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張莉 王桂榮 閔艷娥
黨張莉,王桂榮,陜西省大荔縣果業(yè)發(fā)展中心,郵編715100;閔艷娥,陜西省農業(yè)廣播電視學校渭南市臨渭區(qū)分校。
陜西大荔地處關中平原東部,棗樹栽培歷史2000多年,是全國棗樹發(fā)源地之一。現有冬棗42萬畝(其中設施冬棗35萬畝),銷售收入占當地農業(yè)總產值的1/3,是縣域經濟發(fā)展的特色優(yōu)勢產業(yè)。2019年大荔冬棗品牌經營力居全國第一,2020年大荔冬棗品牌市場影響力居全國第一。
隨著大荔設施冬棗發(fā)展步入常態(tài)化軌道,進一步穩(wěn)定、提升冬棗品質,確保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和品牌市場持久占有率成為當前果業(yè)工作重中之重。下面,筆者結合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大荔設施冬棗提質增效關鍵技術,供果農朋友參考。
設施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設施冬棗栽培的成敗。設施冬棗栽培在棚體建造時,既要考慮生長前期棚體陽面采光情況,保溫和抗災減害(冬季長時間寡照、極端低溫、暴雪、大風等)能力,又要考慮后期棚內溫度調控能力,尤其是自然通風口的設計必須科學,避免冬棗在花期或生長后期遭受高溫和長時間干旱影響,造成焦花或果實日灼。
1.1 設施建造 目前大荔冬棗設施栽培模式主要有4種,即竹竿水泥大棚、鋼架單膜(雙膜)大棚、鋼架棉被大棚和日光溫室大棚。
設施建造存在的共性問題是結構不科學,自然通風口設置不合理,設施內溫濕度調控困難,尤其是支柱竹竿和鋼管骨架,連體棚較多,柱多脊低,棚面坡度不夠,棚內采光率低,抗災減害能力不強。
2015年4月1日的強風和2016年11月的暴雪,使全縣70%以上竹竿、水泥支柱和鋼管大棚坍塌,棚內樹體遭受重創(chuàng)。
設施內溫濕度調控困難主要表現在棚內不能按物候期適時調控溫度,有時在花期和果實膨大期,棚內溫度高達45℃以上,導致焦花和日灼現象頻頻發(fā)生。2017年7月上中旬,受連續(xù)20天極端高溫干旱天氣影響,棚內60%~80%的冬棗被灼傷,嚴重影響了棗果質量,導致減產減收。
事實證明,冬棗設施建造是否科學合理,事關栽培成敗。一般棚長應設定在70~100m,跨度7~9m;脊高3.5~4.2m;地角(即溫室南面棚膜與地面夾角)60°~75°;棚角(也叫前屋角,即溫室主棚面與水平線之間夾角)22°~23°;仰角(也叫后屋角)40°~45°;頂角16°~18°。
1.2 通風口設置 通過試驗調查,科學合理地設置自然通風口,可以更好地調控棚室內的環(huán)境條件。具體措施:一是在溫室大棚頂部加設1個自然通風口,通風口寬度1.2~1.5m;二是在棚體前沿設置1個通風口,通風口寬度1~1.2m,通風口與周圍固定膜必須有0.3m以上的重合面;三是在其他構造的棚體,設置頂部通風口和腰部通風口,保證高溫期棚室內的溫度不高于35℃。
2.1 培養(yǎng)高光樹形 冬棗樹形管理需要在兼顧立體結果、早期豐產基礎上,以能夠最大限度提升樹體采光效能的樹形為目標。設施栽培與露地栽培相比,棚內采光率約為露地的1/3,而冬棗屬喜光性果樹,光照對提高設施冬棗果實品質至關重要。紡錘樹形因栽培管理方便,立體均衡結果,通風透光性能好,容易形成花芽,是當前設施冬棗園在密植條件下的首選樹形,可以有效促進棗果均勻著色,提升果實品質。
2.2 加強樹形管理 一般溫室常用栽植密度是2m×3m,每畝栽植111株,采用紡錘樹形,“7-5-4-3”樹體結構,即:1株樹平均留7個骨干枝,1個骨干枝上留5個二次枝,1個二次枝上留4個棗股,1個棗股上3個棗吊,1個棗吊上預留2個棗,平均單果質量18~22g,每畝生產商品果1600~2000kg。1株樹上下各骨干枝與著生部位處的中央領導干粗度比為1∶3,如果超過這個粗度,應適時控制或疏除。通過對樹體進行精細化管理,達到提升設施冬棗果品質量的目的。
3.1 基肥 施肥時間可選擇在秋季或早春。結合大荔產區(qū)土壤肥力狀況,設施冬棗在施肥上應遵循“重施有機肥,穩(wěn)氮、穩(wěn)磷、補鉀、增施微肥”的施肥原則。基肥應在冬棗采收銷售結束后施入,以羊糞、雞糞等熱性腐熟優(yōu)質有機肥、微生物肥和微量元素肥為主。施用量:每畝施有機肥3000~5000kg,加施日本“井上政”微生物菌肥80~120kg,鐵肥2~4kg,鋅、鉀、硼等微肥各1kg,采用移位式溝施或穴施。
3.2 追肥 以速效復合肥為主。試驗結果表明,設施冬棗1年內最好追肥3次。第1次追肥在萌芽后,追施2∶3∶1的氮磷鉀復合肥,每畝用量為20~25kg,以促進花蕾分化,減少落花,提高坐果率;第2次追肥在定果后,追施1∶1∶1的氮磷鉀平衡肥,每畝用量為25~30kg,促進幼果快速生長,提高產量;第3次追肥在果實膨大期,以速效鉀肥為主,每畝用量為15~20kg,促進果實著色,果實內糖分積累轉化,提高棗果品質。
按照肥隨水走原則,可結合滴灌,分別在花期、幼果期和果實膨大期補充各種微量元素。
棗果采收后盡快撤膜,清除田間雜草、枯枝落葉、病果蟲果,集中到棚外燒毀,對園內土壤進行殺菌耕翻晾曬。當棚內溫度上升到20℃時,噴施3~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25倍液晶體石硫合劑,鏟除多種越冬菌源。
采用生物防治和理化誘控相結合的技術,如無紡布覆蓋、生草栽培、殺蟲燈誘殺、黃板誘殺、綠盲蝽誘芯捕殺等進行主要病蟲害防治。
整個生長期,結合測報,科學運用阿維菌素、達螨酮、農抗120、氨基酸液肥等生物菌肥和藥劑進行綠色綜合防控。
對銹病、綠盲蝽等主要病蟲要適時進行化學防治。
銹病防治措施:①根外追肥。在冬棗銹病感病期(多雨導致設施內濕度過大),噴施0.5%尿素或0.3%磷酸二氫鉀2~3次,可大大減輕銹病的發(fā)生。②藥劑防治。設施冬棗要在4月上中旬病菌開始侵入前噴藥保護,每隔15~20天1次藥,連噴3~5次。常用藥劑有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200倍倍量式波爾多液等。藥劑應交替輪換使用,以提高防效。
綠盲蝽防治措施:①刮除樹干翹皮后,在樹干上涂抹粘蟲膠。冬棗萌芽期和抽枝展葉末期至初花期,在樹干分枝下涂抹粘蟲膠2次,對綠盲蝽防效可達70%以上。②藥劑防治。設施冬棗要在萌芽前7~10天(1月5—10日)噴3~5波美度石硫合劑;在萌芽期(1月29日至2月5日)噴20%滅多威800倍液或48%毒死蜱1500倍液加2.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殺卵;發(fā)芽后噴1次70%吡蟲啉10000~12000倍液消滅若蟲,可減少蟲口密度80%以上;4月下旬再噴1次70%吡蟲啉10000~12000倍液,殺蟲殺卵。
冬棗成熟期不一致,應分批采收供應市場,這樣既利于果實著色和增加糖分,又能保證棗果品質,達到提質增效目的。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