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昌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從周開始至清,古人用冰不斷變化發(fā)展,冰事務由儀式化趨向實用性,采冰由“深山窮谷,固陰冱寒”轉為都城周邊,后還有規(guī)地為田,人工造冰而采之舉;薦冰于祖先出于孝敬和追思之意成為歷朝歷代保留的重點,薦冰時間隨各朝代具體情況而在二月,四月之間變動;頒冰由禮儀性逐漸走向制度化,由立夏頒冰,到立夏至仲秋頒冰,頒冰范圍逐漸擴大,由大夫以上,后至立功學士,乃至王宮輪值官兵均有賞賜,體恤之意愈發(fā)濃厚;頒冰場合由朝堂之上轉為大臣府邸,后至頒冰票,大臣自己領?。粩吭崾碛帽Y俗由于皇帝入葬形式日漸精簡的趨勢而逐漸取消;與冰有關的食物日趨豐富,飲食文化日漸多樣;冰的使用由王官貴族特權專享逐漸走向平民化,多樣化,商業(yè)化。
《大戴禮》記載:“(三月)頒冰。頒冰也者,分冰以授大夫也。”此時氣溫高,酷暑難耐,頒冰則可減輕暑熱,頒冰有著特定的階層,冰并非人人都可享用之物,《左傳·昭公四年》載“自命夫、命婦,至于老疾,無不受冰?!薄笆橙庵摚耘c焉”對此服虔釋義“祿位”“謂大夫以上”的朝臣。杜預解釋“老疾”為“老致仕在家者”,可看出頒冰賜冰也只是適用于大夫以上的朝臣,這時的冰更多的是維系君臣之間的禮數(shù),是君王鞏固倫理的手段,《周禮·凌人》載“賓客共冰”,陸德明釋言“謂諸侯來朝,王禮之以飧及饔餼,直共冰以往,無鑒也”,朝臣會在上朝時得到君王的有冰加入的賜食,所以冰于平民而言,只是奢侈之物。
唐代頒冰,規(guī)模擴大,由于賞賜人數(shù)以及冰的數(shù)量都有所增加,所以直接將冰賜到大臣的府邸上,韋應物《冰賦》有描寫到“夏六月,白日當午,火云四至”,于陳王府上做客,恰“睹頒冰之適至”。在唐朝,冰依然是貴族,高官才能享受的奢侈品,所謂“尊卑有等,頒命有度”,劉禹錫《翠微寺有感》中感慨道“湯餅賜都尉,寒冰頒上才。”白居易也寫有《謝賜冰狀》來感謝皇恩浩蕩,像小官,平民在酷暑炎夏中,也只能抱怨天氣的炎熱,杜甫《多病執(zhí)熱奉懷李尚書》中就表達了自己對賜冰的渴望,“思沾道暍黃梅雨,敢望宮恩玉井冰”,可見冰依然不能解全民之暑熱,只是上層社會的特權以及君王的政治手段。
宋代延續(xù)了唐代的賜冰制度,《宋史·禮志》中有載:“仆射、御史大夫、中丞,節(jié)度、留后、觀察、內客省使、權知開封府,……三伏日,又五日一賜冰?!保梢娰n冰已經從禮儀性質轉為制度化了,同時宋朝用冰規(guī)模過大,頒冰方式,場合,階層人群變得多樣化,官員可因立功而得到賜賞“四年六月丙辰,賜編《君臣事跡》官冰十匣,以暑甚特賜之”,也有將賜冰放于公共場合供大家解暑之舉,五年六月十五日,詔:“自初伏日賜學士冰十月,每日半擔?!蓖赵t降黑漆水桶一只,蓋座全,賜學士院使用。同時賜冰撫恤意味日漸濃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云:京師三伏唯史官賜冰炒,百司休務而已。自初伏日為始,每日賜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又賜冰炒面,三品并黃絹為囊蜜一器。可看出三伏日時,百官休息,史官要治史不能休息便賜冰以表達體恤之意,宮內輪值官兵也會得到賜冰:“仲夏,衛(wèi)士坐甲殿庭,自可聽旨給冰,或設幕遮映其在外仗下人?!?,冰還被作為禮物賜給外國使節(jié),“仁宗慶歷六年四月七日 ,樞密院札子以夏國賀干元節(jié)到闕,令于冰井務三日一次取冰三檐,作押伴引意遺之?!?/p>
元代賜冰不如宋代形成制度化,由于兩都之制,“元世祖定大興府為大都,開平府為上都。每年四月,迤北草青,則駕幸上都以避暑,頒賜于其宗戚,馬亦就水草。八月,草將枯,則駕回大都,自后宮里歲以為?!薄?芍鷷ド隙急苁?,同時賜冰于上都,元朝文人袁桷有詩句“伏日賜冰來上苑”不過如前文所述,上都緯度較高,“六月涼如水”,“七月已似十月涼”,天氣涼爽,所以賜冰次數(shù)較少。明代賜冰,在宋代基礎之上規(guī)模更大,體恤之意更表現(xiàn)在對退休官員的關懷上,“時方賜冰,既置冰于塌前”,顯示皇恩浩蕩,為此文人李開先還有“官微罷復久,賜冰胡可得”的感嘆。
清代,頒冰進一步制度化,北京各官員,按照各自的級別,領取皇帝賜給的冰票,然后以票領冰從入伏直到立秋。乾隆九年:“各衙門取用冰,每年五月初一日起,至七月三十日止,各按應用數(shù)目,具印文支領。”體恤層面,設冰桶于紫禁城內,以方便上朝官員解渴。后來清廷停止供應冰票,也就標志著賜冰制度終止了。
《周禮·凌人》:“大喪夷盤槃冰?!?,“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輸月,外姻至”。根據(jù)禮制,天子要在七月下葬,正值仲夏,天氣炎熱,尸身腐爛更快,而用冰冷藏尸身則顯得十分必要?!吨芏Y·天官·宰夫》:“大喪,王、后、世子也?!编嵭ⅲ骸耙闹允?,實冰于夷槃中,置之尸床之下,所以寒尸?!币驗楦鶕?jù)禮的規(guī)定,人死后還要有多種儀式,根據(jù)去世的人身份不同,夷尸之下的“槃”亦有禮的規(guī)定,據(jù)《禮記·大喪禮》載:“君設大盤,造冰焉,大夫設夷盤,造冰焉,士并瓦盤,無冰?!蓖ㄟ^這段話再次印證冰是大夫以上階層才能享用的物品這一觀點,根據(jù)禮記規(guī)定,君王,大夫時候將尸身放于底下有冰的夷盤之上,而士只能放在瓦盤上,并且底下沒有冰來防止實體腐臭。同時《禮記·士喪禮》還有記載“士有冰,用夷盤可也”。也就是說,士可以通過皇帝的賞賜可以用夷盤盛冰藏尸。
劉宋時期,有“自立夏至立秋,不限稱數(shù)以周喪事,繕制夷盤,隨冰借給”。唐朝時期,根據(jù)《天圣令·喪葬令》及《通典》的相關規(guī)定,“諸職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暑月薨者,給冰?!彼纬瘯r期,《喪葬令》宋29 條:“諸職事官三品以上,暑月薨者,給冰”而元朝時期喪葬儀式按照蒙古習俗進行,而非漢制。同時根據(jù)元朝各皇帝薨的時間來看,無一人在夏季,且待葬時間短,喪期也短,故沒有用冰的必要。至于明朝,各皇帝入葬記載均未涉及冰,,且從明代諸帝喪葬月份和待葬時間來看,多在五月至八月間,天氣炎熱,且待葬時間也長,仍無用冰記載,可推斷明代冰已不在用于帝王喪禮之中。
冰在古代可當藥用,《本草綱目》中對冰這樣定性:“氣味甘冷無毒。主治:去熱煩,熨人乳頭熱腫,解煩渴,消暑毒,傷寒,陽毒,熱盛昏迷者,以冰一塊置于膻中,良,亦解燒酒毒。”隋煬帝服食進獻的丹藥后,覺得十分煩躁,飲水幾百杯依然口渴。醫(yī)丞莫君錫進獻藥方,“置冰盤于前,俾帝日夕朝望之,亦治煩躁之一術也?!笨煽闯霰墟?zhèn)定心神的功效。古時人們把中暑看作一種瘟疫,“大暑疫方作,死者什八九,枕藉于道”。所以消暑是夏季關乎民生的重要大事,而用冰消暑則是當時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元代地方有相關記載“命民藏冰,初皆怨咨,明年大疫,得冰即愈?!笨梢娖湫Ч?。
夏季炎熱之時,有冰放入的食物都分外清涼解渴,成為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宋朝時期,《東京夢華錄》卷八對冰雪冷飲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冰雪惟舊宋門外兩家最盛,悉用銀器。砂糖綠豆、水晶皂兒、黃冷團子、雞頭穰、冰雪細料馉饳兒、麻飲雞皮、細索涼粉、素簽、成串熟林檎、芝麻團子、江豆兒、羊肉小饅頭、龜兒沙餡之類、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jié),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闭f明宋朝時期,冰雪販賣已經很普遍,舊宋門外集市十分熱鬧。元朝時期,隨著穆斯林的不斷進入,伊斯蘭風格的食物也在元代風靡,其中涼飲“舍爾別”作為解暑佳品在元代風靡一時,舍爾別為“阿拉伯語、波斯語sherbet的音譯”,是一種果汁飲料,《飲膳正要》中有提到“五味子舍爾別”。冰酒是歷朝十分盛行的解暑圣品,古代用鑒與缶或壺配套進行裝冰,鑒是盛冰的容器,而壺或缶是裝酒的容器,將壺放入鑒中起到冰酒的效果,曾侯乙墓出土的銅冰鑒即是一個很好的證明。還有唐代高昌年以后凍酒的出現(xiàn),人們利用冰凍法,讓酒的純度更高。
“冰嬉”運動即冰雪運動,《隋書》記載“射獵為務,食肉衣皮。……地多積雪,懼限坑阱,騎木而行”。“騎木而行”就有早期冰雪運動的影子了,據(jù)金梁編撰的《滿洲老檔秘錄》記載:清天命十年即明嘉宗五年(1625年)正月初二,東北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冰上運動會。項目有冰球和花樣滑冰表演等。
先秦時期,冰是人們考慮是否適合嫁娶的關鍵,是人們決定婚期的重要因素。關于先秦時期的婚姻時間,歷朝歷代各個學者說法不一,有“仲春說”,“秋冬說”,以及“秋冬至仲春說”,本文以冰為研究對象,所以就冰來闡述先秦時期婚期,《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中有“士如歸妻。迨冰未泮。”的記載,男子要是娶妻歸來啊,一定要在冰還沒融化的時候。說明在西周至春秋時期,人們有在冰凍時節(jié)結婚的習俗,就此習俗,荀子有言“霜降逆女,冰泮殺止,十日一御?!?/p>
冰從周代時的王公貴族特權之物,后逐漸商業(yè)化,前文提到隋煬帝采用“冰盤”治療煩躁之后一時之間“美人各市冰為盤,以望行幸。京師冰為之踴貴,藏冰之家皆獲千金”,由此可知隋朝既有買冰賣冰的出現(xiàn),唐《云仙雜記》言“長安冰雪,至夏月則價等金璧”,可知冰雖可買賣,卻也只是權貴之間的流轉,平民不可享,《開元天寶遺事》有載“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于宴席間,座客雖酒酣卻各有寒色?!庇钟小耙约槊慕Y識朝士,每至伏日,取堅冰令工人鏤為鳳獸之形,或飾以金環(huán)彩帶,置之雕盤中,送與王公大臣”,楊國忠宴請賓客圍冰山而坐,解暑至賓客都有寒冷的感覺,為了結識朝中大臣,將冰雕刻成鳳獸形狀贈予,再次看出冰是上層社會消暑享用,流轉結交的奢侈品,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感。宋代時期,買冰賣冰變得更加普遍,《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六月“冰雪涼水,是月時物,巷陌路口,橋門市井皆賣”。且楊萬里也寫有詩句道“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為喫心眼開,甘霜甜雪如壓燕,年年窖子南山下”,前文介紹宋朝冰食中也提到,集市上遍布多種冰食,以上可知平民買冰賣冰已不是新鮮之事,并且買冰賣冰已經成為一種職業(yè),出現(xiàn)以賣冰為生的情況,說明冰已走入百姓家,成為百姓皆可享用之物。
綜上所述,冰在整個古代人們生活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冰除了是人們夏季消暑良方,保鮮食物,防腐尸體這些通用作用以外,還是人們嫁娶婚期的參考標準;是君主用來鞏固政權,彰顯皇恩浩蕩的工具;是賜予外國使節(jié),進行外交手段的載體;是人們孝敬祖先的祭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它只是上層社會獨有的奢侈品,后來卻甚至發(fā)展成為了一些平民的謀生手段,古人對冰的采集,收藏都蘊藏了巨大的智慧,對我們后世影響深遠,當下,冰仍有著保鮮、祛暑的作用,“冰嬉”運動已成為世界性的運動,滑冰,滑雪既是人們生活娛樂活動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性競技運動,以及美麗的冰雕,再也不是楊國忠用來巴結權貴,奢侈萎靡的獨有,成為了人們可以共同欣賞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