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小蒙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上海 201620)
在教育形式不斷豐富和創(chuàng)新的前景下,我校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大力培養(yǎng)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在學生研究生階段的培養(yǎng)中,更注重學生實踐和應用能力的鍛煉和培養(yǎng)。為了滿足社會的高端人才需求,保證研究生人才輸出的品質和實力。經由“雙導師”或“多導師”綜合協調配合開展專業(yè)授課和實踐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正處于不斷的優(yōu)化和提升的階段,因此對于研究生人才的培養(yǎng)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各高校為了培育面向社會的高科技復合型人才,滿足經濟時代的供需。教育部頒布了關于研究生培養(yǎng)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了關于建立研究生“雙導師制”教育的指導方針,自此各高校開始試行研究生的“雙導師制”教育制度。后來國務院也相繼出臺了教育改革發(fā)展的綱要,開始了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的重要改革,具有跨時代的導向意義,真正地打造了以科學和技術為主導的“雙導師責任制”及相應的鼓勵機制,進一步地促進了“雙導師制”在研究生階段的實施和發(fā)展。時至今日,研究生教育的“雙導師制”已經施行十多年,并且成效顯著。
各高校推行的研究生“雙導師制”,主要是通過校內導師主導,校外導師輔助開展研究生的實踐課程學習、專業(yè)技能研究、輔導就業(yè)及論文寫作等教學方面的指導。并在各領域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共同推進研究生的學習和培訓工作。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下,各高校逐漸重視研究生階段學生的培養(yǎng),使“雙導師制”的教育模式在演變的過程中日漸成熟和完善。研究生“雙導師制”的建立,先明確研究生的職業(yè)定位和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根據職業(yè)需求定向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能力,將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重中之重,實現“產”“學”“研”相結合,將科研、教育、生產等不同領域的社會分工進行資源整合,達成技術創(chuàng)新高、中、低階段的完美銜接,培養(yǎng)服務于國家整體戰(zhàn)略性要求的應用型人才。各高校為了培養(yǎng)研究生的專業(yè)性,通常情況下會聘請各行業(yè)的專家學者共同對學生的專業(yè)技能進行指導,以此來強化“雙導師制”和導師組聯導的教學成效,達成培養(yǎng)“高層次”“多類型”人才的目標。通過“雙導師制”在研究生教育上的應用,增強研究生群體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優(yōu)化研究生教育的結構系統,從而提升研究生人才選拔的質量水平,填補社會發(fā)展的人才缺口。
“雙導師制”在研究生階段的應用有效地提升了各高校的教學整體水平,同時也加強了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推進了校企合作的發(fā)展進程,對于校方、師生、社會都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半p導師制”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得到了教育系統的一致肯定和認可,因為其在教學實踐的應用過程中成果顯著,為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但在應用中也存在些許限制其發(fā)展的問題。
校內導師的主要職責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師風師德建設于無形中影響學生的品質素養(yǎng),正確指引學生積極地面對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方法,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三觀意識,指導其對自己的人生和發(fā)展作出準確的定位和規(guī)劃??傊?,校內導師關心著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扮演著學生大家長的角色,因此十分辛勞。隨著各高校研究生的連年擴招,使得校內的導師大多都同時指導數名學生,并且這些研究生導師還在學校的多個教學崗位任職。一邊要為了教學上的行政事務忙碌,另一邊還要教授研究生,幫助提升其專業(yè)技能,使得校內的研究生導師教學重心逐漸偏移,分散了校內導師對研究生的教學精力及時間,使其疏忽了研究生的教學任務,限制了研究生的發(fā)展。隨著高校研究生導師的更新換代,新任研究生導師普遍缺乏豐富的教學和實踐經驗,其大多是從歷屆優(yōu)秀畢業(yè)生中選拔出的精英人才。雖然足夠優(yōu)秀,但是實踐教學經驗有待提升。
在研究生階段的校外導師主要的職責就是,指導學生如何提高實務操作的能力,樹立學生正確的職業(yè)責任感和從業(yè)道德,指引學生做出準確的職業(yè)判斷,避免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社會實踐中迷失方向。培養(yǎng)學生的是非觀念、義利觀和靈活應變能力。讓學生明晰就業(yè)原則和法律道德界限,用實務教學增強學生對理論性知識概念的理解。校外導師的存在是為了完善校內導師的職能權限,給學生增加更多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但就教學管理力度而言,校外導師強度偏弱,這樣就限制校外導師的能力發(fā)揮。再加上校外導師需要處理的日常工作也偏多,所以對研究生的日常教導也有限,導致對學生疏于管理。
研究生“雙導師制”的核心就在于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之間的教學工作配合,溝通不及時的問題會直接影響“雙導師制”實行的效果。導師之間溝通受限會阻礙導師的協同指導。目前各高校存在校內導師將學生送入企業(yè)實習后,極少與校外導師及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這樣做非常不利于“雙導師制”的實施,幾乎是切斷了實踐中的學生與學校之間的聯系,不利于及時地反饋學生的實踐進度、實習成果。校內導師由于缺乏經驗,受錯誤認知的影響,在學生進入實習基地或是實習企業(yè)后,就忽視了對學生的就業(yè)指導,認為有了企業(yè)和實習基地教師的從旁協助教學,自己的教學任務已完成,所以未與校外導師和學生進行溝通。再者由于校內、外導師的工作機制不同,同一個研究生的內外導師能相對應溝通和合作的機會偏少,一般只會在研究生整體進行論文答辯期間,才會有更多的教學交流和互動[1]。校內、外研究生導師的教學交流溝通有限,不利于研究生導師之間的默契配合,限制了“雙導師制”的應用與發(fā)展。
本文提及的雙導師制在研究生教育中應用問題,是就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現象而言,為此,提出以下可行性意見及對策:
在研究生教育中,為了保證“雙導師制”更好的實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的建設,畢竟教師是學生學業(yè)的重要引路人,直接影響著研究生人才的培養(yǎng)并決定著其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導師的專業(yè)度和職業(yè)素養(yǎng)是“雙導師制”實行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提升校、內外研究生導師的選拔和資格認定標準顯得尤為重要。在研究生導師的選拔中,不光要將學歷和成績作為基本的判定標準,更注重選拔人員的能力水平和責任意識。只有責任感強的人才,才能勝任研究生導師的職務,而專業(yè)能力水平,更是選拔的重要標準。在校內、外導師的選拔中,必須經由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和教授共同組建選拔考核小組,嚴格地進行研究生導師的甄選,只有考核優(yōu)秀的人才,才能加入導師的隊伍,并根據其優(yōu)勢和能力,劃分擔任校內或是校外的導師。與此同時,還需要對各高校的導師進行年度資格審查,保證導師的帶教能力,促進研究生“雙導師制”的實現。
各高校的導師考核評價機制和獎懲標準,可以最大化地激發(fā)校內、外導師的工作動力,讓其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有考核就可以綜合地對導師的能力進行評價,表現突出就進行獎勵,成績平平的要進行鼓勵,而教學態(tài)度有問題的就需要進行懲罰。只有明確考評和獎懲制度才能激發(fā)導師的斗志,督促校內、外導師保質保量地完成對研究生的教學任務,實現二者的默契配合,從而提升研究生的能力水平[2]。還有就是要將學生的校外實踐納入導師的考核中,學生的實訓成果作為考核的重要參考,促使校內、外導師加強對學生實踐的管理,讓其意識到校外實踐也是研究生教學任務的一部分,并不是獨立與教學之外的存在,加深校內、外導師的合作教學。以此來監(jiān)督并提升研究生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
加強對研究生導師的培訓是提升導師能力水平的重要方式,研究生導師的指導能力直接決定了研究生人才培養(yǎng)的素質,通過對導師進行技能培訓,強化研究生導師的實操能力并更新其教學理念,優(yōu)化指導教學的方式方法,為社會培養(yǎng)戰(zhàn)略性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各高校應大力支持研究生導師,進行專業(yè)性進修或是外出帶工培訓學習。鼓勵并支持到久負盛名的大學學府進行深造,更新專業(yè)知識的儲備,拓寬眼界。將全新的指導理念應用到研究生教育中,優(yōu)化“雙導師制”的教學模式。
為了提高校內、外導師的配合度,就要加強導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這就需要實行“雙導師制”的協同配合,共同對學生進行指導教學,增強校內、外導師教學任務的結合度,形成指導合力,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3]。讓校外導師參與到研究生課程教學體系建設中,可以分擔校內導師的教學壓力,將研究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更緊密地結合,在教學的過程中始終堅持“雙導師制”聯合教學,保障導師之間的良性溝通,共同促進研究生人才的培養(yǎng)。
綜上所述,研究生“雙導師制”應用的過程中要注意協調校內、外導師的指導作用,加深教學溝通,為社會輸送高品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