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瓊
【摘要】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它一方面是對自己在教學中的正確行為予以肯定,不斷地積累經驗;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同自己“過不去”挑自己的刺,找出在教學實踐中與教學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學新理念相違背的做法,進行自我批評,并且予以改正,不斷的完善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以后的教學行為更加完美。
【關鍵詞】教學反思;師生活動;教學實踐
在實際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及教學時效性,是每個老師都應該進行反思的重要方向。這一工作的進行可以從自身角度出發(f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明確定位教學目標、對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不要畏懼,合理運用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形式。在老師的教學經驗積累過程中,沒有經過反思的教學經驗是狹隘的、不夠科學的,沒有形成深化的教學理念。只有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對自身的教學經驗進行反思,才可以從真正意義上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教學理念,并且對其乳后的教學工作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
一、教學前的反思
(一)我即學生。俗話說:“同是羊皮,戴在頭上是帽子,鋪在地上是墊子。”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應進行換位反思,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假如自己是一名學生 ,我會遇到什么問題?我會需要什么?我會以怎樣的心態(tài)去學習這一課?我會以什么樣的方式去學習這一課?這樣就會避免教師沿著自己的教學思路去“引導”學生,以自己樂于接受的學習方式去進行教學設計,而要選擇最佳的效應,涉獵不同層面。從而按照“教材讓學生審讀,思路讓學生講解,疑問讓學生議論,優(yōu)劣讓學生評比,規(guī)律讓學生尋找?!钡膭?chuàng)新“學生觀"去規(guī)劃課堂教學的藍圖。
(二)雙向活動。教師課前的教學設計好比一條向著前方延展的鐵軌,邊設是學生的“學”,一邊設是教師的“教”。教師要遵循這條思路,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加以引導,教師要從理論上先確定先前的準備工作是為上課中與學生的多邊交往而備料。在雙向活動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設計意圖。即實施的依據(jù),這是教學前反思的深化。不懂得學生的感受,不了解學生的人性差異,不進行認真探究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二、教學中的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能及時,自動地進行反思,能使課堂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這就要求教師把自己全身心地融人課堂,匯織在學生中,在按照自己圍繞學生發(fā)展而精心設計的教學案例的基礎上,以課堂教學高度的靈活性和張馳有序的開放性,與學生一起 ,共同成為知識結果生成過程的再探索者。
(一)善于領會。在課堂教學中,有時教師就是一個相面者,要善于察言觀色,抓住學生的心理動向,及時引導,準確啟迪,有的放矢,達到水到渠成。正如有的學者所描繪的“當學生茫無頭緒時,我能否給他們以啟迪?” “我能否從學生的眼中讀出愿望?”而加以反思。
(二)善于組織。眾所周知,現(xiàn)代課堂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行為之一就是組織者。現(xiàn)代教學過程看似是一個有序的過程,實則是一個多變的過程。課堂情境學生課堂氣氛,教師自身都在變化,因而教師要善于捕捉契機,以一名籃球后衛(wèi)隊員的身份在參與中打好組織。反思“我能否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合作,感受和諧的歡快,發(fā)現(xiàn)的欣喜?”
(三)善于釋疑。學生的質疑最終的落腳點定位在老師上。因為不論多么高明的教師都不可能通過步步啟發(fā)的方式使每一個問題讓學生都能夠自己解答,此其一。其二,有些學生在課堂中會提出些頗為古怪刁鉆的問題,教師當場解答是必然。所以教師在課堂中要留有緩沖的余地給自己以思考的時間,以淵博的知識做底蘊,以豐富的閱歷為支撐,進行釋疑解難。具備“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的素質。因人而異給予解答。進而反思“我能否讓學生在課堂上‘豁然開朗'、‘茅塞頓開'或者悠然心會’?”“我能否幫助學生達到內心澄明,視界敞亮?”
(四)善于應變。課堂教學情境是千變萬化的,課堂中的偶發(fā)事件事先是無法估量的過去我們提倡教師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這里的“駕馭”隱含教師能夠駕輕就熟地進行設計好的教學版本?,F(xiàn)代課堂教學筆者認為教師更應該具備駕馭課堂的能力,雖然這個“駕馭”已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理念,是指教師在與學生參與,互動中的絕好引領,對偶發(fā)事件的巧妙處理,對尷尬境況的圓潤粉飾。述此,隨機應變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促使教師反思“我能否使學生的交往擦出思維的火花?”“我能否讓學生在課堂上‘怦然心動’、‘浮想聯(lián)翩’或者‘百感交集'?”
三、教學后的反思
教學后的反思是反思性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如果有批判地,有針對性地在教學行動之后進行反思,就會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形成教學創(chuàng)新的機制,形成良好的反思習慣。久而久之,每位教師都會成為“要當教育家,不做教書匠”的踐行者。
(一)追憶教學過程。一次課堂教學結束了,但教學并沒有結束。教師應靜心凝神,回頭品味和過濾自己的教學過程,揣摩得失,會起到豐富自己教學實踐知識的作用,達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效果,追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自我“回授”理念。做到“教人至難,必盡人之材,乃不誤人?!?/p>
(二)形成課后“文本”。課后文本進人課程內容是現(xiàn)代教學發(fā)展的必然。教師教學后,善于處理課后“文本”是一種強烈的責任感的趨使,是教師成就需要的追求。在學生的作業(yè)作文作品在教師的教歷、課堂隨筆,反思日記等零散“文本”的基礎上,教師經過提煉潤色形成教學經驗文章,做到既關注學生的“學會學習”又關注自身的“學會教學”,在教學反思進程中實現(xiàn)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和不言而喻, 良好的課堂氣氛可以概括為:寬松,活躍,和諧。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做到“六個”字談何容易。
因此,教師必須擁有“不矜威益重”的品行,與學生深人交流,在教學事宜中深人反思,不斷探究,就會走上不斷創(chuàng)新的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
[1]王會.淺談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J].考試周刊,2018,(38):96.
[2]李倩.淺談教學反思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8,(83):73. DOI:10.3969/j.issn.1673-8918.2018.83.065.
[3]沈國朋.試論反思中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J].新課程·上旬,2017,(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