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以下簡稱《共參框架》)是歐洲理事會于2001年頒布的關于語言學習、教學及評估的指導方針與行動綱領,它以“面向行動”為理論基礎,首次提出“面向行動教學法”的教學理念,指出“學習外語即準備積極運用外語進行交際”[1],即語言的學習和使用不僅是為了說話,更是為了將語言與實際生活相結(jié)合,著重強調(diào)的是學習者的社會角色,而且教與學均要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的任務則是為學習者搭建交流平臺。我們試圖分析這一理念在法語原版教材《Alter ego+1》中復合過去時講解的應用,探討面向行動教學法在外語教材語法內(nèi)容編排上的積極意義。
《共參框架》指出,語言交際能力由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組成,其中語言能力不僅指交際者掌握語言知識的廣度與質(zhì)量,也包括交際者對語言知識的認知組織能力和記憶存儲方式,它應處于交流能力的核心地位。學習者要想流暢表達,需要同時具備多種語言能力,如詞匯能力、語法能力、語義能力、語音能力和拼寫能力。面向行動教學法強調(diào)交流與行動的重要性,語法能力及語法習得看似未被置于重要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拋開語法進行教學。關于語法的敘述,在《共參框架》中仍有跡可循:“語法就是語言規(guī)則的綜合,它們規(guī)定句子的構(gòu)成及其構(gòu)成方式。”[2]語法教學是外語教學的基礎,教師通過真實情境教授語法,提升語法教學的活力,法語初學者在此過程中發(fā)現(xiàn)語法學習的樂趣,進而培養(yǎng)自身的語言意識與語言能力,提高語法的教學效率。
外語教學來源于教材及師生之間的交流。外語的教與學均以教材為依托開展,而語法教學必須以教材為中心發(fā)揮師生的主觀能動性。教材在提供知識與練習的同時,傳遞著社會文化價值觀。傳統(tǒng)教材往往難以引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而教學法的發(fā)展對當今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適應不同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學習期待、學習動機、學習習慣及其策略,使學習者活學活用。盡管《共參框架》希望學習者成為“社會人”,很多外語教材卻沒有提供學習者成為“社會人”的機會。因此,外語教材編寫時應盡量加快學習者的角色轉(zhuǎn)變,由語言知識的被動學習者轉(zhuǎn)變?yōu)橹鲃訉W習者,進而成為“社會人”,而教師在此過程中僅僅作為“導演”和“主持人”的角色存在。[3]
2012年,法國Hachette出版社在第一版教材的基礎上推出針對青少年及成年人的系列教材《Alter ego+》,共分5級,主要采用面向行動教學法的理念,反映了學習、教學與評估三個步驟?!禔lter ego+1》的目標人群是法語初學者,通過120小時的學習與教學,達到《共參框架》的A1和A2.1級別。本教材由9個單元和1個簡述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包含不同主題的三課,每課由兩個雙頁版面構(gòu)成,包括功能性、社會文化性、社會語言性主題與目標,其中功能性目標展現(xiàn)了真實情境,學習者借此完成貼近日常生活的有關任務。每課中的“語言點”通過介紹完成本課任務所需的語法知識,使學習者概念化的掌握該語言點,并順利完成其他活動。同時,每章后“練習”以及書后“語法詳解”對應頁碼顯示在其中,以方便學習者查閱。此外,“記憶助手”也直接展示了需要記憶的主要知識點與內(nèi)容,有時涉及語法方面,有時涉及詞匯方面。每章的結(jié)尾伴有雙頁版面的練習和一頁模擬DELF A1考試,練習針對本單元出現(xiàn)過的詞匯與語法,以檢驗學習者對語法知識、詞匯知識及功能性知識的吸收程度。模擬DELF測試的目的是檢測學習者的綜合能力,讓學習者針對考試進行訓練。在教材的最后,附有動詞變位表以及語法詳解,其中語法點總結(jié)的主要呈現(xiàn)形式是表格,并輔以簡短解釋與例子,它有利于加速學習者語法知識的習得。本節(jié)將以復合過去時為例分析此教材中語法部分的呈現(xiàn)。
在《Alter ego+1》的目錄中,復合過去時第一次在第四單元第三課中出現(xiàn),主要講解其構(gòu)成與否定的位置,而后在第五單元第三課中再次出現(xiàn),主要講解代詞式動詞和以être做助動詞的動詞。它們在教材中均以“復合過去時”的語法點呈現(xiàn),題目后均附加功能性用處,即“講述過去的故事”“提及過去的事實”。其一是為了學習者完成該課的最終任務,其二是以便學習者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它時更加有的放矢。這也完全符合《共參框架》的主張:“語法能力就是按照規(guī)則通過造句和認知正確的句子來進行理解和表達的能力,而不是死記硬背重復現(xiàn)成的句子?!盵2]
在第四單元第三課中,編排內(nèi)容的順序為針對文本略讀的閱讀理解-語言點講解1-針對文本細讀的閱讀理解-語言點講解2-語音練習-口頭表達與寫作表達。本課呈現(xiàn)了一篇個人日記,其語法目標-復合過去時-與功能性目標緊密相連,即描述過去發(fā)生的事件。學習復合過去時可以使學習者在完成本課口筆頭表達任務時更加得心應手,語言交際能力也隨之穩(wěn)步提升。復合過去時在語言點一欄呈現(xiàn)的步驟為觀察并填空-再次觀察動詞并填空-觀察否定副詞的位置。在第一步“觀察并總結(jié)”中,學習者觀察的句子來源于日記文本中對過去事件或活動描述的句子,需要填寫的是對復合過去時構(gòu)成方式的總結(jié)。在第二步“再次觀察并填空”中,學習者需要再次觀察第一步中的原文例句,找出復合過去時配合的規(guī)律,并填空。在此過程中,學習者自主建立語法規(guī)律,從而更好地吸收內(nèi)化這些規(guī)律。在第三步“觀察否定的位置”中,學習者觀察的否定句依然來源于日記文本,學習者需要通過觀察以avoir為助動詞例句確定否定的位置。同時,教師用書還指出,為了檢驗學習者對規(guī)律的掌握,應再舉幾個例子以être為助動詞的例句,讓學習者將其變?yōu)榉穸ㄐ问?。在本章練習中,復合過去時相關的練習有三道,考察學習者對基本語法規(guī)律的掌握以及寫作表達。整體來看,語法內(nèi)容的編排基于觀察、發(fā)現(xiàn)、思考、概念化、輸出,屬于歸納法。由此可見,《Alter ego+1》要求學習者在語法學習時具備觀察語言現(xiàn)象的能力,這些語言現(xiàn)象往往來自閱讀理解的文本,學習者通過獨立觀察與思考,總結(jié)歸納語法規(guī)則。
在第五單元第三課中,編排內(nèi)容的順序為針對文本略讀的閱讀理解-針對文本細讀的閱讀理解-語言點講解-聽力理解-語音練習-口頭表達與寫作表達。本課呈現(xiàn)了一篇雜志文章,其語法目標-復合過去時-與功能性目標緊密相連,即談及過去的事件。在語言點一欄呈現(xiàn)的步驟為觀察并歸類-調(diào)動知識儲備填空-回憶并填空。在第一步“觀察并歸類”中,學習者觀察的句子與分類欄中的句子均來源于雜志文本中提及過去事件的句子,學習者需要把觀察的句子分為兩類,核心內(nèi)容是對復合過去時構(gòu)成的回顧。在第二步“調(diào)動知識儲備填空”中,第一小題直接給出規(guī)律:“在復合過去時中,15個動詞使用être做助動詞”[4]。其中包含五對反義詞動詞,學習者需要調(diào)動知識儲備找出空缺的反義詞和兩個其他動詞,學習者可以自主填出相應的反義詞,但另外兩個其他動詞需要教師的引導與幫助;在第二小題中,規(guī)律依然被直接給出:“在復合過去時中,所有代詞式動詞均使用être做助動詞”[4],已給出的例詞來源于雜志文本,學習者既可以在雜志文本中繼續(xù)尋找其他的代詞式動詞,也可以調(diào)動知識儲備找出其他的代詞式動詞。在第三步“回憶并填空”中,學習者需要回憶復合過去時配合的規(guī)律,填空后并舉例。整體來看,第一步和第三步是“頭腦風暴”的過程,而第二步在陳述語法規(guī)則,只不過在陳述中仍然需要學習者的“頭腦風暴”。在本章練習中,復合過去時的相關練習有三道,考察學習者對新舊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寫作表達,此時如果學習者難以獨立完成,則需要教師引導后,再進行練習。
《Alter ego+1》附錄中的動詞變位表和語法詳解也涉及復合過去時。動詞變位表列出常見動詞的直陳式現(xiàn)在時、復合過去時、未完成過去時、簡單將來時和命令式現(xiàn)在時的變位,方便學習者查閱;在語法詳解中,復合過去時位于動詞的直陳式的講解中,它概括了其構(gòu)成與應用,構(gòu)成以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不僅將動詞的變化規(guī)律列出,還把配合與否寫明并標紅,更加直觀并一目了然,但是應用的講解過于簡短,例句只有兩個。另外,否定形式未在此部分指明,而是在否定形式的講解中有所體現(xiàn)。綜上所述,《Alter ego+1》的教材把語法置于真實語境中講解,每課的語法點均服務于該課的主題、任務、活動、教學目標以及最終任務,語法內(nèi)容編排循序漸進,滲透到教材的各個體例中,學習者運用、輸出所學知識的機會較多,語法點講解主要以歸納法輔以演繹法呈現(xiàn),即學習者需要自主找尋其中的規(guī)律并內(nèi)化吸收為個人知識,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雖然教材末尾伴有語法詳解,但其中的某些講解對于法語初學者來說過于簡短,不夠清晰。
在外語語法教學中使用面向行動教學法,其目的是完善外語教材中語法內(nèi)容的編排,進而基于教材構(gòu)建愉悅的語法課堂,但我們不能忽視教師能力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應更加嚴謹?shù)貙Υ虒W工作,及時跟蹤教學法的發(fā)展,并從認識論的層面思考語法,將其應用于實際語法教學中。特別是大多數(shù)中國學習者在學習外語時已經(jīng)習慣于傳統(tǒng)教學法,常常忽視語法的實際應用。針對此現(xiàn)象,教師應該不斷探索語法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習者以面向行動、自主的方式學習外語語法,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