意境,最大限度的還原音樂作品的靈魂。
近幾年,龔琳娜活躍在世界音樂舞臺上,她醉心于研究中國民歌、戲曲的不同發(fā)聲奧秘,更練就了“一人千聲”的聲樂技巧。[4]盡管龔琳娜和她的“中國新藝術音樂”的成功有著不可復制性,但是,我們依然可以通過龔琳娜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發(fā)展做出的貢獻來探得一絲啟示。
中國作為一個有著多民族民歌文化的大國,純粹、原汁原味的民歌卻在不斷流失,傳統(tǒng)的音樂創(chuàng)作語言也在不斷淡出人們的生活。我們不能只顧著學習別人的文化,還要看到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優(yōu)勢,要珍惜自己的文化。立足傳統(tǒng)文化之根本,才是民族文化振興的希望源泉。
如果沒有足夠的多維度音樂文化積淀,即使想要做出改變也無從談起。龔琳娜在練習《河伯》一歌時,前期在用聲上總是找不到演唱的感覺,聲音中總是缺了什么。正好那段時間她跟李小鋒老師學習了秦腔,秦腔是陜西的一種粗獷、豪放的古老戲劇。這種夸張、鏗鏘有力的用聲方式給龔琳娜帶來了新的靈感。這股勁兒加在《河伯》的演唱處理中,立刻就把河神的性格棱角鮮活地展現(xiàn)出來。全國各地的民歌、戲曲唱腔無一不是獨特的聲樂藝術,多維度的學習民歌藝術,革新民歌聲樂教學,“千人一聲”的局面或可得以改變。
歌唱是為了表達,不僅要唱聲,更要唱情。龔琳娜曾說過:“唱歌不是長聲音,聲音是為作品服務的,支撐好聲音的一定是好音樂!歌者除了掌握聲音技巧,更要懂音樂、通人情,才能唱出流傳的作品?!辟x予每一個聲音、每一個動作以動機,動作要和聲音相關,表演要服務聲音,聲音要服務音樂,完全尊重音樂本身,深入歌曲意境,講究作品本身的風格、韻味,這樣才能真實的傳遞音樂之美。
藝術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爸袊滤囆g音樂”貴在一個“新”字,它既不是傳統(tǒng)的,也不是民歌和戲曲,但卻又是依托在傳統(tǒng)音樂、民歌和戲曲之上,運用新的技巧和藝術創(chuàng)造生命力。創(chuàng)新是一種打破,這種打破需要重新去思考、審視、構架。從我們熟悉的常規(guī)中走出來,會遇到不一樣的世界。
龔琳娜是敢于革新的歌唱家,她致力于古代詩詞的演唱及傳統(tǒng)聲樂的挖掘和教育,也致力于將豐富的中國特色發(fā)音唱法及音樂理念進行全民普及,讓中國聲樂寶藏被大家再次發(fā)掘重視。她用自己獨特的演唱方式,打破了中國民族聲樂“千人一聲”的現(xiàn)狀,為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發(fā)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希望中國未來可以多一些龔琳娜們,讓世界聽到百花齊放的中國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