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江西省九江市第五人民醫(yī)院護理部,江西九江 332000
精神分裂癥發(fā)生與心理、壓力、環(huán)境等因素相關,常表現為認知缺陷、妄想幻覺、行為異常、言語異常[1]。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精神癥狀,導致其自理能力嚴重下降,往往需其家屬照顧,對患者自尊感及生活質量造成不利影響[2]。臨床常采用藥物治療該病,但單純藥物難以有效控制疾病發(fā)展,對于改善其生活能力具有局限性[3]。在行藥物治療的同時采取科學、有效護理干預措施在改善患者精神癥狀,保障其心理健康發(fā)展意義重大。Orem 自護理論以自理理念為核心,根據患者個體差異性挖掘其潛能,改變其不良行為,減少家庭負擔,進而增進健康與幸福,提高生活質量[4]。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基于Orem 自護理論的護理干預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應用價值。
選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九江市第五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2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36 例)和觀察組(36 例)。對照組中,男21 例,女15 例;年齡22~61 歲,平均(41.53±2.71)歲;病程2~9年,平均(5.13±1.27)年;文化水平:小學5 例,初中12 例,高中及中專14 例,本科及以上5 例。觀察組中,男22 例,女14例;年齡21~63 歲,平均(41.25±2.67)歲;病程2~10年,平均(5.46±1.31)年;文化水平:小學4 例,初中13 例,高中及中專15 例,本科及以上4 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九江市第五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精神分裂癥MR 腦結構成像技術規(guī)范化應用中國指南》[5]診斷標準;病情穩(wěn)定且處于康復期;無藥物、酒精依賴者。排除標準;伴嚴重軀體疾病者;妊娠期婦女;合并人格障礙者;血液系統(tǒng)障礙者;合并腦部器質性疾病者。
1.3.1 治療方法 兩組接受相同抗精神分裂癥藥物治療,具體內容:口服奧氮平(寧波健衛(wèi)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506,生產批號:20180415,規(guī)格5 mg/片),初始劑量10 mg/次,1 次/d,于14 d 后增加至15 mg/d;口服阿立哌唑(浙江大冢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1305,生產批號:20171224,規(guī)格10 mg/片),初始劑量10 mg/次,1 次/d,于14 d 后增加至15 mg/d。維持劑量持續(xù)治療,兩組治療3 個月。
1.3.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措施如下。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做好日常生活護理;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況,運用正確交流技巧使其接受患病事實,并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操作。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采用基于Orem 自護理論的護理干預模式,具體措施如下。①完全代償性護理系統(tǒng):針對行動、自理能力完全喪失者,提供身體及精神上補償護理。a.居住環(huán)境。病房定時通風,2 次/d,30 min/次,保持病房溫度(15~18℃)、濕度(50%~60%)適宜,控制噪音(白天<45 dB、夜間<35 dB),保證患者在安靜環(huán)境下睡眠及休息,房間擺設簡單安全。b.生活指導。每晚睡前協(xié)助患者換洗,幫助其認識食物,自行進食,使其保持良好習慣;利用周圍道具演示穿脫衣服技巧,指導患者進行練習,獨立穿脫衣服;護士引導患者自我整理病房,清洗衣物;定期組織室外活動,包括打球、閱讀等,1 個月/次。c.心理護理。護士與患者溝通,使其明白良好情緒的重要性并學會自我調節(jié)情緒,教導其如何與他人相處。②部分代償性護理系統(tǒng): 針對存在部分自理能力者,護士需引導其控制情緒及建立良好生活習慣。a.控制情緒。將患者單獨移出隔離病房,鼓勵其積極與其他患者溝通,使其感受來自他人的關心,保持健康、良好心態(tài)。b.建立良好生活習慣。護士充當協(xié)助者與指導者角色,為患者制定生活作息時間表,協(xié)助、督促其根據表格展開洗漱、沐浴、進食、如廁、整理床鋪、服藥等日常生活活動; 使用動畫演示等為患者講解解壓、預防噎食跌倒等知識,提高其自理能力。③支持-教育護理:針對自理能力較好者,健康教育。每周二、四下午4∶00 開展健康知識和精神衛(wèi)生知識宣教,包括安全知識、疾病知識、營養(yǎng)知識及社交計劃,使患者學習與疾病相關知識技能,改變不良習慣,30~45 min/次;每周組織1 次病友俱樂部,鼓勵患者互相交流,分享生活中的趣事,30~40 min/次;利用微信平臺發(fā)送精神分裂癥復發(fā)的預兆及處理的文章,指導患者家屬觀看、學習,并為家屬提供咨詢平臺,使其幫助患者盡早回歸社會。兩組干預3 個月。
比較兩組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的自理能力、社會功能、自尊及總體幸福感。①比較兩組的自理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self-care ability scale,ESCA)[6]進行評價,包括自我概念(8 條目,32 分)、健康認知(17 條目,68 分)、自我責任感(6 條目,24 分)、自我護理技能(12 條目,48 分),采用5 級評分法(0~4分)評估,分數和自理能力呈正相關。②比較兩組社會功能:采用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7],共10 項,嚴重缺陷(0分);有缺陷(1 分);無缺陷(2 分);分數越高則社會功能缺陷越嚴重。③比較兩組的自尊感:采用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S)[8],包括我對自己持肯定態(tài)度等10個條目,分值10~40 分,分數越高則自尊感越高。④比較兩組總體幸福感:采用總體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9],包括對健康的擔心、對生活的興趣等6 個維度,33 個項目,分數越高則幸福感越強烈。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的自我概念、健康認知、自我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自我概念、健康認知、自我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自我概念、健康認知、自我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自理能力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自理能力的比較(分,±s)
組別 自我概念 健康認知 自我責任感 自我護理技能對照組(n=36)干預前干預后t 值P 值觀察組(n=36)干預前干預后t 值P 值19.24±2.56 22.58±3.27 4.826 0.000 39.52±4.35 46.83±5.12 6.528 0.000 13.18±2.16 15.24±3.21 3.195 0.002 25.84±3.12 34.46±4.05 10.117 0.000 t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P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t 干預后組間比較值P 干預后組間比較值19.12±2.43 26.64±3.58 10.428 0.000 0.204 0.839 5.024 0.000 39.26±4.29 54.74±6.18 12.346 0.000 0.255 0.799 5.914 0.000 13.02±2.11 19.75±3.56 9.758 0.000 0.318 0.752 5.645 0.000 25.67±3.06 39.61±4.72 14.869 0.000 0.233 0.816 4.968 0.000
干預前兩組的SDSS、SESS、GWB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SESS、GWB 評分高于干預前,SDSS 評分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SESS、GWB 評分高于對照組,SD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DSS、SESS、GWB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DSS、SESS、GWB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SDSS 評分 SESS 評分 GWB 評分對照組(n=36)干預前干預后t 值P 值觀察組(n=36)干預前干預后t 值P 值11.24±2.13 8.36±1.92 6.026 0.000 21.45±3.16 26.84±4.01 6.334 0.000 67.52±7.63 74.28±8.69 3.507 0.001 t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P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t 干預后組間比較值P 干預后組間比較值11.27±2.15 5.27±1.58 16.111 0.000 0.060 0.953 7.456 0.000 21.67±3.22 33.69±4.80 12.478 0.000 0.293 0.771 6.571 0.000 67.14±7.48 84.37±9.71 8.434 0.000 0.213 0.832 4.646 0.000
精神分裂癥有病程長、易反復發(fā)作特點,以情感淡漠、生活懶散、思維受限等為主要臨床表現,易出現自理缺陷情況,進而影響生活質量[10]。精神分裂癥患者多因缺乏照顧、 無法正常的社會交流,導致其社會功能嚴重缺損,影響疾病轉歸。常規(guī)護理僅注重患者病情康復,忽視其心理健康,在護理中患者參與度較低,忽略其主觀能動性,不利于患者回歸社會[11]。
基于Orem 自護理論的護理干預模式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改善,依據患者自理缺陷程度展開不同的補償護理(完全補償系統(tǒng)、部分補償系統(tǒng)、支持-教育系統(tǒng)),為其提供針對性護理服務,以提高其自護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的自我概念、健康認知、自我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SESS、GWB 評分高于干預前,SDSS 評分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SESS、GWB 評分高于對照組,SD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基于Orem 自護理論的護理干預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具有較高應用價值。李淼等[12]研究指出,以Orem自護理論為理念的護理干預可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提升幸福指數,改善生活質量,與本研究結果類似。完全補償系統(tǒng)是護士針對無自理能力者予以全面幫助,部分補償系統(tǒng)是護士協(xié)助存在部分自理能力者進行各項護理活動,支持教育系統(tǒng)是護士引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挖掘其最大潛能。在Orem 自護理論干預中,護理人員從為患者護理轉變?yōu)閰f(xié)助患者再到患者主動完成自我護理,患者從被動消極接受護理轉變?yōu)橹鲃幼o理,激勵患者樹立自我護理意識,保證其按計劃完成整理床鋪、 飲食等日常生活活動,有效提高其自理能力。Orem 自護理論干預采用靜心布置病房、 舉辦多種活動等可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促使其行為、情感及思維活動恢復,而以達到穩(wěn)定情緒的目的[13-14]。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缺乏對病因、自身健康及心理因素方面知識,患病后常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不能正視自身病情,使其行為發(fā)生改變[15]。Orem 自護理論中護理人員通過展開健康宣教與交談,可幫助患者重塑健康認知,促使患者態(tài)度及行為正向轉變,引導患者完成力所能及護理活動,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自理滿足感,同時利用家屬親密關系,給予患者精神支持,幫助患者盡早獲得歸屬感,提升其自尊及幸福感。本研究鼓勵患者參加各種戶外活動并與他人、家屬多交流,豐富患者情感交流,使其在自我護理中充分認識到自我價值,以便其以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正常交流,增強患者社會功能,有助于患者盡早回歸社會。由于本研究納入對象較少,研究時間較短,結論有局限性,需擴大納入對象、延長研究時間,進一步證明基于Orem 自護理論的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基于Orem 自護理論的護理干預模式應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效果良好,可提高其自理能力,提升自尊感、幸福感,使患者早日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