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躍,楊 燕,倪新亮
(1.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體育學院,江蘇連云港222006;2.四川德博精準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00)
2019 年末到2020 年初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重大疫情先后在全球多個國家暴發(fā),健康的話題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調查,“現代文明病”的發(fā)病率大幅度上升,營養(yǎng)過剩和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疾病已成為當代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人類文明發(fā)展至今,健康的內涵也早已超出了身體、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領域的要求,人們更多需要的是面對疫情、疾病等外界環(huán)境威脅時自身機體所表現出來的適能。因為健康只是機體表現出來的一種狀態(tài),一旦外界環(huán)境或人體內部機能發(fā)生改變時,健康的平衡就會隨之打破,而體適能的價值就是維護和保持自身健康這種狀態(tài)的一種能力。在環(huán)境污染、天災人禍、生活節(jié)奏過快以及文明病蔓延的當代社會,人們的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健康體適能急切需要得到社會關注,在此背景下,筆者著手對健康體適能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
通過CNKI(中國知網)數據庫平臺以“健康體適能”為關鍵詞,勾選“期刊”并設定中文核心期刊、CSSCI、CSCD 為來源期刊,檢索日期自 2001 年 1 月1 日—2020 年 3 月 31 日(中文核心期刊在 2001 年以前未獲取相關研究論文),進行電子期刊搜索,將獲取的期刊論文以全記錄的純文本格式導出,并以“download_XXX”命名;結合前期參閱的《健康體適能》等相關書籍專著共同研究。
Cite Space 軟件是由來自德雷塞爾大學的陳超美教授研發(fā)的一款信息可視化軟件,該軟件通過Java 應用程序對相應數據進行一系列的處理,以可視化圖譜將該研究領域的知識結構關系及演進規(guī)律從多個層面進行直觀地展現[1],被廣泛運用于國內外眾多領域。筆者以CNKI 數據庫作為研究來源,運用Cite Space軟件,分別以作者、機構、關鍵詞與共引作者作為節(jié)點進行共現分析,并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時間演化分析和Burst 分析,選取被引文獻作為節(jié)點進行共被引分析,繪制相應的可視化圖譜并進行解讀。通過對所獲學術論文進行分析,以期為健康管理領域未來的相關研究提供可供合作的研究者、機構、選題參考及發(fā)展方向。
“體適能”一詞最初是由英文“Physical Fitness”翻譯而來,國內外學者對“體適能”有不同的見解。德國學者認為體適能是一種“工作能力”,法國學者將其解讀為“身體適應能力”。我國有部分學者將其譯為“體適能”,認為體適能是人體在應對日常工作的基礎上,還有余力享受休閑、適應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按照其適應范圍的不同分為健康體適能和競技體適能[2]30。此外,還有學者將體適能解讀為“體質”“身體素質”“體能”。王健等人認為體適能可以分成健康體適能和競技體適能[3]13。其中,健康體適能能夠反映人體的身體成分、肌肉適能、心肺耐力適能、柔韌適能等多方面的情況。身體成分反映了一個人的高矮胖瘦等情況,各項指標也與人的體質健康水平息息相關;肌肉適能是人需要維持人的日常生命活動與姿勢狀態(tài)時肌肉克服重力、阻力等進行做功的能力;心肺耐力適能是為了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過程,在進行長時間工作的情況下,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聯合供氧的能力;柔韌適能是指依據骨骼、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人們能夠高質量地完成大幅度的伸展動作的同時還不會對身體造成拉傷的能力。在《學校體育大辭典》中體適能的定義是:“人體的所有機能器官都可以根據情景的不同表現出與之相應的系統功能,而且還可以反映到外部來”,這就是人類對變化著的環(huán)境有著適應和協調能力[4]18。美國運動醫(yī)學會認為體適能是身體應變日常生活、外界環(huán)境、體力活動等因素變化的能力,并將其劃分為健康體適能和技能體適能[5]。
綜上所述,健康體適能致力于研究體力活動與健康的關系,闡述體力活動促進身心健康的理論和方法。體適能是指人體所具備的有充沛的精力從事日常工作(學習)而不感疲勞,同時有余力享受康樂休閑活動的樂趣,能夠適應突發(fā)狀況的能力。健康體適能是與個體健康有密切關系的體適能,是指心血管、肺和肌肉發(fā)揮最理想效率的能力,它通常包括身體成分、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柔韌性等5 個指標要素。具體指標與測試方法如表1 所示。
表1 健康體適能評價指標及測試方法
1.近20 年來中文核心期刊發(fā)表相關文章數量的分布
通過CNKI(中國知網)數據庫平臺上勾選“期刊”并設定SCI、核心期刊、CSCD 為來源期刊,以“健康體適能”為關鍵詞,檢索日期自2001 年1 月1 日至2020 年3 月31 日(中文核心期刊在2001 年以前未獲取相關研究文獻),進行電子期刊搜索,共獲取64 篇期刊,通過初步篩選并剔除相關性較低的期刊,最后獲得59 篇期刊論文。通過對這59 篇期刊論文的發(fā)表年份和數量進行統計,如圖1 所示。
圖1 近20 年健康體適能相關期刊發(fā)文數量概況
根據圖1 可知:近20 年來與健康體適能高度相關的期刊論文發(fā)文量均在5 篇上下波動,均未超出10 篇??傮w來看與健康體適能相關的關鍵詞年發(fā)文量呈波浪式上升態(tài)勢,在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以及健康中國的大背景下,預測健康體適能將迎來更大范圍的研究和發(fā)展。
2.核心作者分布的分析
對發(fā)文作者的知識圖譜分析,可以清晰呈現出健康體適能領域的核心作者。通過對健康體適能領域發(fā)文作者的分析,將學者發(fā)文頻次值設置為2,得出圖2。筆者發(fā)現近20 年來我國健康體適能相關研究的學者群呈現出分散性,并有部分聚合性。上海體育學院的陳華衛(wèi)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吳雪萍兩位作者的合作聚合性較高;其余作者多獨立發(fā)文,沒有形成聚合性的發(fā)文效果;同領域作者跨地域合作較少,難以形成系統研究和聚合效應。
圖2 核心作者分布可視圖
3.健康體適能相關期刊發(fā)文機構的分布
借助Cite Space 軟件,將發(fā)文頻次值設置為2,發(fā)現我國健康體適能相關研究的發(fā)文機構具有聚落性的特征,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體育部的發(fā)文量領先,分別為5 篇和4 篇。此外,發(fā)文機構以我國東部發(fā)達地區(qū)占多數,如上海、南京等。大學體育與健康院系是研究的主力軍,尤其是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值得注意的是,各發(fā)文機構的節(jié)點之間連線不多,說明機構之間合作度相對較低,如圖3 所示。
圖3 發(fā)文機構共現網絡圖
4.高頻關鍵詞分布統計
通過對健康體適能研究論文的關鍵詞共現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本領域內高頻關鍵詞的分布,通過統計得出圖4。根據圖4,本領域內的高頻關鍵詞排名前5 名的分別為健康體適能(41 次)、學生(7 次)、大學生(6 次)、體適能(6 次)、美國(6 次)等。
5.期刊來源分布情況
據筆者統計,與健康體適能相關論文發(fā)表的來源期刊共涉及30 本中文核心期刊,其中體育學核心期刊占據15 本。將發(fā)文閾值設置為2 篇,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健康體適能發(fā)文量最多的期刊為《中國老年學雜志》,貢獻率為11.7%;其次為《上海體育學院學報》和《中國學校衛(wèi)生》,均占據8.3%;再次為《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和《北京體育大學學報》,各占據3 篇,貢獻率5.0%;最后,刊發(fā)1 篇或2 篇論文的期刊共25 篇,總貢獻率為51.6%。以上數據說明,健康體適能相關論文發(fā)表期刊種類跨度較大,從體育學院學報到老年學雜志再到學校衛(wèi)生等領域,研究具有多樣性,具體如圖5 所示。
6.期刊獲基金支持情況
政府或社會單位的資金支持對體育學科的研究熱點分布、研究深度等起著一個風向標的作用,因此課題基金的支持率與期刊論文發(fā)文量、論文的質量、發(fā)文的機構、作者等呈高度正相關。將基金閾值設置為2,詳細情況見圖6。國家級課題基金和省級基金支持2 個以上的分別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3.3%)、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3.3%)、江蘇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基金(5.0%)、福建省教育廳科技項目(5.0%),其他類基金支持1 項的或沒有基金支持的期刊占44篇,貢獻率為73.3%。基金支持率相對較低。
圖6 期刊獲基金支持的分布圖
對我國中文核心期刊近20 年來刊發(fā)的關于健康體適能方面的59 篇論文進行仔細閱讀并歸納分類,總結出當前我國相關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展開。
1.立足當前國內現狀而開展的普及調查類研究
主要為學者依據研究的便利性,從我國具體地域、地區(qū)等方面展開的實際調查類研究和綜述類研究。如崔思棟等[6]、陳海春[7]、馬江濤[8]等學者分別從云南省、海峽西岸經濟區(qū)、北京市的區(qū)域角度去調查并分析了大學生和普通城市居民健康體適能的現狀以及建議。綜述類研究,如馬瑞等[9]研究基本運動技能發(fā)展對兒童身體活動與健康的影響,通過收集并分析2005—2016 年間國外有關3~13 歲兒童基本運動技能發(fā)展的研究文獻,提出我國相關領域發(fā)展的不足之處,同時給出應重視基本運動技能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的作用等建議?,F狀調查類研究主要立足于具體省市或地區(qū)的現有情況和研究現狀,開展大學生、居民等群體的健康體適能提升和促進研究,主要存在研究樣本少、區(qū)域較小,研究缺乏代表性;而文獻綜述類研究成果相對較少。
2.不同群體健康體適能提升的實驗干預類研究
主要從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人群、不同職業(yè)人群、不同慢性病角度展開健康體適能的相關試驗研究。如傅芳香等[10]、黃振海等[11]分別從男女學生的性別差異角度去研究體育鍛煉手段的干預對健康體適能的積極影響作用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馬瑞等[12]、武海潭等[13]、沈賢等[14]、王紅雨等[15]學者則分別從不同年齡階段去探討體育運動對于兒童健康、初中生健康、70 歲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的影響,研究均取得一些正面積極的結論,同時提出了改善的對策建議;劉海濤等[16]、朱莉等[17]則從不同職業(yè)人群的方向(如公務員、高校教師等)去調查相關健康體適能的現狀和發(fā)展;慢性病人群健康體適能的相關干預類研究,如肖濤等[18]通過循環(huán)訓練來干預肥胖女大學生的身體成分研究;孫駿等[19]研究運動處方對青春后期超重肥胖學生的健康體適能影響;馬海峰等[20]研究中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體適能。此類研究立足于現有實際差異、不同群體以及不同慢性病,如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開展有針對性的試驗改善研究,研究結果在各自領域空間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和參考價值,不足之處在于研究的數量、深度和廣度有待進一步發(fā)掘。
3.發(fā)達國家健康體適能研究成果的借鑒類研究
通過對其他國家相關政策的研究、對比并提出我國健康體適能發(fā)展建議的借鑒類研究,如張建華等[21]、羅平等[22]、朱琳等[23]學者均對美國青少年健康體適能教育計劃進行了分析,并嘗試提出對我國的相關工作一些啟發(fā)和建議;陳華衛(wèi)等[24-27]分別對美國殘疾青少年、智力殘疾青少年、視力殘疾青少年的健康體適能測評標準進行了解讀和分析,探索了我國殘疾青少年體質健康標準的研制。借鑒類研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對我國健康體適能促進工作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建議后面可嘗試研究不同發(fā)達國家和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健康體適能管理政策,繼續(xù)發(fā)揮取長補短的效應,同時豐富理論研究。
4.其他相關類研究
健康體適能相關方面的研究,如“健康體適能”評價與管理體系的可行性分析、相關指標信效度研究等。董靜梅等[28]從理論上論述西北地區(qū)構建高效健康體適能評價、管理體系的可行性;翟水保等[29]通過對心肺耐力適能指標(臺階試驗與耐力跑)測試效度進行比較研究,結論認為選擇耐力跑作為測試心肺耐力適能的指標更為客觀、有效。
1.人類健康危機與我國大健康背景下,健康體適能將成為研究熱點
縱觀我國近年來出臺的一系列戰(zhàn)略政策,如《“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等文件內容,無一不在向國民宣告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國家對于這項民生工程所采取的支持態(tài)度。因此課題組預測,在未來幾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里,健康體適能將成為理論與實踐領域的研究熱點與工作難點。
2.我國健康體適能研究處于發(fā)展完善階段,具有較大的研究空間
健康體適能一般是指與健康相關的體適能,包含人體必需的5 個體適能指標,即身體成分、心肺耐力適能、肌肉力量適能、肌肉耐力適能、柔韌性適能等。健康體適能測試指標、測試方法以及評價標準等均已發(fā)展成熟,得到了理論與實踐領域的專家老師認可。但平均不到6 篇的年發(fā)文量,從課題基金的支持率、論文研究內容的分布以及期刊發(fā)文的數量和質量來看,未來的相關研究還存在很大空間和價值。而期刊發(fā)文機構與作者相關合作都難以呈現聚合效應,表明這個領域當前的研究多屬于作者自發(fā)階段。近20 年來我國健康體適能相關文獻期刊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健康體適能研究已初具規(guī)模,尤其在借鑒別國健康體適能相關政策文件的研究層面,我國學者陳華衛(wèi)通過研究美國相關工作的成功經驗,對比當下國內實際國情,成功研制出我國殘疾青少年體質健康標準。在促進健康體適能提升的試驗研究方面,我國學者也取得了諸多成果,尤其是老年人群的體育鍛煉和健康體適能的相互關系研究領域。
1.加大同行間交流與合作,形成研究領域的聚合效應
在接下來的研究工作中,建議政府、社會機構和學校教育系統多關注且積極參與健康體適能領域發(fā)展中來,給予政策、資金方面的支持,加強學校之間的交流合作,吸引更多學者投入人類健康體適能的相關課題研究中來。有著相同研究方向的學者們相互之間應加強交流和合作,多發(fā)表期刊論文,多出高質量的期刊論文,進行系統的縱向、橫向研究,努力形成多個合作團隊。
2.拓寬研究的深度,注重實際案例的具體分析
不同年齡段人群的研究中,以70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群為研究對象的發(fā)文數量居多,其他年齡段人群的研究相對減少,因此研究領域需要拓寬深度和廣度。又如健康體適能的試驗干預研究,我們可以嘗試構建健康人群(可根據年齡、性別等劃分依據進行分類研究)的健康體適能保健處方庫以及亞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的健康體適能改善處方研究,為人類健康體適能的普及發(fā)展提供多方面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