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白
大約10%的高血壓是由內(nèi)分泌疾病所致。其中甲亢或甲減約占高血壓病因的1%。在甲亢患者中,高血壓的發(fā)生率為20%~68%。
由于甲狀腺激素對心肌收縮力、外周循環(huán)和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常常引起心率增快、心律失常、甲亢相關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表現(xiàn)。高水平的甲狀腺激素也會增加動脈的僵硬程度。
此外,甲狀腺激素會增加內(nèi)皮素-1、促紅細胞生成素等激素的分泌,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多種激素的共同作用導致血管內(nèi)容量增加和水鈉潴留,這便構成了甲亢相關高血壓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在年齡20~49歲之間的甲亢患者中,高血壓的患病率明顯升高,由于甲狀腺激素增多可以直接增強心肌的收縮力,使心排血量增加,導致心臟收縮期大動脈的壓力增加,所以這些患者以收縮壓升高為主,舒張壓升高相對不常見。
可逆性是甲亢相關高血壓的另一重要特征。針對甲亢的治療和甲功恢復可降低大多數(shù)患者的收縮壓,由此可能逆轉高血壓。然而,并非在血清甲狀腺激素水平恢復正常的當下就能立竿見影觀察到這種血壓的可逆性。
盡管繼發(fā)于甲亢的高血壓存在可逆性,但由于甲亢需要長期治療,尤其是服用抗甲狀腺藥物的療程可能長達1~2年,高血壓的改善尚需時日。此外,甲亢引起的高血壓同樣存在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和全因死亡率升高的風險。
因此,對于生活方式干預未能奏效的高血壓患者,即便僅有單純性收縮壓升高也應考慮服用降壓藥物治療(尤其是中至重度高血壓)。β受體阻滯劑(如普萘洛爾)可減慢心率,降低心輸出量,并能減輕甲亢本身導致的心悸、震顫、焦慮等癥狀,因此成為甲亢相關高血壓的一線治療用藥。對于存在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相對禁忌證的患者,可考慮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如阿替洛爾或美托洛爾。
1.發(fā)病時年齡較輕,尤其是在30歲以前就發(fā)生高血壓的患者;
2.高血壓進展較快的患者;
3.應用降壓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甚至無效者;
4.伴有其他癥狀者,如典型的“頭痛、出汗、心悸”三聯(lián)征、低血鉀等;
5.嗜鉻細胞瘤具有一定遺傳性,因此在具有嗜鉻細胞瘤家族史的患者中應進行嗜鉻細胞瘤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