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自我生活品質的提升,已從過去的滿足居住需求,到現(xiàn)在的宜居型住房,人們對居住環(huán)境、室內(nèi)裝飾、室內(nèi)軟裝飾品的適用、舒適、美觀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營造舒適、方便、合理、完美的室內(nèi)環(huán)境除了必要的硬裝外,軟裝飾品的搭配與選擇成為必不可少的因素。軟裝包含的范圍很廣,我們常說,在室內(nèi)空間中除了硬裝,就是軟裝了,它主要包括家具、裝飾畫、燈飾、布藝、盆景、其他裝飾擺件等。
軟裝飾品的出現(xiàn)可追溯到人類穴居生活的時代,那個時期已經(jīng)開始用反映日常生活和狩獵活動為內(nèi)容的壁畫作為裝飾了。從中不難看出,自從有了人類,他們就以其自身的聰明才智,將自身的意志賦予到周圍的一切事物上,使其更好地為自身服務,并隨著生產(chǎn)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斷將藝術、美學思想融入軟裝飾品的設計中,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傳承。
自古東西方藝術以其自身的藝術魅力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但其相互間又有著剪不斷的聯(lián)系。據(jù)史料記載,1710年,德國的梅森瓷器廠首先破解了中國青花瓷的制作工藝,從此生產(chǎn)出帶有中國畫紋樣的大量瓷器,隨后德國、法國等地也相繼成立了許多瓷器廠,他們將歐洲的制瓷技術與中國青花瓷的制作工藝融合在一起,以礦物質為原料,制作出體現(xiàn)巴洛克風格的精美瓷器“琺瑯彩”。
18世紀30年代,帶有東方風格和題材的東方風情織物出現(xiàn),這件講述中國傳統(tǒng)故事——“孟母三遷”的織物,無論從人物形象上,還是從色彩上都充分體現(xiàn)出東方氣息和中國風采。由此可見,東西方文化相互滲透,互相影響,不斷推動著設計藝術前進的步伐。同時也可看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設計元素、中國畫都對軟裝飾品的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中國畫,不僅以其自身的魅力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它的線條、色彩、意境也以其自身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軟裝飾品的設計。
線作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基礎,決定著一幅作品的成敗,可以說是中國畫的骨骼,支撐著每一幅畫作。中國畫中的線千變?nèi)f化、無窮無盡,有其自身的審美要求,線語如劍語,講求功利,每一條線都有其自身的含義,它既可塑造物體自身的造型、形態(tài),也可傳遞感情、抒發(fā)情感。粗線顯得剛勁,曲線顯得柔美,折轉的線條盡顯銳利,波轉彎曲的線條盡顯綿軟,加之其不同的組合方式,即可達到疏密有致、動靜相宜的效果。
中國畫最為直觀地顯現(xiàn)在瓷器上,青花瓷作為其代表尤為凸顯,中國工筆畫畫法用于青花瓷器上,以其流暢的線條,筆鋒頓挫之余,彰顯其嚴謹?shù)漠嬶L,將景物的質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細部的刻畫也頗得中國工筆畫之法。例如明朝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雞缸杯,它作為漢族傳統(tǒng)陶瓷中的藝術珍品流傳至今,杯形簡潔、流暢,杯體用青花細線描繪紋飾輪廓,上面的圖案——母雞、花卉、水波、流云,龍紋上的鱗片、須髯都是以線的穿插、疏密、濃淡、虛實等來表現(xiàn)的,不僅能將物體的結構交代得清清楚楚,同時還用線條的疏密關系將主次空間體現(xiàn)得層次分明,也更深層地體現(xiàn)出雞缸杯背后的故事。
戴進作為明代初期浙派山水畫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用筆挺勁、水墨淋漓、松緊有度、虛實結合,細節(jié)刻畫嚴謹。這與明式家具樸實高雅、秀麗端莊、韻味濃郁、剛柔相濟的獨特風格相得益彰。明式家具的造型以線為主,高低錯落、長短相宜、粗細得當,沒有任何多余的線條,構筑了線的完美組合,呈現(xiàn)出挺拔秀麗之勢,剛柔相濟,線條挺而不僵,柔而不弱,充分體現(xiàn)出質樸、簡潔、典雅、大方的東方美感。明式家具中不僅造型線條流暢,其使用的材質中線條也是極為柔美的。鄭和下西洋,從南洋各國運回大量的黃花梨木和紫檀木,這些高檔硬木,無論從色調還是紋理都充分體現(xiàn)出自身的自然之美,能工巧匠們經(jīng)過精雕細刻,不加漆飾,不作大面積裝飾,這種方式充分發(fā)揮、利用了木材本身的色調、紋理特點,體現(xiàn)出明式家具內(nèi)涵的線條之美。
清代,以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為首的畫家們,不斷探索新的繪畫技法,將西洋畫與東洋畫法吸收到中國畫中,注重造型、寫生,既保留筆墨意趣,又大膽使用色彩。畫作率真、自然,畫風熱烈華麗。清代家具亦是如此,一改明式家具簡潔雅致的韻味,以雕飾繁復、尺度宏大,用料厚重取而代之,以此彰顯皇家威儀。清乾隆年間的紫檀雕云龍紋寶座,通體以紫檀木制成,整個寶座雕滿云龍紋、云蝠紋、蓮瓣紋、雙龍戲珠紋等精美圖案。龍紋栩栩如生,云紋舒卷生動,造型嚴謹,線條流暢,動感十足,堪稱精巧華麗的清代家具典范。
如果我們把中國畫中的線比作骨骼,那么色彩就是中國畫的血肉,它可以為好的作品增色添彩。中國畫的取色多以純色為主,采用固有純色平鋪和適當暈染相結合的方式,無須相互調和成很復雜的顏色及過渡色,即便是有過渡色,也是一色中的變化,即一種顏色明度的變化,不允許有含糊不清的色彩出現(xiàn)于畫面,整體畫面取色溫潤、淡雅,配以墨線的勾勒,營造出爽潔、明快的視覺美感。充分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講求各塊面間色彩搭配的特點。
成化彩瓷亦是如此。成化斗彩瓷器大量使用紅、黃、綠三種顏色作為主體顏色,紫色、褐色等也有使用。但整體上,顏色種類并不繁雜,成色較為鮮明。例如雞缸杯上雞冠和葡萄杯上葡萄的顏色不僅色調溫潤,同時也再現(xiàn)了生活中的色彩。
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以水墨為主,僅以淡赭著色,畫風平淡天真,雅潔淡逸。同時期也出現(xiàn)了釉里紅瓷器,這種器物非常珍貴,流傳至今的很少,它的胎體一般呈白灰色,釉面則是青白色,底足露胎處多呈暗紅色。由此可見,同時期的作品都有其相通之處。
由于清代,畫家們將西洋畫與東洋畫法吸收到中國畫中,大膽使用色彩。再加之清朝時期,特別是雍正、乾隆時期,王公貴族追求奢華、富貴,因此,清朝的家具更加注重造型的繁復。飾品更是在繼承明代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fā)展與突破,出現(xiàn)了“點藍”“點翠”新工藝?!包c藍”是以藍色釉、黃金、白銀組成畫面色彩,盡顯清麗華貴?!包c翠”是把翠鳥的羽毛粘于金、銀飾品上,以其羽毛自身的色彩構成畫面,自然美觀、色澤極佳。康熙時期的青花瓷色調青翠艷麗,層次分明,那濃淡的筆韻能分五色,如水墨畫一般,含蓄而生動。五彩瓷器是以紅、黃、綠、藍、紫等五色彩料為主,進行設色的瓷器,成熟于明代,到了康熙年間做工最為精絕,其胎骨輕薄,釉色潔白瑩亮,畫工細膩,色彩柔和,線條流暢,讓人愛不釋手。粉彩是雍乾時期最為著名、成就最為突出的彩瓷品種之一,其色調柔和、溫潤,鮮艷而不妖冶,皴染層次多,立體感強烈,其代表作有乾隆時期的《百鹿尊》,其器型如倒著的牛頭或鹿頭,多為白地上繪制山水叢林間奔跑或站立或回首或低頭的梅花鹿,通體色彩鮮亮,布局疏密有致,畫面層次鮮明,讓觀者嘆為觀止。
線為骨骼,色彩為血肉,意境便是中國畫的靈魂所在了。中國畫中最重要的就是意境之美,每一幅繪畫作品都為人講述著一段故事,抒發(fā)著一份心境,注入著一份情感。畫如此,飾品也如此,例如:明式家具的成熟離不開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影響,他們在藝術上求精求巧、刻意創(chuàng)新,從漢字書法中尋求設計靈感,注入家具中,為明式家具設計滲入古趣淡雅的文人趣味,再加上當時能工巧匠的精雕細琢,將明式家具推向中國傳統(tǒng)家具的頂峰。這種不求“絢麗”,只為“清潔素雅”的意趣,成為明代宮廷陳設和文人雅士居室陳設的主流。
中國畫重視“形神兼?zhèn)洹薄皻忭嵣鷦印?,著重意境之美,意在“似與不似之間”,在明清時期,青花瓷器上充分體現(xiàn)了文人畫“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表現(xiàn)手法,從用筆、用墨、情趣都顯示出中國畫論的“扼其要,傳其神”的精神實質。這種創(chuàng)作原則,被現(xiàn)代軟裝設計運用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在當代景德鎮(zhèn)陶瓷的繪畫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當代的景德鎮(zhèn)瓷器中繪畫的題材多受現(xiàn)代思想意識的影響,在新陶瓷材料、陶瓷工藝的推動下,在傳承古代中國畫表現(xiàn)技法的基礎上,融入了部分西方繪畫元素,在追求畫面?zhèn)魃竦幕A上,追求更加立體、飽滿的畫面效果,這不僅為當代景德鎮(zhèn)瓷器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也為未來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此外,屏風的發(fā)展受中國畫影響也頗深,作為室內(nèi)裝飾品的屏風,始于周,盛于唐代,除了在室內(nèi)起到分割、擋風、遮隱等作用外,還可以與室內(nèi)家具相互輝映,起到美化室內(nèi)空間的作用,受唐代繪畫藝術影響頗深,因此形成了“唐繪”,后傳入日本,從而影響了日本藝術的發(fā)展。五代時期最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中,大量繪有山水圖案的屏風入畫,充分體現(xiàn)出屏可入畫,亦可承畫,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中國畫與室內(nèi)各飾品之間存在著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關系。
總之,中國畫不僅以其清逸灑脫的線條、清新淡雅的色彩、自然傳神的意境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室內(nèi)軟裝飾品的設計趨勢,更加賦予了室內(nèi)各軟裝飾品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