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余靜 王琳△
漢中市人民醫(yī)院(1.介入室;(2.ICU,陜西 漢中 723000)
危重患者是指病情嚴重,隨時可能發(fā)生生命危險的患者。而血管活性藥物是搶救重癥患者的常用藥物,能夠起到良好的收縮和擴張血管作用,進而改善體內血液循環(huán)[1]。但此藥不同于其他藥物,在使用過程中易受多種因素影響,導致用藥不當影響患者病情,嚴重甚至危及生命[2]。因此,為了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我科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對30例危重癥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藥物期間實施集束化護理,與傳統(tǒng)的常規(guī)護理比較,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重癥監(jiān)護室內危重癥患者60例,按入院時間先后分為兩組,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30例危重癥患者設為對照組,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30例設為研究組。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3~85歲,平均(54.12±6.87)歲;疾病種類:重癥急性胰腺炎13例,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9例,感染性休克5例,中毒3例。研究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4~86歲,平均(54.98±6.75)歲;疾病種類:重癥急性胰腺炎12例,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8例,感染性休克6例,中毒43例。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初次入我院重癥醫(yī)學科就診;年齡≥18歲;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既往有凝血功能病史或嚴重代謝性疾??;有溝通障礙者或既往精神病史影響護理配合者;臨床資料不全者;不同意參與此次研究的患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按照常規(guī)護理進行。觀察組實施集束化護理:(1)組建安全用藥小組,根據文獻檢索血管活性藥物的藥理知識、使用說明書、配伍禁忌、用量公式、用藥觀察結果等,編寫使用指南,便于工作中查閱,防止用藥錯誤。并依據患者疾病的臨床特點最終制定出安全管理方案,后加以落實。(2)由專病主任醫(yī)師開展血管活性藥物相關知識的培訓,同時由護士長開展突發(fā)情況應急處理流程培訓,多科室參與應急演練,針對藥物外滲正確處置等重點環(huán)節(jié)增加演練頻次和考核,通過考核后進入研究實施護理,保障患者安全。(3)具體管理措施:①血管的選擇:首選中心靜脈置管作為輸注途徑,對于特殊原因無法建立中心靜脈的患者,可選擇上肢粗直血管或頸外靜脈穿刺,充分暴露穿刺部位,以便護理人員觀察及時發(fā)現異常。②目標血壓監(jiān)測:根據患者病情、血壓及治療方法展開討論,提出血壓監(jiān)測的目標值,由護士根據血壓目標值適當調整血管活性藥物的輸注速度。③由于血管活性藥物的用量嚴格,大多需要借助微量泵來輸注,為防止混淆事件,需在微泵上標注紅色警示標識,根據不同的藥物張貼不同顏色,并在注射器刻度尾部空白處與連接管近三通處均粘貼彩色標簽,放置時刻度和標簽朝外,以防開關三通時出現錯誤[3]。為夜間值班的護理人員提供直觀的視覺刺激,防止視覺疲勞導致觀察不仔細,發(fā)生護理不良事件。④完善制度流程職責并考核落實:修訂并明確崗位職責,訪視、轉運、交接有“章”可循;搜集資料,制定藥物外滲處置流程;完善查檢表,重點環(huán)節(jié)常抓不懈;培訓并考核、重點人員重點督導;⑤完善設施及用物:合理使用約束帶,配備加寬帶棉墊并且穿洞設計的改良式約束帶,達到最佳約束效果的同時保護患者皮膚、提升舒適度并且易于捆綁。配備藥物外滲處置箱,利于外滲發(fā)生后及時處置和規(guī)范治療;定制醒目個性化輸液標簽,保證用藥準確、患者安全。⑥出現血管活性藥物外滲時,可予使用濕潤燒傷膏等藥物外涂,并黏貼水膠體敷料。(4)增加措施:血管活性藥外滲正確處置流程培訓(正確處置不同藥物外滲的合理方法流程、留置針的選擇、轉運要求、崗位職責明確、穿刺處固定方式、巡視要求、藥物依賴患者多泵串聯(lián)使用、以及上報、交接班)并且配備外滲處置箱,方便第一時間處置。
1.3觀察指標 并發(fā)癥包含凝血、出血、低血壓、透析管周滲血、電解質異常、低血糖以及導管有關感染等。比較兩組血管活性藥物的用量及血管活性藥物使用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4];患者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內容涉及到滿意、一般和不滿意。
2.1護理不良事件及生理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及生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χ2=9.796、7.568、10.236,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不良事件及生理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n=30]
2.2血管活性藥物的用量及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觀察組血管活性藥物的用量(14.65±1.49)mg,明顯少于對照組(20.69±2.14)mg(t=10.591,P<0.05)。對照組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出現過敏2例、靜脈炎2例、組織壞死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67%;觀察組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出現過敏1例、靜脈炎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67%。觀察組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9.796,P<0.05)。
2.3護理滿意度 對照組滿意12例、一般9例、不滿意9例,滿意度為70.00%;觀察組滿意18例、一般10例、不滿意2例,滿意度為93.33%。觀察組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χ2=5.455,P<0.05)。
血管活性藥物是重癥患者的常用藥物,其中包括去甲腎上腺素、硝普鈉、多巴胺等等,是眾多危重癥患者治療和搶救的必用藥。而護士作為藥物治療的執(zhí)行者,同時也是用藥期間的監(jiān)護者和管理者[5]。良好的護理質量是保證用藥安全、提高療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集束化護理指的是將眾多經過臨床證實具備一定循證基礎同時能改善患者預后的護理措施集合在一起,和單獨執(zhí)行相比共同實施能提升患者的結局[6]。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不良事件及生理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血管活性藥物的用量明顯少于對照組,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通過集束化護理使血管活性藥物微量泵用藥的護理行為更加安全有序,增加了護理行為的透明度和安全性,降低了不規(guī)范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從而達到保證護理安全的臨床優(yōu)勢,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其原因可能為,在集束化護理中每一項護理措施均是經過臨床證實能可改善患者預后結局的。本研究通過組建安全用藥小組,由小組成員一同制定出具體的安全管理方案,同時對組內成員加強血管活性藥物的培訓,要求通過考核后才能實施管理,能確保各項護理管理措施的順利開展,增強護士安全意識等;分別從血管的選擇、目標血壓監(jiān)測、粘貼標識幾方面開展干預,能充分杜絕住院期間存在的各項安全隱患,最大程度減少風險事件出現。
綜上所述,對危重癥患者應用實施集束化護理,可減少血管活性藥物使用的不良反應,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提高患者的滿意度,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