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黎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合肥 230036)
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坐標點上,面對文化在社會發(fā)展眾要素中位置前移的現(xiàn)實,在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人民群眾精神生活需求急速增長等關鍵因素的考量中,多次明確提出以文化人。以文化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時代課題,吸引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相關研究成果井噴似增長,從學術研究的邏輯演進與理論對現(xiàn)實關照的需求角度而言,梳理既有研究成果,廓清以文化人的研究范疇,析出成績,理清問題,以期積極回應現(xiàn)實需要與政策指向,這對于以文化人的深入落實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chuàng)新有著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政策的高頻關注下,以文化人作為重要的宣傳思想工作載體與隱性育人方式引起了學界高度重視,相比較于黨的十八大之前,學界研究成果銳增,研究面更廣,內容更深入。對以文化人的相關研究主要圍繞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化育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等關鍵詞展開。以文化人的社會關注度走高,在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為代表的中央報刊與地方報刊的理論版中頻繁出現(xiàn)“以文化人”的專題文章。這期間匯編了一批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案例選編與理論評述類的文獻資料,其中蘊含了豐富的以文化人意蘊,如全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中心組編的《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yōu)秀成果選編》(2018 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續(xù)編了《文化的力量: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理論與實踐》叢書(2013—2018 年)、光明日報出版社牽頭征集匯編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果文庫》(2018 年),等。此外,在《文化育人》等輯刊中也收錄了大量以文化人的專題研究成果。但相關主題的高層次研討會比較鮮見。
除匯編、輯刊外,現(xiàn)有書籍文獻中多為各單位、各領域文化建設方面的案例展示與評述,為數(shù)不多的專著多圍繞人文精神、文學藝術、道德建設、文化育人等展開,如圍繞文學藝術論著的《以文化人》(劉懷榮、魏學寶、李偉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圍繞傳統(tǒng)文化、人文精神論著的《以文化人》(張可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圍繞教學改革展開的《以文化人:人文通識教育與教學改革探究》(向仲敏、沈如泉、胡紅編著,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年);圍繞校園文化育人展開的《大學文化思想及文化育人研究》(眭依凡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年)、《文化育人與學校發(fā)展》(李慶元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等。還有一些相關研究分散在其他論著中,如《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內生動力》(馮剛著,人民出版社,2017年)一書從堅定文化自信的角度論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古田會議決議〉與當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張喜德著,人民出版社,2017 年)一書專門論述了習近平以文化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國民素質發(fā)展路徑選擇與素質文化學建構》(單培勇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一書從國民素質發(fā)展的重要路徑論述以文化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論題研究》(黃蓉生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一書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角度探究以文化人;《馬克思主義人學中國化新探》(辛世俊著,人民出版社,2013年)一書從文化發(fā)展與繁榮的應有內涵論述以文化人。整體看來以文化人的相關研究吸引了多領域學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類學者的關注,但是專著類的研究成果較為薄弱。
與著作類成果不同的是,期刊類文獻成果頗豐,圍繞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等核心概念為主題展開的研究成果逾千篇,博士論文逾百篇。研究呈現(xiàn)出顯著的應世性、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屬性、較強的實踐應用性等特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文化人的相關研究成果豐富,但同質性研究取向較多,主要論域可以粗略概述為六個方面。
學者們較為集中地從四個方面探究了以文化人的重要性、可能性與緊迫性。其一,從文化在社會發(fā)展中影響力前置的角度分析。如李輝認為以文化人的現(xiàn)實緊迫性源自文化力量的增強〔1〕;辛世俊認為文化影響力的發(fā)揮必須經(jīng)由以文化人的中介才能實現(xiàn)〔2〕。其二,從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與文化自信的角度分析。如單培勇認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重在“化人”〔3〕;劉經(jīng)緯和任平認為需要通過以文化人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文化自信〔4〕。其三,從育人的需求與本質出發(fā)。如馮向東認為從高等教育專門化的缺陷以及高等教育對思想文化深層內核的關注角度來看,以文化人有不可推卸的使命〔5〕;金德楠認為對大學生而言實現(xiàn)價值觀的認同與踐行受到多因素的影響,過程復雜漫長,因此需要以文化人的系統(tǒng)性建構〔6〕。其四,從現(xiàn)實社會變革的挑戰(zhàn)與機遇出發(fā)。如楊光認為社會變革對高校以文化人的開展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挑戰(zhàn)主要體現(xiàn)為多元文化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沖擊,機遇體現(xiàn)為新媒體技術對以文化人方法的豐富〔7〕。
在對以文化人的概念界定方面,學者們雖然普遍關注到以文化人概念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影響力的意味,但具體的分析理路存在分歧,代表性觀點有四種:其一,從要素構成的角度界定以文化人。如馮剛和劉曉玲從“文”“化”“人”的不同地位來理解以文化人的概念〔8〕。其二,從以文化人的形式進行界定。如佘雙好認為以文化人就是運用文化,以文化的方式育人〔9〕。其三,從育人過程的角度進行界定。如金德楠認為以文化人關注在育人規(guī)律基礎上的文化與教育融合共生的狀態(tài),特指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文化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進受教育者形成與教育目標相符的觀念體系與行為方式〔6〕。其四,從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角度界定。如王繼華認為以文化人就是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取向來塑造人們的做事準則、君子情懷、英雄氣概、信仰問題等〔10〕。
在相近概念關系方面,一是討論了以文化人與文化育人的關系,學界存在分歧,有學者將以文化人等同于文化育人〔11〕;有學者持不同意見,認為文化育人是以文化人的上位概念,以文化人是文化育人的路徑與機制〔12〕。二是區(qū)分了以文化人與以人化文的概念,有學者指出以文化人強調文化對人的智識水平與人文精神的影響,而以人化文側重于強調人對于文化發(fā)展的影響〔13〕。
在以文化人的特征歸納中,學者們的觀點較為一致,普遍關注到其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特征。有代表性的觀點如馮剛認為以文化人是持續(xù)性的、滲透性的、長久的、默默的〔14〕。也有學者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解讀以文化人的獨特屬性。如王振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以文化人具有獨特屬性,表現(xiàn)為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tǒng)一、政治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注重過程與注重效果的統(tǒng)一、運行空間與作用時間的統(tǒng)一〔12〕。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文化人的價值與功能受到學者們多向度的關注。顯著的現(xiàn)象是以文化人的價值與功能被上升到文化強國、民族復興與執(zhí)政安全的高度。如駱郁廷將以文化人視為文化軟實力發(fā)展戰(zhàn)略生成邏輯與民族復興大業(yè)的重要條件〔15〕;劉經(jīng)緯和任平認為以文化人是文化強國建設的基礎〔4〕。較多學者關注并分析了以文化人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價值與功能。有代表性的觀點如馮剛和劉曉玲認為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深入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內涵,以文化人〔8〕。較多學者解讀了以文化人在增強育人實效性中的作用。如辛世俊強調了以文化人在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中的功能〔16〕;柳禮泉和周文斌將以文化人視為德育的實質與根基〔17〕。
從結構分析的視角來看,“以”“文”“化”“人”四個要素共同構成了以文化人的整體內容,細究下去涵蓋四要素的地位、內涵、關系。學界對此的論述較為集中在對“文”“化”“人”的分析中。其一,在“文”的分析中,“文”的重要性受到高度重視,并且多數(shù)學者界定了以文化人的“文”當為主導文化。有代表性的觀點如駱郁廷和陳娜認為“文”是以文化人的前提與關鍵,在“文”的內容構成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魂”,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脈”,優(yōu)秀文化他者為“鑒”〔18〕。在“文”的資源挖掘方面,學界廣泛探尋了多樣育人文化資源。諸如校園文化、家書文化、城市建筑文化、紅色文化、鄉(xiāng)土文化、網(wǎng)絡文化等等。其二,在“化”的分析中,多數(shù)學者從方法、機制維度來分析“化”的地位,在“化”的內在規(guī)定性中取得了一定共識。有代表性的觀點如陳松友和李雪將“化”視為以文化人的著力點,需要從人的接受維度進行探究實施策略,發(fā)揮出文化的滋養(yǎng)、鍛煉、熏陶的育人功效〔19〕。還有學者從教育的本質來分析“化”。如馮向東認為教育的真諦就是“化”,表征為教育的精神交往性、對話性〔5〕。其三,在“人”的分析中,以文化人過程中實質上有兩類“人”,一類是教育主體,一類是教育客體。對“人”的雙重性把握有代表性的觀點如金德楠認為在以文化人過程中應當破解教育主客體的內在規(guī)定性,充分發(fā)揮出“人”的效能〔6〕。更多學者將“人”作為以文化人的教育對象進行分析。如辛世俊提出人作為“化”的對象,極為復雜,要持續(xù)研究人的現(xiàn)實狀況與動態(tài)性的變化〔2〕。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文化人的路徑選擇層面,絕大多數(shù)學者從以文化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同構以及以文化人與思想政治教育共振的角度展開,這也體現(xiàn)出學界對于黨和國家政策指向的高度關注。其一,在以文化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同構方面,代表性觀點如佘雙好認為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踐行,可通過通識教育、價值澄清、價值附載、價值反省、隱性課程的方法來實踐以文化人〔9〕;羅方祿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文化人的核心靈魂,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以文化人的實踐開展從根本上需要實現(xiàn)“政治性與生命性、目的性與過程性、灌輸性與主體性”的統(tǒng)籌〔20〕。其二,在以文化人與思想政治教育共振的角度方面,有代表性的觀點如郭鵬飛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過凝聚價值理念、完善制度建設、搭建文化載體、關注行為養(yǎng)成的路徑推進以文化人〔21〕。其三,還有部分學者是從廣義育人的角度來探究以文化人的實踐路徑,如《文化的力量: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理論與實踐》叢書中,對我國諸多高校以文化人的實踐進行紀實分析。在路徑選擇中,文化影響力、育人體系、育人環(huán)境、育人媒介等因素受到了廣泛關注。另外其他“化”人途徑,諸如新媒體、課程文化建設等均不同程度受到學界關注。
學者們對習近平以文化人重要論述的觀點、內在理路、實踐向度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積極肯定了習近平以文化人重要論述的理論與實踐價值。認為習近平以文化人的重要論述邏輯體系完整,破解了以文化人的必要性、主體、客體、文化資源的運用等一系列問題,具有高度的理論指導價值〔22〕;有學者認為以文化人是習近平文藝思想的核心,明晰了文藝作品用以“化人”的目的性,以優(yōu)秀作品“化人”的內容選擇,對“化”的方法維度的建設要求〔23〕;還有學者歸納出習近平以文化人中對“文”的內容選擇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人,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人,用優(yōu)秀世界文化提升人”〔24〕。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文化人的研究成果繁茂,為后續(xù)研究與實踐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與經(jīng)驗借鑒,然而從學術研究的反思性與對時代發(fā)展的回應性角度來看,對以文化人既有研究成果梳理的意義不在于書齋中的“格物致知”,而在于總結中的反思,以推進以文化人這一時代命題的研究與實踐的后續(xù)發(fā)展。
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視域來看,以文化人作為一種重要的隱性育人方式充分體現(xiàn)了學科的文化意義,同時激發(f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生動力,作為如此重要的一個核心概念,在學理分析層面,當前學界的研究卻多是平面化的分析,就事論事,對于以文化人的語義與語境的邏輯演變,而今的語義與語境有何時代特征,我黨在以文化人方面做了哪些探索等問題缺乏進一步探究。這樣就造成了一種不利于學科研究的狀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缺乏學科的史實品質與厚實根基。因此,后續(xù)研究一方面可以在以文化人的古今語義與語境對比中,分析以文化人語境的歷史演變與古今以文化人實踐中目標立場的異同,從歷史中汲取養(yǎng)分,推進當代社會以文化人的良性運行;另一方面需要通過黨史的回顧,梳理凝練出我黨以文化人的歷史進程與經(jīng)驗教訓,以期更好地發(fā)揚我黨以文化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指導新時代以文化人的實踐推進。
另外,既然以文化人作為一種重要的育人方式,就應當具有科學性的品質,這種科學性首先來源于理論的豐富與合理,有了先進的理論指導才可能產(chǎn)生自覺而恰當?shù)膶嵺`行為,而不至于流于自發(fā)與盲目。黨的十八大以來,學者們雖然分析了習近平以文化人的重要論述,但仍顯得單薄,事實上習近平以文化人重要論述的內涵極為豐富,作為當代以文化人的理論指導,需要深入而多角度的研究探討,但學界既有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尚且不夠。以文化人作為受到古今中外學者關注的話題,其理論資源很豐富,學界對古今中外可以為以文化人提供理論繼承、指導、借鑒的資源挖掘不夠,尤其是馬恩經(jīng)典作家的文化思想與人學思想十分精辟,值得引入以文化人的研究中,以增強研究的科學品質。
以文化人的路徑選擇需要充分考慮到以文化人整體的邏輯構成,以及實踐過程中各要素的地位與功能發(fā)揮。具體而言,以文化人的邏輯構成關乎以、文、化、人四個要素:誰來“以”,用何“文”,如何“化”,化何“人”,學界目前對此的分析較多地集中在“文”“化”“人”三個要素上,對“以”的主體論證還不夠充分,且對于各個要素地位設定的緣由、內容、本質規(guī)定性等方面的論證深入度還有待加強,要素間的關系也缺乏系統(tǒng)性的研究,這就使得以文化人具體實踐層面的操作容易零碎,效能的耗散度比較大,針對性不夠強。
因此,在后續(xù)研究中有兩個大的方面值得深入研究,其一,對以文化人實踐的路徑選擇做結構性分析。分別從“以”“文”“化”“人”四個要素入手,發(fā)揮出各個要素的最佳效能。在“以”的方面,不僅要考慮到“以”的主體作為育人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還需要考慮到育人者自身的成長因素;在“文”的方面,不僅要選擇先進文化,還要將先進文化具體化,論證先進文化所產(chǎn)生的具體的“化”人價值;同時,還需要在“文”的詮釋與編碼上做足功夫,好的文化若想發(fā)揮出好的育人效果,必須先進入大眾的視域,為大眾所順利解碼。在“化”的方面,要充分考慮到以文化人中“化”的隱性特征,以多載體、多形式、多方法來實現(xiàn)文化的涵化、潤化、感化功能。在“人”的方面,不僅要將“人”作為教育對象,從教育對象的現(xiàn)實性、發(fā)展性、全面性出發(fā)來調整以文化人的實踐路徑,還要將“人”作為文化實踐的主體,充分考慮到人的慣習模式、文化解碼方式等主體性因素對于教育者施教內容的接受影響。其二,以文化人的影響是一種系統(tǒng)性的、動態(tài)的影響,在結構分析的基礎上,還需要一種整體性思維,從文化場建構的角度來思考以文化人的實踐推進,這不僅涉及到在以文化人過程中對于教育對象文化實踐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充分把握,還需要以文化人過程中各要素、各環(huán)節(jié)的合力,形成強大的以文化人的影響場,在這方面西方社會學中的場及場域理論可以提供他山之石的借鑒價值,值得深入研究。
以文化人的實踐具有強烈的屬人性,人在哪里,以文化人就當轉向哪里。成熟的現(xiàn)代化國家,人的交往與社會運行最典型的樣態(tài)就是網(wǎng)絡化,網(wǎng)絡在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中已經(jīng)突破了其單純的工具性屬性,轉而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生活方式,為人們提供了新型的生存與發(fā)展空間。因此,以文化人的問題場域需要轉向網(wǎng)絡空間,而既有研究中雖然關注到了網(wǎng)絡文化和網(wǎng)絡媒介,但多從以文化人中“文”的資源與“化”的可用途徑層面探討,而如何運用空間理論來分析網(wǎng)絡空間中以文化人的諸種問題,將是未來研究中的可期視點。
從空間理論的視角分析網(wǎng)絡空間中以文化人的理論與實踐,需要兩個方面的籌備:一是相對于以文化人的基礎理論而言,網(wǎng)絡空間中以文化人的理論與實踐既具有以文化人的一般性特征,遵循其一般性認知理路與實踐邏輯,但又存在獨特的空間屬性,這種一般性與特殊性的對接與深入需要進一步探討。二是在以文化人所面對的現(xiàn)實處境與路徑選擇方面,網(wǎng)絡空間既是個空間向度又是個時間向度,它代表著全球化與現(xiàn)代性,多樣文化他者在網(wǎng)絡化的交往環(huán)境中,使得網(wǎng)絡空間中各種文化力量關系的交流、交織、交鋒更加凸顯。因此,網(wǎng)絡空間中以文化人的實踐推進將面對更為復雜的形勢,如何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出網(wǎng)絡空間以文化人的生存鏡像、實踐邏輯等,在多樣文化他者的競爭中營造出主導文化的育人“場”,值得學界進一步努力。
總之,文化的內在超越性及其群體屬性決定了文化雖然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產(chǎn)物,但它代表的并不是個體的“人”的觀點,而具有群體的“類”的價值指向,而且文化的獲取雖然與人的生物遺傳性基因相關,但更多地取決于后天的習得,因此,人總是需要受教化。所以,以文化人是一個常論常新的課題,需要學者們契合時代特征,予以持續(xù)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