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應佳敏(浙江樹人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
中國菜折射出的是中國人民對生活本身的理解,飲食文化所折射出的是中國百姓把食物視為重要之事,他們在做菜方面尤其下功夫。相比中國,很多國家的菜名平常、單一,而種類繁多的中國菜名涉及了多方面的知識。中國古代就記述了這樣一句話:民以食為天?!安嗣淖饔貌豢尚∫暎〔嗣写竺?。也展示著中華餐飲文化的發(fā)展脈絡”。不僅僅是簡單的菜名,更是對中華飲食文化內(nèi)涵傳承的完美詮釋,它是道德和和諧的交融。中國菜的魔力不容小覷,早在唐朝,中國菜就傳播到日本?,F(xiàn)在,越來越多國家的人民了解并接受甚至喜愛中國菜,例如,新加坡將海南的白斬雞稍作加工,改名為“海南雞飯”作為國菜。總而言之,中國菜的菜名不是一個標簽,它背后融合了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菜名的創(chuàng)作背后是文化思想的傳遞與翻譯的方法技巧交融。中國菜在翻譯過程中需要方法與技巧,許多翻譯后的中國菜名能夠較好地傳遞中國文化。但中國在文化上與其他國家存在不小的差異,正是這些難以消除的差異使有些中國菜名的翻譯令人大吃一驚。
菜名翻譯是個大學問,具體而言,不少菜名背后有歷史典故,是文化傳承,為了在文化交流中能夠向外國友人盡量較好地傳遞中國菜名的文化內(nèi)涵,中國菜名的翻譯方法主要有三大類,分別是直截了當?shù)闹弊g法、深層翻譯的意譯法、追溯源頭的音譯加注法。
首先介紹的是直譯法,正如其名,看菜名便能知曉這道菜。能夠適用這種方法的菜名翻譯可分為三種。
1.以主料、配料、味汁為主的翻譯形式
中國菜肴用料多樣而且巧妙,這種翻譯方法直截了當?shù)叵蚱穱L者表達了菜品的主料和輔料,使品嘗者看到菜名就對菜品的組成成分一目了然。其中,芥末鴨掌譯為ducked webs with mustard sauce,這是一道特色川菜,鴨掌的鮮嫩與芥末的香郁碰撞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了美味菜肴。鴨(duck)是主料,芥末(mustard sauce)是佐料,整體的翻譯直觀地表明了整道菜的特點。粵菜中的香菜陳皮鴨,整道菜含有化痰的陳皮和性涼的鴨肉,主料是香菜和鴨(duck),配料是陳皮(dried orange peel)也稱為曬干的橘子皮,所以就翻譯為duck with dried Orange Peel。醬香豬蹄是一道家常菜,聽菜名就令人垂涎,主料為豬蹄(pig feet),佐料是咸鮮味的醬(brown sauce),由八角、花椒、醬油、鹽等調(diào)料制成,呈棕色,所以譯為pig feet in brown sauce。
2.以烹飪方法和主料為主的翻譯形式
我國的烹飪方式多種多樣,這種翻譯方法能夠讓品嘗者了解到除菜品的主要材料之外,進一步地了解到菜品的制作方法。傳統(tǒng)粵菜中的清蒸石斑魚可譯為Steam Grouper,烹飪方法為清蒸(steam),能夠減少營養(yǎng)的流失,主料為肉質(zhì)細膩鮮美的石斑魚(grouper),味道一絕。中國南方菜粉蒸肉,由米粉(rice flour)和五花肉(pork)在蒸籠或蒸鍋里蒸制(steam)而成,口感軟滑鮮嫩,所以將其翻譯為steamed pork with rice flour。特色燒烤菜肴烤豬蹄,色、香、味俱全,富含膠原蛋白,營養(yǎng)價值高,烹飪形式是燒烤(roast),傳承并發(fā)展了舊的制作方法,主要食材是豬蹄(piglet),由此將它譯為Roast Piglet。
3.以地名和食材為主的翻譯形式
通過菜名可以清楚地獲取菜品的地域來源,領略當?shù)氐娘嬍澄幕?。重慶小面直譯為Chongqing Noodles,重慶在中國的西南部,是座山城,氣候濕潤、溫和,重慶小面是重慶人的家常菜,肉末、油辣子等佐料是重慶小面的靈魂,深受喜愛辣味的食客歡迎。德州扒雞直譯為Dezhou Chicken,德州是山東省的一座城市,從古至今都是重要的樞紐。這道菜也有百年的歷史,早至明清時期就存在了,它繼承并發(fā)揚了古老的烹制方法。江南的西湖醋魚是道傳統(tǒng)杭幫菜,歷史悠久,早至宋朝就有這道菜的記載。杭州有個名湖叫西湖,西湖醋魚就利用環(huán)境優(yōu)勢選用了鮮美的西湖鯤魚,隨后用糖醋澆汁,味道酸甜。而西湖醋魚也被直譯為West Lake Fish in Vinegar Gravy。
但也有些飯館將菜名過于直白地直譯,導致大家難以理解反而曲解了菜名,非常典型的例子如粵菜里有名的“老干媽金錢肚”翻譯為Old dopted mother money belly,中文意思是老母親的錢肚,并且dopted mother應改為adopted mother才是干媽的意思,這完全偏離了本來的意思,“老干媽”是我國特制的風味豆豉,油制辣椒,名揚中外,錢肚指牛肚,并不能直接按字面翻譯。除此之外,湘西的著名特色菜土匪豬肝被譯為many bandits,中文意思是許多土匪,想必外國人在看到菜名時也搞不明白這究竟是怎樣的一道菜。然而土匪豬肝菜名的由來很奇妙。
中外文化存在不小的差異,許多中國菜名獨具藝術性,很多內(nèi)容不能生搬硬套,直接翻譯達不到表達文化本身意思的目的。所以不少菜品更適用于意譯法,它也分為以下三種。
1.以主料、輔料為主的翻譯形式
此種翻譯方法表明食材用料。川菜魚香肉絲是將豬肉炒出魚香味,而并不是真正的魚肉,主料是切碎的豬肉絲,因此譯為Shredded Pork。魚香肉絲有個傳說,許久前,四川有戶商人家庭愛吃魚,所以精于調(diào)制配魚的佐料。有天,為了避免剩下的配料浪費掉,妻子用魚調(diào)料炒肉。丈夫回到家后,被香味所吸引,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卻發(fā)現(xiàn)味道意外的美味,他向妻子詢問了其中的奧秘,妻子將配方告知他。因為其味美無窮,于是此道菜流傳至今。浙菜翡翠蝦仁中“翡翠”不可直譯,翡翠是指豌豆,呈翠綠色因而比喻為翡翠,用料是蝦仁、豌豆,紅綠相襯,色澤艷麗,營養(yǎng)價值高,所以譯為stir-fired shrimps with peas。浙菜三鮮湯,三鮮包含海參、蝦等海鮮,又有肉丸,美味又營養(yǎng),譯為soup with fish,shrimp and pork balls。
2.以主料和烹飪方法為主的翻譯形式
這種翻譯方法彰顯制作方法。粵菜龍鳳會,意為龍鳳相會,菜名寄托吉祥的寓意,實際是將雞肉和蛇肉燉在一起,因此譯為Stewed Snake and Chicken。若直譯會導致誤解,在中國,龍給春天帶來生命的云雨,使農(nóng)民得以在漫長的冬天后播種糧食。在國外,龍卻是邪惡的象征。魯菜芙蓉雞片,是色如芙蓉潔白的雞肉與雞蛋炒在一起,它被翻譯為fried chicken slices with eggwhite。
3.以主料和形狀或口感為主的翻譯形式
此種翻譯方法凸顯形態(tài)。玉兔饅頭,菜如其名,玉兔形狀的饅頭,因此譯為Rabbit-shaped mantou 。玉兔饅頭常出現(xiàn)在中秋佳節(jié)的宴席中,玉兔寄托人們在節(jié)日時的祝福,寄予美好希望。牡丹蔬菜是形狀像牡丹花一樣的竹筍和香菇一同制成,可譯為fried mushrooms and bamboo shoots in peony shape。
以下是意譯法被誤用的例子,全家福中菜品繁多,曾被意譯為A Combination of Shrimps,Pork,Beef,Chicken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全家福背后有個傳說。據(jù)說,在秦朝,秦始皇聽信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其中有位名叫方財?shù)娜迨?,逃到森林里躲了好幾天。因為他餓到難以忍受,某個晚上,他偷偷回家,他的妻子和孩子們喜憂參半。為了生存,方財只能揮淚與妻兒告別,開始流亡。等到秦始皇去世,秦二世登基,方財?shù)靡曰丶?,卻得知妻子和孩子已不在家鄉(xiāng),下落不明,因為兩年前的一場罕見的洪水讓家鄉(xiāng)受災。方財覺得他獨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毫無趣味,心痛萬分,他想不開跳進了湍急的河水里,碰巧有個漁民過來救了他?!爸昂樗┌l(fā)時,我救了一個姓方的年輕人。看到他的誠實和誠懇,我讓他成了我的女婿。”漁民對方財說道。方財被漁夫帶到家里。方財看到漁民的女婿,立刻認出是自己找了許久的兒子,父子倆痛哭起來。方財也最終在街上找到了妻子和女兒。漁民請來了一位知名大廚做了一頓大餐,來慶祝儒士和家人在歷盡災難后得以幸存,闔家團圓,為他們做了一道叫全家福的菜。飯后,村民們稱贊有加,人人相傳,成為一道著名的菜。全家福是指家庭團聚、吉祥和幸福。
總的來說,“采用直譯法可盡量充分地傳達原菜名的藝術色彩,采用意譯法可輔助說明菜肴的原料、制作方法,以達到寫實與寫意互補的功效”。說明了直譯、意譯都是菜名翻譯的重要方法。
最后是音譯加注法,也是除了直譯和意譯外的一種重要的翻譯方法。很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對外翻譯的時候存在缺失,所以我們就用音譯法,將讀音和書寫形式保留,加上注釋,在保留原音的基礎上,讓原文化不缺失,也更便于外國人的理解。湯圓音譯tangyuan(sweet dumplings of glutinous rice flour)。湯圓的起源可追溯到宋朝,最早它叫浮元子,原因是它在煮的過程中會上浮下沉。主料是芝麻、豬油,作為甜餡,現(xiàn)在也有咸餡、豬肉餡。湯圓的白色外衣是由糯米制成的,軟糯可口。每逢元宵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準備一鍋熱騰騰的湯圓,尤其是在南方一帶,這是從古至今的習俗。如今,湯圓作為傳統(tǒng)美食的典范,不僅受中國大眾喜愛,也受到了外國人的認可。餛飩音譯Wonton(Dumpling soup)。餛飩的類型很多,重慶稱它為抄手,也有別稱包面,廣州的云吞,江西俗稱清湯,福建稱作扁食,安徽叫它包袱。北方的餛飩皮厚,有些地區(qū)甚至稱作餃子,南方的餛飩皮薄。餛飩有很多傳說。冬至吃餛飩是傳統(tǒng)習俗,傳說冬至那天,天色混沌,人們吃餛飩目的是打破混沌。在古代的杭州,百姓常吃餛飩來祭祀祖先。漢朝,匈奴肆虐,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中。匈奴的首領有渾氏和屯氏,殘忍兇狠。百姓用肉包成肉餡,取名為餛飩與首領的姓同音,表達他們心中的憤恨之情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還有一說,一位兒媳是大家閨秀,公婆心想她做菜技術一定不會差,便想讓客人嘗嘗她的手藝。實際上,兒媳并不擅長下廚,只好決定做稍微容易下手的餃子??墒牵笾笾溩悠屏?,湯就變得一片渾濁,但是香氣四溢,公公就上前詢問她做的是何菜,她含糊地回答,不知怎么就做成混沌粥了??墒枪洳缓茫瑳]聽清,只聽到“餛飩”。賓客都對這道菜贊不絕口,由此,名為餛飩的可口菜肴在民間流傳開來。
福州菜佛跳墻直接被音譯成Fo Tiao Qiang,顯然這不能讓沒學過中文拼音的外國人明白這是何物。從中文看來,這是個非常令人浮想聯(lián)翩的菜名,想必其中一定有故事。它曾被稱為壇燒八寶、福壽全,最終還是以佛跳墻聞名。佛跳墻的傳說中最廣為流傳的是與一個被寵壞的女子相關。在習俗中,女子需試廚,這是對新媳婦家庭經(jīng)營能力的考驗,關系到她在婆婆眼中的未來地位。一位新媳婦來到廚房,看到母親包好的各種原材料,堆在一張的桌子上卻無計可施。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公婆走進廚房。新媳婦害怕被指責,看到桌旁的壇子,她就把帶來的所有材料都放進壇子里面,壇口被她用荷葉包住,接著把壇子放在即將熄火的爐子上。想想明天的廚房考試,新媳婦怕她應付不過來,偷偷溜回了娘家。第二天,賓客皆至,但是沒看到新媳婦的身影。公婆走進廚房,看見爐子上有一個散著熱氣的壇,蓋子一打開,香味就溢出來了,客人們都被這香味所吸引,贊不絕口,這就成了佛跳墻。這道連佛都青睞的菜,難怪佛跳墻能聞名四方。
不同文化間有不可避免的差異,為了更好地發(fā)揚中式菜名文化,我們應該找準方法去理解、翻譯。文章總共介紹了三種翻譯方法,都是有利于外國友人在享受中華美食的同時接收和理解中華文化。正如下面一段話所說“Because cultural differences do exist,people from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may view Chinese cuisine names in a different way.For this reason,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is closely connected to cultures of both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meanwhile,Chinese culture can be reflec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cuisine names”。即使中國和西方對吃哪種食物的態(tài)度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菜已經(jīng)被不少外國友人接納和肯定。事實上,中國美食已經(jīng)遍布世界各地。正是優(yōu)質(zhì)的翻譯和精心的烹飪,才使得中國美食在國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