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戀
(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 連云港 222006)
對于年幼的兒童來說,父母對其進行適當的行為約束與指導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過多的、不恰當的控制則可能具有破壞性,甚至導致兒童產生嚴重的心理或行為問題。攻擊性行為是兒童個體社會化過程中常見的不良行為,在學前兒童群中更為普遍,如不能有效糾正,任其發(fā)展,則可能使得兒童形成好斗的攻擊性性格,進而影響其個性的完善。近些年,父母心理控制源和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學、心理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以下是近20年內學者們針對兩者或兩者之間關系研究的梳理。
父母對子女的控制包括“行為控制”和“心理控制”兩類。前者即父母通過監(jiān)視或體罰來達到管理子女行為目的的教養(yǎng)方式,后者以掌控子女內心世界為最終目的。一部分學者認為,兩者之間并無清晰界限,即父母在管控子女思維與情感的同時,也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外在行為。
20世紀中期,美國心理學家Rotter提出心理控制的概念,將其定義為個體對行為與事件結局之間的泛化性期待。1965年,Schaefer正式提出了父母心理控制源的概念,他認為,心理控制型父母的孩子總是體驗著被打擾、過度保護、被占有、內疚感,這些隱蔽的、侵犯性的行為阻礙了兒童的獨立,限制了兒童的個性完善。在此基礎之上,Brian Barber將心理控制進一步定義為父母削弱想法、引發(fā)內疚、貶低他人、收回關愛等方面企圖操縱孩子的內、外在行為,達到控制孩子的目的。[1]20世紀70、80年代,關于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類型的探討。此后長達二十五年期間,對父母心理控制源的研究并不多,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又被重新關注。Steinberg、Barber等人主張在理論及實證上將心理控制與行為控制相區(qū)分。受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等級觀念的影響,許多家長認為子女對父母的絕對服從是尊重、孝順與規(guī)則意識的體現,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父母對子女心理控制,也成了中國家庭中較為常見的教育現象。
盡管學者們對于心理控制源的定義和模型的探討不盡相同,但大多認為心理控制源指向父母對子女的操控性和侵入性,這些父母常常在親子關系中采取一些隱蔽的策略,如引發(fā)子女的愧疚感、焦慮感為特征,迫使其絕對地服從安排,或有選擇性地給予孩子愛和尊重,對孩子的認可完全取決于其達成父母期望的程度。社會學習理論、家庭系統理論及依戀理論等眾多理論都證實了,這種操控孩子的思想和情感的行為,限制和違背了孩子對安全、歸屬和自主性的基本需要,破壞個性獨立與親子依戀的平衡,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認同感發(fā)展嚴重受限,致使適應困難,延緩了社會化的進程,其結果與大量的兒童適應性問題相關聯,如情緒不穩(wěn)定、低自尊、焦慮、抑郁,甚至反社會行為或者犯罪。
不同領域的學者對攻擊性行為的定義也有所差異,如解剖學領域認為“攻擊性行為是導致對方逃跑或給對方造成傷害的行為或行為模式?!毙袨閷W家將攻擊性行為解釋為“導致另一個體受到傷害的行為?!盵2]社會心理學家對于攻擊性行為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Berkowitz提出“攻擊行為是一種自動活動的對象,是其他人或物有害的驅動?!盉aron將其定義為“個體有意傷害他人,而他人是不愿意接受這樣的傷害”[3]。國內學者陳幗眉認為,攻擊行為以傷害他人或他物為目的,在群體中不受歡迎卻頻繁發(fā)生。
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在發(fā)生機制與成人有所不同。成人的攻擊性行為,更多地指向以傷害他人為目的的行為。對于兒童來說,凡是侵犯他人身心和權利的行為都屬于攻擊性行為。區(qū)別在于,前者側重的是行為的有意性,即行為的動機;后者則注重行為的結果。目前,在心理學領域,較為認可的一種觀點是:兒童攻擊性行為是指在成長過程中,當兒童某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或是權利受到威脅時出現的身體進攻、言語攻擊等侵犯性行為,直接表現為打、罵、暴力奪取等[4]。對于3-6歲的學前兒童來說,身體上的攻擊更為多見,主要表現在為了爭奪玩具而爭吵、打架,而非語言攻擊。從發(fā)展特點來看,在類型、年齡和性別等多個維度上,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均有差異。其中,最為明顯的是,男孩在身體攻擊和言語攻擊兩個方面的發(fā)生頻率均明顯高于女孩。
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分類有多種維度,Dodge&Coie認為從行為起因來看,攻擊行為可以分為主動性攻擊和反應性攻擊。根據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具體表現,可以分為三種形式:一是以謾罵、取笑、諷刺為特征的語言攻擊,二是指可能對他人身體造成傷害的身體攻擊,三是以摧毀他人人際關系為目的的關系攻擊。依據攻擊性行為的意圖,鄭全全、俞國良將其分為:以傷害為目的的敵意性攻擊和有利可圖的工具性攻擊。
由于兒童的攻擊行為普遍性,學者們將其列為是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評價角度。林崇德等學者提出,兒童攻擊性行為關系到其人格的完善與品德的形成,更是個體社會化程度的重要指標。研究顯示,學前階段的兒童攻擊性行為發(fā)生頻率最高,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線性下降,但攻擊性行為可能會造成更大的破壞性或具有持續(xù)的攻擊性風險。[5]因此,長期以來,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與控制一直是學前教育和發(fā)展心理學領域的重要話題。
兒童攻擊性行為是個體與外部世界交互影響的結果。其中,兒童成長中的特殊經歷、家長溺愛、家長和教師不當的教育行為、對同伴的模仿等很多因素都與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有關。其中,家庭因素是影響個體的社會化發(fā)展的首要因素。父母通過控制子女的情緒、想法及親子關系來控制其行為,引發(fā)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其中,攻擊行為最為常見。已有的研究均表明,父母的心理控制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影響作用不容小覷。
父母心理控制是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重要內容,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維度之一。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家長的情緒表現、認知傾向與教育方式等,進而影響到孩子的情感體驗、行為表現和社會性發(fā)展。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學齡前兒童家長心理控制的研究逐漸增多。有學者認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親子界限模糊的現象在我國存在較為普遍,父母把自己的期待寄托于在孩子身上,忽略其獨立的人格,按主觀意愿替孩子做主,缺乏溝通,獨斷專行,這些教育方式容易引起親子關系疏遠或產生矛盾。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父母心理控制對子女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例如,家長心理控制水平影響著兒童自我概念和自主性的發(fā)展,而高水平的心理控制可能會降低兒童自我價值、自我依靠和自尊水平[6],兒童焦慮與抑郁水平與兒童更多的身體攻擊和關系攻擊行為等外化問題有顯著關聯。Nelson等人發(fā)現,外控的教育方式常常被學前兒童解讀為遭到了父母的拒絕,也更容易表現出相應的外部行為問題,如攻擊他人。Joussemet等人在其為期六年的縱向研究中得出結論——學前期兒童的母親心理控制可以預測學齡期兒童穩(wěn)定的、高強度的身體攻擊行為。程紅等人在以4-5歲兒童的為研究對象時發(fā)現,具有攻擊、多動等外化行為問題的兒童父母存在嚴重的失控感;退縮、焦慮等內化行為問題的兒童常常容易卷入到父母的生活中,造成相互制約。這說明了父母心理控制的程度不僅影響了兒童的外化的問題行為,同時也會導致內化問題行為。此外,父母長期過度的心理控制限制了兒童的自我認同,并且這種控制的水平越高,兒童產生各種行為問題的程度越明顯。由此導致的兒童情緒、情感的障礙與自我形象偏差又會進一步加重攻擊性行為。
從教育子女心理的內外控制的角度來看,家長的外控性越高,兒童出現行為問題的概率越高。[7]國內外學者都發(fā)現了,外控型的父母能夠顯著預測兒童未來的行為問題,這一點在母親的心理控制源與兒童行為問題的關系上體顯得更加明顯,甚至在控制了母親年齡、教育和收入等因素后,這種結果仍存在。
學前兒童是攻擊性行為發(fā)生率較高的群體,其行為規(guī)范、同伴交往的狀態(tài)以及群體接納的程度與其身心健康、將來的社會適應有著密切關系。因此,積極識別與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相關的影響因素,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多途徑的預防和干預十分必要。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普遍認為外部攻擊行為比關系攻擊行為預示著更嚴重的行為問題。[8]大多數學者側重探討于較為顯性的身體攻擊。同時,也有一些研究揭示了,間接攻擊者可能比直接攻擊者有著更高的心理壓力。說明兒童的關系攻擊對于個體的發(fā)展來說,同樣不可忽視。目前,已有研究證實了,父母心理控制對兒童使用關系攻擊產生的影響作用。但國內關于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尤其是關系攻擊的實證研究較為局限。因此,以學前兒童為主要對象,探討父母的心理控制是如何影響他們的外部攻擊和關系攻擊的,不同性別子女的母親和父親對于關系攻擊性行為的影響有何差異等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