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金津
西酞普蘭結合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抑郁患者抑郁與神經功能的影響
開金津
(湖北江漢油田總醫(yī)院神經內科,湖北 潛江 433124)
探究西酞普蘭結合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抑郁患者抑郁與神經功能的影響?;仡櫺苑治龊苯瓭h油田總醫(yī)院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腦卒中抑郁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分為A組和B組,每組30例。A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降壓、降糖、脫水治療,適當補充營養(yǎng)神經物質,B組患者在A組的基礎上聯合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治療,兩組患者均在治療期間予以早期康復訓練干預,周期為6周。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病人健康狀況問卷抑郁量表(PHQ-9)、簡式Fugl-Meyer評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級法(FAC)評分,治療前與治療3、6周后神經功能指標水平。B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為96.67%,顯著高于A組的73.33%;治療后兩組患者PHQ-9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且B組下降幅度大于A組,兩組患者FMA、BBS、FAC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上升,且B組上升幅度大于A組;治療3~6周后兩組患者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BDNF)水平均較治療前逐漸上升,且B組上升幅度大于A組,而兩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均呈逐漸降低趨勢,且B組下降幅度大于A組(均<0.05)。西酞普蘭結合早期康復訓練可改善腦卒中抑郁患者的抑郁狀況、下肢運動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神經功能,療效確切。
腦卒中;抑郁;西酞普蘭;早期康復訓練;神經功能
腦卒中是一種多發(fā)于中老年群體的疾病,具有高致殘率,經救治后多數患者仍會遺留不同類型的功能障礙,如失語、偏癱、意識障礙等,腦卒中患者受疾病、長期治療等因素的影響較易出現抑郁癥狀。常規(guī)降壓、降糖、脫水治療及補充營養(yǎng)神經物質對腦卒中抑郁患者的預后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抑郁情緒,但效果有限。西酞普蘭是臨床治療抑郁癥的常用藥物,可促進患者負面情緒的緩解,早期康復訓練在促進腦卒中患者恢復中占有重要作用,二者結合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緒[1]。本研究旨在探討西酞普蘭結合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抑郁患者抑郁與神經功能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湖北江漢油田總醫(yī)院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腦卒中抑郁患者,開展回顧性研究,按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A組和B組,各30例。A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9、11例;年齡50~75歲,平均(63.52±1.41)歲;病程5~15 d,平均(10.35±1.33)d;腦梗死21例,腦出血9例。B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8、12例;年齡51~75歲,平均(63.46±1.45)歲;病程5~ 16 d,平均(10.27±1.26)d;腦梗死20例,腦出血10例。將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進行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組間可進行對比分析。此項研究經湖北江漢油田總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與《卒中后抑郁臨床實踐的中國專家共識》[2]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符合者;臨床資料完整者;合并嚴重偏癱或肢體行為能力喪失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律失常者;合并腎臟系統(tǒng)疾病者;對本研究所使用的藥物過敏者等。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給予A組患者常規(guī)降壓、降糖、脫水治療,適當補充營養(yǎng)神經物質。B組患者在A組的基礎上聯合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山東京衛(wèi)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599,規(guī)格:5 mg/片)治療,第1~2周口服20 mg/d,第3~6周將劑量調整為40 mg/d。治療過程中均謹遵醫(yī)囑進行服藥,一旦出現異常反應立即停藥并加強監(jiān)護。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6周。
1.2.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治療期間進行早期康復訓練。①認知功能障礙患者:針對其開展注意、思維及記憶等多方面訓練項目,包括猜字游戲、單手接下墜物及記憶輔助訓練等,促使患者認知能力的提升。②臥床患者:主動或被動活動其關節(jié)與存在痙攣癥狀的肢體,促進肢體血液損壞;按照運動發(fā)育程序依次實施功能性鍛煉,同時配合肌肉力量與關節(jié)轉動完成運動。③運動功能嚴重障礙者:加強心理疏導,幫助其正確認知自身狀態(tài),并通過單獨交談、衛(wèi)生宣傳等措施,協助患者了解訓練和康復計劃,強調訓練的目的是為了重組腦功能,協助其以積極狀態(tài)面對康復治療。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6周的護理干預。
1.3 觀察指標 ①將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進行對比,抑郁狀況與認知功能基本改善為顯效;抑郁狀況與認知功能有所改善為有效;抑郁狀況與認知功能改善不明顯甚至有加重跡象為無效[2]。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采用病人健康狀況問卷抑郁量表(PHQ-9)[3]評分表評定抑郁感,總分27分,分值越低抑郁狀態(tài)越輕;采用簡式Fugl-Meyer評分法(FMA)[4]評分評定下肢運動功能,分值100分,分值越高則運動功能越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5]評分評定平衡能力,總分55分,分值越高平衡能力越好;采用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級法(FAC)[6]評分評定步行能力,根據步行表現分為0~5級,級別越高表明步行能力越好。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3、6周后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BDNF)、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將離心轉速設置為3 000 r/min,離心時間為5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
2.1 臨床療效 B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為96.67%,顯著高于A組的7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組別例數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 A組3012(40.00)10(33.33)8(26.67)22(73.33) B組3015(50.00)14(46.67) 1(3.33)29(96.67) χ2值 4.706 P值 <0.05
2.2 PHQ-9、FMA、BBS、FAC評分 治療后兩組患者PHQ-9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且B組下降幅度大于A組,兩組患者FMA、BBS、FAC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上升,且B組上升幅度大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0.05),見表2。
2.3 神經功能 治療3~6周后兩組患者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BDNF)水平均較治療前逐漸上升,且B組上升幅度大于A組,而兩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均呈逐漸降低趨勢,且B組下降幅度大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0.05),見表3。
腦卒中屬于一種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其誘發(fā)因素相對較多,主要是因急性腦血管病而誘發(fā)的局部腦功能障礙。腦卒中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且腦卒中患者易出現抑郁癥狀,臨床上長久以來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故而應加強疾病預防工作。
西酞普蘭藥物為抗抑郁藥,是一種二環(huán)氫化酞類衍生物,其主要通過抑制中樞神經系統(tǒng)神經元對5-HT的再攝取,增強中樞5-HT神經的功能,從而起到抗抑郁的效果。服藥后能夠選擇性對5-HT轉運體進行抑制,阻斷突前膜對5-HT再攝取,延長和增加5-HT來達到抗抑郁的作用,經口服后可完全吸收,與運動康復治療聯用,可達到提升臨床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7]。本研究中,與A組比,治療后B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FMA、BBS、FAC評分顯著升高;PHQ-9評分顯著降低,提示西酞普蘭結合早期康復訓練可改善腦卒中抑郁患者的抑郁狀況、下肢運動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神經功能,療效確切。
BDNF為神經營養(yǎng)素的一個重要指標,具有調節(jié)神經元存活、突觸功能的作用,而神經形成與突觸重組具有促腦卒中抑郁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效果;高水平Hcy可使神經毒性增加,引發(fā)氧化應激激活,從而使神經元受損,進而損傷患者神經功能。西酞普蘭聯合喹硫平具有較強的神經介質拮抗作用,可減少神經功能異常對患者的影響,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減輕患者負面情感癥狀[8]。本研究結果表明,組患者治療3~6周后血清BDNF水平顯著高于A組,而血清Hcy顯著低于A組,表明西酞普蘭結合早期康復訓練可改善腦卒中抑郁患者神經功能。
表2 兩組患者PHQ-9、FMA、BBS、FAC評分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0.05。PHQ-9:病人健康狀況問卷抑郁量表;FMA:簡式Fugl-Meyer評分法;BBS:Berg平衡量表;FAC: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級法。
表3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0.05;與治療3周后比,#<0.05。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Hcy:同型半胱氨酸。
綜上,西酞普蘭結合早期康復訓練可改善腦卒中抑郁患者的抑郁狀況、下肢運動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神經功能,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袁俊峰. 西酞普蘭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觀察[J]. 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 2020, 48(5): 572-574.
[2] 王少石, 周新雨, 朱春燕. 卒中后抑郁臨床實踐的中國專家共識[J]. 中國卒中雜志, 2016, 11(8): 685-693.
[3] 楊海洪. 9條目病人健康問卷抑郁量表在卒中后抑郁篩查中的應用價值[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6, 20(8): 28-30.
[4] 許光旭, 高曉陽, 陳文紅. 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的敏感性及實用性[J]. 中國康復, 2001, 16(1): 18-19.
[5] 金冬梅, 燕鐵斌, 曾海輝. Berg平衡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03, 18(1): 25-27.
[6] 葉大勇, 雷欣, 張敏, 等. 三級康復治療改善腦卒中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及步行能力的療效觀察[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10, 32(3): 217-218.
[7] 于洋, 項廣宇, 李濤, 等. 西酞普蘭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認知功能與負面情緒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19, 46(6): 1056-1058, 1076.
[8] 李萍, 李向榮. 康復訓練聯合艾司西酞普蘭治療腦卒中的療效觀察[J].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9, 17(6): 954-956.
R743.3
A
2096-3718.2021.07.0096.03
開金津,大學本科,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