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紅玲
(通化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1)
音樂是開啟人類智慧的鑰匙,對小學生進行音樂教育,不僅有助于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而且還可以從小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從而讓他們感受到音樂藝術的無限魅力,進而熱愛音樂藝術,從事音樂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
音樂知識的獲得一方面是通過自學而獲得,另一方面是通過音樂教師的講解而獲得,由于小學生年齡尚淺,理解能力相對較弱,所以他們獲得知識主要依靠教師的講解。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小學生由于系統(tǒng)地接受了音樂的基本知識,所以隨著年級的不斷上升,他們對音樂知識的積累也就會越來越多,在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的音樂知識就會逐漸得到提升。
對于初涉音樂的小學生而言,他們對于樂器的演奏、音樂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等都是一無所知的。然而,他們學習了音樂技藝之后,不僅可以用樂器演奏音樂作品,而且還可以對音樂作品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就拿民族樂器二胡來說,當把二胡放在一名從未接觸過任何音樂技能的小學生面前,讓他們演奏一首歌曲時,誰能夠完美地演奏出來?然而,當小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了音樂的基本知識和二胡的演奏技藝之后,熟知了要演奏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情感表達、藝術特色、演奏技巧、藝術意境等,演奏音樂作品就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并還可以對音樂作品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
音樂是通過旋律表達出一定的韻味和意境,它的表達形式是抽象的。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讓他們多接觸不同的音樂作品,多感受不同的音樂風格,通過歸納和比較,去探究音樂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想等內容,從而刺激學生的審美意識,增強學生的感受能力。
審美情趣也稱審美趣味或者是審美興趣,它源于人的審美理想,決定著人的審美標準。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講解音樂作品的背后故事、將音樂作品制作成3D 動畫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播放或者是將音樂作品制作成連環(huán)畫等形式對音樂作品進行講解,這樣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小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和積極性。從審美角度上來說,小學生只有形成了審美情趣,才能在聆聽音樂作品中或者是品味音樂作品的意境中感受到美的意義和價值。此外,音樂教師也可以創(chuàng)設活躍的課堂氛圍來培養(yǎng)和激發(fā)小學生的審美情趣。
現在的小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平時他們在家可以和父母進行溝通,然而當他們進入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中,心中的煩惱和一些不順心的事情便無處表達,時間久了就會形成自閉心理,這對小學生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在小學階段進行音樂教育,可以促進小學生之間人際關系的和諧,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在音樂教學中,他們會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和節(jié)拍一起唱、一起跳,充分體驗到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在一起唱、一起跳的過程中,小學生之間的友誼則會慢慢地建立起來,他們逐漸會互相信任、互相坦誠,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快樂、互相傾訴自己的心事,人際關系逐漸變得和諧起來。
小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以音樂為紐帶的交流和交往過程,尤其是合唱教學、二重唱教學或者是三重唱教學,更能讓小學生明白:自己是這個集體中不可越少的一份子,要想唱好合唱歌曲、二重唱歌曲或者是三重唱歌曲,自己就必須服從集體的安排,只有共同努力,共同協作,才能圓滿地完成合唱或重唱。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小學生的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而且還能夠增強小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
“三觀”即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好學生的“三觀”問題,對小學生今后的學習和成長極為重要。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是隨著人們的認識而不斷地更新、完善和優(yōu)化的。小學是小學生認識社會的初始階段,如果此階段他們能夠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情感道德教育等的熏陶,那么小學生就會從小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能夠從音樂教育中感知社會的和諧和美好,能夠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學習和生活。
人生觀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于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它決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也決定著人們行為選擇的價值取向和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小學音樂教材中,有許多音樂作品是積極向上的,通過這些音樂歌曲,可以培養(yǎng)小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價值觀是人基于一定的思維感官而做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辨別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小學生由于認識的局限,對自我的價值觀還處于一定的模糊狀態(tài),如果在音樂教學中教授一些關于價值觀的歌曲,這對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有一定的幫助。
道德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精神活動,它所反映的是一種社會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培養(yǎng)小學生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有許多歌曲是反映道德修養(yǎng)的,教師通過講授這些關于道德修養(yǎng)的音樂作品,可以不斷地提高小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例如,《龍的傳人》《我的中國心》《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歌曲,通過這些歌曲的傳授,小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牧童短笛》讓學生仿佛看到一牧童騎在牛背上,在鳥語花香的大自然風光里,悠然自得地吹著短笛,牛兒在美美地吃著青草,周圍的蝴蝶聽到牧童的短笛聲,都紛紛起舞,優(yōu)美動聽的樂曲讓小學生為之陶醉,這不僅激發(fā)了小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大自然的激情,更觸動了他們熱愛生活的情感。
一般來說,小學音樂教材主要選取那些具有教育意義的愛國故事,教學內容大都是積極向上的或者是充滿陽光的,例如《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曲,小學生通過這首歌曲的學習,不僅可以學到王二小不怕犧牲、勇于抗爭的優(yōu)秀品質,而且還能激發(fā)出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同時有助于小學生從小就樹立遠大的理想,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有許多歌曲具有教育意義,音樂教師既要讓學生掌握應有的音樂知識,又要讓學生了解和熟知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深刻道理,讓他們通過不斷地學習和體悟來提高自己的思想認知,從而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例如,小學生通過《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這首歌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尊敬老師,懂得是老師灑下辛勤的汗水,才使他們茁壯成長。再如《勞動最光榮》這首歌曲,能夠培養(yǎng)學生勤勞的性格特征。
小學生面臨的挫折主要來自學習上,一般而言,小學生在學習上遇到挫折,通常有三種表現:一是直接避開;二是稍微思考一下就避開;三是不達目的不罷休。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有許多歌曲是表現遇到挫折勇于奮斗的,如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后》《水手》等,這些歌曲都表達了人們在遇到挫折后的奮斗精神,通過這些歌曲的教學,可以提高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開展音樂教育,可以對小學生的音樂能力、審美能力、交往能力、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實踐證明,在中小學開展音樂教育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