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燊儀 張萬勝
關鍵詞:建筑設計;課程改革與實踐;角色扮演;翻轉課堂
一、緒論
“建筑設計”系列課程是建筑學專業(yè)本科生學習掌握建筑設計理論和工作方法的核心專業(yè)課程。通過“建筑設計”這一課程,學生掌握不同類型建筑的設計要求和規(guī)范,目前“建筑設計”的教學手段還是沿用傳統(tǒng)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存在一個問題,設計任務過于簡單和理想化,學生很少能理解真實的功能空間尺寸,場所關系以及建筑技術的應用,處于一種“假題”訓練或“真題假做”的階段。將“角色扮演”和“翻轉課堂”的理念融入“建筑設計”課程中,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教師主導課程模式轉化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模式,通過角色的轉換,可以有效改變學生對實際項目復雜性的認知,同時增加課程的趣味性。
二、“建筑設計”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建筑設計”系列課程是建筑學專業(yè)本科生核心專業(yè)課程,貫穿整個建筑學專業(yè)周期。目前“建筑設計”課程的大多數(shù)教學手段還是沿用傳統(tǒng)模式,即教師講述特定建筑類型的要求以及設計原則——布置相關建筑設計任務書——學生進行調研、案例分析——進行方案設計——教師進行點評。這種模式下,學生只扮演設計師這一角色,在設計過程中缺乏其他視角的研究,最終方案呈現(xiàn)出不切合實際的設計,沒有考慮成本和使用者需求,對于真實的建筑設計項目要求還是沒有明確的概念,以培養(yǎng)專業(yè)應用型人才這一標準來判斷,學生是沒能做到適應行業(yè)角色的要求,因此,“建筑設計”系類課程存在需要改進的方面。
從圖1可以看出,傳統(tǒng)模式的教學流程中顯示,課堂的主體主要是教師,學生發(fā)揮主動性不強,在收集資料、分析案例以及設計方案過程都是獨立進行,與其他同學以及教師的互動較少,缺少交流溝通。
其次,學生在“建筑設計”課程中經常表現(xiàn)出懶怠或缺乏興趣的狀態(tài),因為每個設計作業(yè)的時間周期較長,根據(jù)以往經驗,每次都有同學會出現(xiàn)作業(yè)前期放松、臨近作業(yè)最后期限前趕圖甚至無法按期完成出現(xiàn)“拖圖”等情況。通過引入“角色扮演”的研討式教學法,增加課程的趣味性,減少學生對設計任務的敷衍程度,提高其參與課程教學的積極性,進而增強自主研究動力和個性化設計能力。
三、“建筑設計”課程存在的問題
對“建筑設計”系列課程的期末作品,授課過程以及學生反饋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總結目前課程存在的三大問題:
第一,設計任務設置不夠合理,跟現(xiàn)實中的建筑工程項目有一定差異,傳統(tǒng)模式下的設計任務書的要求設置較為刻板,很少考慮實際中同類型建筑的經濟指標要求和常用模式,導致學生在選擇參考案例和資料收集時沒有明確的方向,方案無法落地。
第二,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進行方案設計,更多考慮建筑造型和空間功能的創(chuàng)新性。對于建筑功能組織、交通流行的設計和結構構造考慮較少,讓學生的設計實踐局限于圖紙表達這一層面,在方案中沒有體現(xiàn)出保證使用者在使用過程的便捷性和舒適性這一方面的考慮。其次,建筑建造的成本計算跟取得的效果之間也無法取得平衡。
第三,作品評價標準過于單一和學生的主動性不足。由于課題的限制性和條件要求都是固定的,評價標準也是集中于圖紙的表達,這導致學生更多地對設計任務偏向于參考現(xiàn)有案例,而不是自己自主研究和進行個性化的設計,從而難以達到教學的預期效果。同時,在最后對設計方案的介紹和匯報時,在有限時間內很難抓到重點,無法總結出審閱方需要獲取的信息,沒表現(xiàn)出自身方案的最大特色,這正是單一角色進行設計任務的不足之處。
四、基于建筑項目相關方角色扮演的研討式教學法的設計
讓學生在進行“建筑設計”系列課程中,在具體案例教學中扮演不同利益方的角色,通過不同立場的角色視角切入,審視建筑方案設計。通過扮演不同利益方訴求的思考、分析、討論中,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的基于實際建筑工程行業(yè)情況的思考問題方式,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具體建筑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減少學生對設計任務的敷衍程度,提高學生參與課程教學的積極性,增強自主研究動力和設計能力。
“建筑設計”課程之前是沿用分小班進行教學的模式,而本次改革在這種組織實踐方式上進一步細化,每個小班以3~4人為一小組,在任務設計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最基礎的角色扮演式的教學方案只有甲乙兩方,每個小組即是一個項目的甲方也是乙方,小組首先根據(jù)任務主體完成一份任務書發(fā)布給另一個小組,同時也需要接受另一小組給予的任務書,作為乙方繼續(xù)設計任務。通過實踐經驗的積累,以后可以引入更多的角色,比如審批的第三方,評閱專家等,具體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如下:
(1)甲方:任務第一是根據(jù)主題設計好項目任務方案,第二,對乙方的方案進行審核,需要出一份詳細的評價標準,對乙方的方案評價必須合理科學。
(2)乙方:任務是接受設計任務委托,通過與甲方的溝通,結合建筑設計原則以及甲方的要求,需要考慮到建筑設計的創(chuàng)意造型和經濟效益的相結合,最終提交設計方案。
(3)下一環(huán)節(jié),甲方與乙方的身份進行交換,通過不同角色的轉換,讓學生更能掌握建筑設計的表達手法。
評分標準不采用“一紙定分數(shù)”的做法,改變?yōu)閺姆桨冈O計、甲方需求符合度、設計表達效果、評價標準書(作為甲方時提交)這四個方面來綜合評定。
從以前僅是老師基于設計方案本身的質量進行成績評定,到現(xiàn)在增加了各同學在利益相關方角色扮演的成效考核,采用記錄、報告、自評、互評、老師和學生共同評分等多種考核方式,同時引進校外專業(yè)技術人員參與考評,對學生匯報環(huán)節(jié)進行點評。這種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地擴展學生的視野,也增強課程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參與課程的積極性和互動性。
五、角色扮演的研討式教學法的可行性
“角色扮演”式的教學模式主要依托為兩方面,一為“翻轉課堂”概念的引入,“翻轉課堂”的實質就是利用教育技術和活動學習從根本上影響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從傳統(tǒng)的在課堂聽講轉變?yōu)檎n下主動學習,而在課堂上,通過互動提出問題并討論解決問題,從而實現(xiàn)學習目的。二是“建筑設計”課程的特殊性,考核方式強調過程、重視交流與合作,而不是通過筆試和論文,評定成績,具有實踐性強,綜合性強的特點。這一特點是實踐角色扮演的研討式教學方的重要基礎。
(一)“翻轉課堂”的可行性
翻轉課堂將知識學習過程中的知識傳授與知識內化兩個階段顛倒過來,教學流程的改變帶來了知識傳授的提前和知識內化的變化?!胺D課堂”除了學習過程的階段顛倒外,其重點也在于課堂上主體的變換,傳統(tǒng)模式下,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學習的過程主要在課程上。而“翻轉課堂”對課堂主體進行轉換,以學生為主,學習過程轉為課下,課堂變成討論和總結的場所。
借鑒了“翻轉課堂”理念的角色扮演的研討式教學法,實踐教學過程主體轉變成學生,老師的主要作用從之前的主導轉化為輔導和指引,學生通過扮演不同利益方的角色的過程中,必然需要主動進行課下的學習補充知識,其中遇到的問題和收獲最終通過課堂上的實踐得到解決和分享,這一實踐方式能夠增強學生對建筑設計全過程的把握。這種接近于“實戰(zhàn)”過程的綜合訓練,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實際工程需要考慮的問題。
其次是多媒體工具的支撐,目前許多高校都引進類似“學習通”的程序,加上本身課堂的多媒體教學工具,能夠支撐開展“角色扮演”式的實踐活動,如通過多媒體工具發(fā)起投票,實時反饋評分情況,學生通過實時分數(shù)來調整自身的匯報方案等。
(二)“建筑設計”課程的實踐要求
“建筑設計”課程的目標是學生通過這一課程,了解建筑設計職業(yè)的工作內容及性質,進而培養(yǎng)運用知識、觀察分析、判斷評價、創(chuàng)意想象、表達表現(xiàn)等綜合設計能力,并逐步掌握并鞏固建筑設計相關的知識、技能以及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基于建筑項目相關方角色扮演的實踐方法能夠很好地實現(xiàn)“建筑設計”課程的實踐要求,以往“建筑設計”課程的實踐過程的設計中,學生對于建筑功能組織、空間造型和構造等建筑本身方向比較偏重,而對建筑使用者需求、成本以及周邊環(huán)境會有所忽略,讓學生的設計實踐比較局限于圖紙表達,停留在紙上談兵這一層面。通過角色扮演法的實踐有效突破圖紙設計的本身,能夠更接近實際的建筑項目設計過程。
六、結語
“建筑設計”系列課程是建筑學專業(yè)本科生的核心專業(yè)課程。目前“建筑設計”的教學設計存在一些問題,設計任務過于單一,學生對如何做一個符合實際的設計方案沒有明確的認知,實踐過程缺乏互動和交流。而基于建筑項目相關方“角色扮演”的教學法,將“角色扮演”和“翻轉課堂”的理念融入“建筑設計”課程中,使得學生通過扮演不同利益方角色,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個建筑設計,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對實際項目的認知。能夠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實現(xiàn)“翻轉課堂”的理念,為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