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居益陽。職業(yè)編輯。
1. ?這是一種文學戰(zhàn)略的運用。正如著名的教育學家杜威先生在20世紀20年代最早提出“多元文化”這一概念是建立在文化交融的基礎上,我所理解的文學的多元性更多的是建立在視野、風格、審美與范式、技術與傳播等彼此促進并膠著發(fā)展的一種創(chuàng)作狀態(tài)與文學生態(tài)的構建上。這是一種寫作策略,也是一種文學戰(zhàn)略的運用與落定,它的先進性與建設性深刻地影響文學作品的多元質態(tài)。
2. ?語言的多元是一個寫作者的基本功。一個完整的寫作者通常是需要幾套語言系統(tǒng)的,文學的,新聞的,報告的,抑或散文化的,戲劇性的,有著超驗、斷裂之相的詩與小說,它們的進入路徑是完全不同的。但最終,我們捧出的都是一顆豐盈的心靈,是對遍布在時間里的生命的寬解與回應。
3. ?每一位書寫者的身份都不可能是單一的。就好比一位作家,他同時可能是一個民俗學家、一個教育家、一個醫(yī)生,如此等等。就好像我曾經說過的,一個詩歌編輯,他其實就是一個詩歌建設者,是詩人、編輯、詩學研究者、詩歌觀察者、媒體從業(yè)者、事業(yè)推動者等身份的聚合。所有這些身份的準備,推動一個作品或事業(yè)的完成。
4. ?世界是多元的,紛繁復雜的。你都沒看到整個世界,你都沒歷經挫折、奮斗的心酸、喜悅,你是無所謂世界觀的,你的世界觀還沒建立,你的認知,甚至你的善良也是不靠譜的。你的寫作當然亦是不可信的。
5. ?作品的風格化決定了作品的多元性。什么是風格?風格,即氣度、品格、思想,對于文學作品,它呈現(xiàn)的是寫作者一種具象的文學理想,或者說是一種寫作理想,又或者是一種理想化的寫作狀態(tài)。正如一首好詩,是處在一種活態(tài)中的,它是一種不斷生長的狀態(tài),所有杰出的作品莫不如是。因此,寫作者是處在成長的狀態(tài),且永遠如此。和他的時代、他的受眾、他的使命與責任一起成長。也因此,每一個寫作者都會留下屬于自己的鮮明獨特風格的烙印。他們既保持了敦厚、莊重的氣度與品格,又表現(xiàn)出作品成色的多元與豐富。
6. ?傳播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多元文化視野與審美范式。媒體是無所謂新舊的,我們所說的新媒體只是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傳播方式與渠道的改變,以及由此所衍生的媒體新形態(tài)、新理念。其實,數(shù)字技術的突飛猛進,于文學是很好的契機,摧毀與重建,永遠并存。就像詩歌是面向未來的寫作,既是小眾的,又是大眾的。正如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的關系。傳統(tǒng)之于創(chuàng)作,永遠都只是獲得靈感的啟示,而非敵對,與搖擺,是相融,而非對抗。
7. ?我是一名文學編輯。我的職業(yè)注定我的大量閱讀都在當下的創(chuàng)作現(xiàn)場,這也占據耗費了我?guī)缀跛械木εc時間,因此,這使我時時保持一種自省,也時時讓自己偶爾離開這個場,站在局外來打量與思考這些喧囂、繁盛或遮蔽的場中場。一個編輯與一個編輯家的角度、立場可能是不相同的,一個編輯家可能更多地會從漫長的閱讀與編輯中去建構一個立體的、全面的歷史景象,就要保持大量的閱讀才能夠做到,而且還得有思考,深層次的思考。其實,這也很類似一個人的個體創(chuàng)作。有時候,是超越這個時代的,正如詩是可以超越時代的。寫作的現(xiàn)實性與未來性也注定了文學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