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貴
(木里縣農業(yè)農村局,四川 涼山州 615899)
四川省位于長江的上游地區(qū),在地形分布上由東向西分別為平原地區(qū)、丘陵地區(qū)、山地以及高原地區(qū),海拔在300 米到4500 米之間,土壤及氣候特點以及復雜的地形地勢使得四川地區(qū)植被種類多樣性發(fā)展,這同時也為真菌類植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從而使得四川地區(qū)成了真菌資源最為豐富的區(qū)域。羊肚菌時四川地區(qū)最具有代表性的食用及藥用菌類。本文將對羊肚菌的栽培技術要點做出詳細闡述。
羊肚菌作為珍貴的食用藥用菌類,較為昂貴但是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受到生長環(huán)境的影響,野生的羊肚菌資源呈現著逐漸遞減的趨勢,市場產生了供不應求的趨勢,因此人們愈發(fā)關注著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技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相關專業(yè)人員對羊肚菌的人工栽培加以發(fā)明,為相關工作人員對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提供了經驗基礎,但是該技術具有較低的可重現性,產量并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因此未能形成規(guī)模進行人工栽培[1]。經過不斷的創(chuàng)新,在2012 年初四川省相關科研人員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對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技術得以創(chuàng)新研發(fā),取得成功,據此,羊肚菌實現了商業(yè)化的栽培模式。由于該技術工藝簡單、操作便捷,在全國各地很快得以推廣應用,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我國率先實現人工栽培的羊肚菌品種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梯棱羊肚菌,一類是六妹羊肚菌。在2013 年以來,我國科研人員相繼研發(fā)出了川羊肚菌一號以及川羊肚菌三號、川羊肚菌四號。其中川羊肚菌一號在四川地區(qū)得以廣泛栽培,覆蓋率已經達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六妹羊肚菌與梯棱羊肚菌在栽培模式上存在很大一致性但是由于品種不同六妹羊肚菌的耐存貯性能存在一定缺陷。
四川的氣候條件多變,并且不同地區(qū)海拔高度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根據不同地形地勢羊肚菌的栽培時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2]。在四川省的平原以及丘陵地區(qū),在冬季溫度相對較高,可以在當年的10 月到12 月之間進行羊肚菌的播種工作,在次年的2 月到3 月之間就可對其進行采收。溫度會對羊肚菌的生長有著很大影響,若冬季溫度高,羊肚菌會提前出菇。所以,在溫度較低的高原地區(qū)應當提前進行羊肚菌的播種工作。根據海拔高度不同在海拔3000 米以下11 月下旬完成播種,次年3 月到4 月進行采收;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qū),9 月到10 月進行播種,次年5 月到6 月進行采收。
對于羊肚菌栽培而言,在選擇菌種時,側重于對菌種活力的關注,在最適宜的時期對其進行播種時保證羊肚菌豐收高產的關鍵。羊肚菌采用三級菌種制種的方式,因此,其母種、原種以及栽培種的最佳菌齡分別為7天到11天、15 天到20 天、18 天到20 天。
1.選擇栽培場地并進行搭建設施,羊肚菌在生長繁衍過程中對光照以及濕度要求較高,因此其菌絲體以及子實體生長過程中需要作為減弱光照并保證濕度,其對于栽培設施的搭建具有成本低的特點,為了避免強光照射,往往應用簡單的蔭棚設施進行栽培即可[3]。根據蔭棚規(guī)格可分為中棚與矮棚。在應用中棚時要求地勢平坦并在棚體搭建之后需要應用遮光率分別為百分之七十五以及百分之九十的遮陽網。矮棚的主要搭建材料為竹竿、鋼管等設施,在矮棚搭建時對地勢沒有過多要求,在地勢不平坦的區(qū)域也可以建設,利于進行林下栽培,但也有一定缺點,在進行田間管理以及羊肚菌的水分管理時在便捷性不及中棚。同時不管是中棚還是矮棚作為臨時設施,在搭建使用之后可隨時拆卸。
2.選擇土壤條件,在理論上羊肚菌屬于好氧真菌,所以對土壤的要求為土壤疏松質地軟。如果考慮到羊肚菌與其他作物進行輪種,應當考慮到輪作作物對于土壤的影響,例如:在與水稻進行輪作時,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會導致田地土壤出現嚴重的板結現象,并不利于羊肚菌的正常生長。因此在選擇輪作時,可在前茬作物收割之后,對土地進行翻耕,去除土壤中的雜物石塊等,保證土質松軟。
1.播種,羊肚菌的播種方式分為兩種,即:撒播方式與溝播方式[4]。應用溝播方式時,需要對畦面進行開溝處理,夠寬控制在15cm 到20cm 之間即可,結合畦面的寬度將溝間距設置為20cm 到30cm,將羊肚菌的菌種均勻播種在開溝內,并進行5cm 左右厚度的覆土。對于撒播播種方式,直接將菌種均勻撒在畦面上,并進行5cm 厚度的覆土。保證播種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300 克到500 克之間。
2.水分管理,在羊肚菌栽培過程中,田間管理主要體現在水分管理方面,為了能夠實現對羊肚菌的均勻灌溉,保證濕度、空氣等種植環(huán)境更適合羊肚菌生長,多采用微噴灌系統(tǒng)。相比于大流量的噴灑對土壤產生加大的沖擊力,微噴灌的霧狀出水可以有效避免泥水迸濺到羊肚菌的子實體上,對羊肚菌的品相帶來影響。播種前以及播種后的水分管理。在羊肚菌播種前需要保證畦土層在15 厘米到20 厘米深度都是水潤的,濕潤標準為土體即可松散也可成團。在羊肚菌播種三天以后,再次進行澆水,保證土壤耕作層至少30 厘米深度是澆透狀態(tài),濕度比播種前的土層濕度稍高一些即可,播種三天后的澆水可以為羊肚菌發(fā)菌期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
發(fā)菌期越冬時的水分管理。在羊肚菌播種之后,其菌絲體在土壤中進行發(fā)菌,在冬季土層中水分蒸發(fā)較慢,因此,可以根據土壤實際情況以及天氣變化情況,看到土壤干燥就可適當進行噴水,保證土層能夠保持30 厘米的濕潤,期間時刻通過手攥土的方式對濕度進行關注。春季出菇期的水分管理。在次年春季來臨之時,溫度逐漸升高導致土壤中水分蒸發(fā)加快,因此,需要加大補水的頻率,保證合理的溫度及濕度可以推進羊肚菌由營養(yǎng)生長向著生殖生長所轉變。這一時期同樣需要保證土層30 厘米左右保證濕潤狀態(tài),結合手攥土的檢驗方式對土壤濕度進行判斷,避免濕度過高。同時溫度過高、濕度過高等因素會誘發(fā)羊肚菌的病蟲害,應當做好通風工作。羊肚菌采收期的水分管理。在羊肚菌即將采收前三天左右,不應頻繁澆水應當適當控水,水分過大會使其柄部呈現水浸狀態(tài),影響著商品的品相。
3.放置轉換袋,在羊肚菌栽培過程中,轉換袋起到了推動羊肚菌向著生殖生長方向生長,在羊肚菌播種后的20 天到35 天就可以進行排放轉換袋,每袋裝0.4kg 到0.5kg 的基質,以一平方米5 袋左右的密度進行擺放,可以將其一直擺放到采收期[5]。
對于羊肚菌的采收期主要是市場決定的,市場較為樂觀就可提前進行采收,由于其子實體較為脆弱,鮮的羊肚菌并不利于運輸,因此在銷售方式上往往以干銷為主,銷往海外市場。在采收時,保證菌蓋直降在3.5cm 到6cm之間,菌柄長度在2cm 到4cm 之間。另外,為了保證在烘干過程中其子實體可與保證原有形態(tài),在采收時應當保證羊肚菌柄基部可見空。
在羊肚菌病蟲害防治過程中主要是以預防為主,常見的病害包括根霉、曲霉等雜菌以及圓頭菇、尖頭菇等病害;蟲害主要包括甲殼蟲、跳蟲等。所以在羊肚菌生長過程中應做好通風工作,保證生長環(huán)境的溫度濕度適宜,若發(fā)現患有一系列雜菌應適當降低濕度??梢栽O置黃板對蟲害進行防治。
結束語:綜上所述,羊肚菌以其較高的食用價值以及藥用價值在多個領域都有著較為開闊的發(fā)展前景,因此,對于種植產業(yè)來講,強化羊肚菌栽培技術,根據實際經驗不斷細化栽培方式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