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m婷,張興明
(1.泰山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2.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汶陽鎮(zhèn)中心小學,山東 泰安 271606)
教育實習是教師教育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是形塑教師角色、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必由之路。實習教師在教育實習的過程中,真切地體驗教師生活,逐步建立職業(yè)認同,為形成堅定的職業(yè)信念打下基礎。然而,美好的設想并不總是與現(xiàn)實對等。實習教師在初次踏上講臺,體驗教學生活時,面臨著教育理論知識無法運用、角色轉(zhuǎn)變困難、課堂教學經(jīng)驗不足、職業(yè)幸福感較低等一系列問題,這些錯綜復雜的問題交織在一起,使得當前實習教師陷入難以自拔的困境之中。如何擺脫困境,需要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到每一個問題的源頭,逐一擊破,逐步推進,這是解決這一復雜問題的基本邏輯。因此,本文遵循這一邏輯,選取實習教師知識體系這一視角,深入分析由實習教師知識體系所引發(fā)的實習教師教學困境。同時遵循這一理論思路,今后研究還可以深入分析實習教師存在的其他教學困境,以最終真正擺脫困境,圓滿實現(xiàn)教育實習的初衷。
在實習教師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經(jīng)常聽到實習學生這樣的抱怨:感覺學了幾年的教育學,掌握了很多教育理論,但是一旦進入到實踐領(lǐng)域,就會發(fā)現(xiàn)很難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教學中,經(jīng)常發(fā)出所學知識無用的感慨。為什么這些實習教師進入一線教學場域后會有這種感慨?當前實習教師的教學現(xiàn)狀如何?帶著這些疑問,筆者對剛剛結(jié)束為期一學期實習的六位實習教師進行了訪談。六位實習生均是來自某省師范大學的教育學碩士,在研二期間進入當?shù)剌^為偏遠的山區(qū)小學進行頂崗實習。在訪談中,六位實習教師都對筆者提到感覺自己所學的教育理論很少能用到真正的教學實踐中。只有正強化負強化等類似操作性的程式化行為可以在課堂中用到,而其他教育理念及其所學理論知識很少有用武之地。當談及原因時,實習教師大都指出不知道如何聯(lián)系書本理論和教育實踐??偢杏X書本理論更多的是理想愿景下的課堂,而扎根于實踐以后,面對學校各種活動、各種復雜的教學情景、各色學生群體,加之自身缺乏教學經(jīng)驗,很難真正將所學知識為己所用。當被問及如何開展自己的教學活動時,實習教師們提到,當今自己課堂教學行為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求學經(jīng)歷或者先前某位教師的影響,在自己的課堂上,所秉持的教學理念及很多教學環(huán)節(jié)或者課堂管理的處理行為都是回憶過去教師的處理方法,進而進行模仿,從而較為順利地進行課堂教學。訪談中,教師們感慨在教育實習中經(jīng)常感到困惑,有些知識點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教學,最終淪為“滿堂灌”的單向傳輸。有兩位實習教師說到實習學校后,學校安排了專門的指導教師,當自己遇到教學疑難時,可以向指導教師請教。但是這種幫扶活動是較為自發(fā)散亂的,而其余四位老師提到自己所在學校并未配備相應的指導教師。訪談中六位教師都指出,相關(guān)學校并未安排針對實習教師的專門培訓活動。
通過與實習教師的訪談,可以看出當前實習教師的教學存在諸多問題,陷入較為尷尬的境地。理論上而言,作為研究生階段的師范生擁有較為豐富的教育學知識,也具備一定的教學實踐技能。但反觀現(xiàn)實,走上講臺以后師范院校課堂上所學到的教育理論知識并未真正幫助他們順利適應教師角色,完成教學工作。針對實習教師存在的種種困難,實習學校也未給予實習生實質(zhì)性的幫助。實習教師只能憑借自己對教學情景的理解,聯(lián)系自己多年的教育經(jīng)歷,自身艱難地探索教學之路。
如上所述,書本理論知識不能很好地運用到教學實踐中,當前實習教師的教學行為很大程度受益于書本知識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影響。在實習教師這種獨特的教學現(xiàn)狀背后,需要我們深度剖析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一方面,需要我們反思當前實習教師所學習到的書本知識;另一方面,除卻關(guān)注書本知識以外,實習教師在自我探索中所依賴的那部分知識也是我們研究關(guān)注的焦點。換言之,這兩種知識跟隨實習教師共同進入教學場域,對實習教師的教學產(chǎn)生影響。基于此,深刻分析實習教師所具有的兩種知識,并洞悉每種知識的作用,有助于從知識論的角度,幫助實習教師擺脫尷尬迷茫的教學困境。
經(jīng)過3—4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專業(yè)師范教育培訓,實習教師踏入崗位之前,在課堂上不僅習得了相應的教育理論知識,同時接觸到各種先進的教育理念。這些知識與理念以較為直接、外顯的方式進入實習教師的大腦,并在實習教師自身主動建構(gòu)下,形成關(guān)于教育學的知識體系。這一體系的構(gòu)建是實習教師有意識貯存在大腦之中的。因此,我們可以把有意習得的書本知識稱為顯性知識體系。托爾夫曾說,“那些未來教師的頭腦決非是一塊缺乏教育知識的白板,他們先前的(教育)信念、期待、知識會影響到他們對在師范教育課程中所學知識的理解、評價與運用?!笨梢妼嵙暯處熢趯W習這些顯性知識前,他們對教育有著自己的理解,有著自身體認的關(guān)于教育關(guān)于教學的一系列觀念及看法。同時,如訪談中提到的那樣,實習教師一路走來的求學之路、某個教師對其的影響甚至實習教師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家庭背景等等都會深刻地烙印在實習教師的腦海中,這些間接的、內(nèi)潛的知識并非實習教師有意識的主動獲得,但它確實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著實習教師對教育的認知以及教學行為的展開。相對于顯性知識體系的有序化,這些知識來源較為廣泛、復雜,匯集在一起,形成一種無序化的、內(nèi)隱的知識體系。這種知識體系因其難以清晰描述,被稱為緘默知識。緘默知識這一概念最早由波蘭尼提出。波蘭尼曾對以上兩種知識做出過較為全面的總結(jié)。他認為人類有兩種知識,通常所說的知識是用書面文字或地圖、數(shù)學公式來表述的,這只是知識的一種形式,還有一種知識是不能系統(tǒng)表述的,例如我們有關(guān)自己行為的某種知識[1]。如果將前一種知識稱為顯性知識,那么就可以將后一種知識稱為緘默知識。正是這兩種知識體系完整地組成了實習教師的知識結(jié)構(gòu)。
通過書本知識的學習,實習教師對教師和學生兩大教學主體有了深刻的了解,掌握了教育基本規(guī)律和中小學課堂教學的基本步驟、原則,了解到當前教育教學的發(fā)展趨勢及動態(tài),為今后走向講臺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這些知識以直接的方式傳達給實習教師應有的教育知識及其教育理念,為初為人師的實習教師們描述了一幅理想的教育圖景,引導著實習教師帶著對職業(yè)的認同和堅定的職業(yè)信念走上講臺。
緘默知識自人類出生起,就伴隨著人的發(fā)展進程,以不自知的方式不斷積累并深刻影響著人的行為。實習教師在多年的求學經(jīng)歷中,體驗過各種教學情景,接觸過多種教學風格的教師,一些鮮活的教學場景及其教師獨特的教學方式無形進入到學生的腦海。當多年以后,登上講臺的實習教師面對各種教學情景時,會不自覺提取腦中相關(guān)的記憶,效仿以往教師的教學行為,解決眼前的問題。相比于自己將所學的理論主動應用于實踐去創(chuàng)新,經(jīng)驗缺乏的實習教師則更傾向于用自己多年耳濡目染的教育理念和司空見慣的教學行為去應對教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實習教師的緘默知識更能對自己的教學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換言之,緘默知識體系為實習教師實施課堂教學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型,真正意義上影響著實習教師的教學行為。因此,我們在一味抱怨顯性知識無用,盡力改良顯性知識的同時,更應該關(guān)注到實習教師所裹挾的緘默知識,兼顧二者,實現(xiàn)二者的相互配合,理論與實踐互通有無,才能真正走出為實習教師所詬病的“書本理論知識無用”的困境。
真正做到兩種知識體系的相互配合,需要教師個人、實習學校和師范院校的共同努力。從實習教師角度而言,實習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直接參與者,要做到:
實習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要對頭腦中已有的教育知識及其相關(guān)理論及時提取與運用。訪談中多數(shù)學生們談到斯金納強化理論的運用,在于其可操作,因此課堂教學中運用頻率較高。由此可見,如若讓所學書本知識真正用到實處,需要我們將理論性知識進行深度加工,并細化為可供操作的教學行為。這就需要實習教師首先要扎實掌握這些書本理論,在此基礎上結(jié)合自己任教學科、參考互聯(lián)網(wǎng)或其他多媒體上優(yōu)秀教師的授課經(jīng)驗,探索出符合所學理論的具體教學行為。如實習教師學習中小學常用教學原則時,在深諳每種教學原則內(nèi)涵后,實習教師課堂教學中應該結(jié)合具體學科特點、借鑒優(yōu)秀教師教學行為,將教學原則細化為可操作的教學步驟,應用到自己的課堂中。
進行教學之前,實習教師要深刻分析自己的緘默知識體系構(gòu)成。對自己長期秉持的教學理念、求學中印象深刻的教學事件以及對自己影響深遠的某些教師等進行梳理,并將這些生動的教學故事、回憶轉(zhuǎn)變?yōu)槲淖?,?jù)此整理、總結(jié)出系統(tǒng)清晰、具有濃厚個人風格的關(guān)于教學的諸多認識的觀點、記錄相應的教學行為。在進行學科教學設計時,結(jié)合具體教學情境和書本教育理論,篩選符合教學理念的相應教學行為,融入到教學設計,以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結(jié)束之后,實習教師要對自己的課堂行為及時回顧反思,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活動分析”和“產(chǎn)品分析”,并撰寫教學反思日記[1]。其目的都在于將課上鮮活的教學片斷進行理性加工,還原和剖析教學事件,使得實習教師從混沌的教學情境中跳出來,理性分析自己教學中的問題,并將出現(xiàn)的問題置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中[2]。最終以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為基點,有意識調(diào)整知識體系,將自己的顯性知識體系和緘默知識體系相融合,以最大限度地應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校作為師生教學交往的重要場域,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場所,同時也是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和發(fā)展的基地。尤其對于初涉教學的實習教師來說,學校給予的幫助與支持,更是實習教師獲得快速發(fā)展的助推器。為縮短實習教師成熟時間,使其盡快適應教師角色,學校應從改良實習教師知識體系的角度出發(fā),給予實習教師相應的支持。具體做到:
實習學校的日常教學工作及所屬的縣區(qū)經(jīng)常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師培訓活動。如學科教研活動、優(yōu)質(zhì)課評選活動等。這些針對性的培訓活動,對實習教師而言,無疑是學習發(fā)展的寶貴機會。但在訪談中實習教師們提到,他們很少有機會參與其中。實習學校與實習教師之間,應是相互需要互相促進的合作關(guān)系。因此,為了讓實習教師盡快具備熟練的業(yè)務能力,勝任學科教學,實習學校應有意識分配名額給這些實習教師,讓他們積極參與到學校自己組織或者縣區(qū)組織的教研活動中。通過與學校骨干教師的交流、聽取優(yōu)質(zhì)課,不斷提取自己所學書本知識并進行對照反思,從而學會合理選擇運用書本知識服務于自己的課堂教學。同時,與優(yōu)秀教師面對面交流討論,在討論交流中以潛移默化的形式感受其教學認知、教學情意等,從而豐富自己的緘默知識。除此以外,針對實習教師,實習學??梢耘e辦專門的培訓活動,定期組織該校實習教師們交流,傾聽他們的困惑,并針對實習教師提出的問題或困難予以針對性解決,在切實幫助實習教師解決教學實踐問題的同時幫助他們積累緘默知識。
如前所述,實習教師緘默知識體系作為一類“不可言說”的知識是很難以較為直接明顯的方式傳遞的,這就給實習教師反思已有緘默知識和習得新的緘默知識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相關(guān)研究表明,緘默知識可以以實踐的方式,通過“師傅帶徒弟”的“學徒制”形式加以傳遞。這就意味著實習教師不僅需要在課堂上應用和檢驗顯性知識,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借助專家型“師傅”的言傳身教,審視已有緘默知識,掌握和理解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緘默知識”。在實習過程中,實習學校為每一名實習學生配備一名優(yōu)秀的指導教師,實習教師在實習期間始終跟隨指導教師工作,與他們隨時討論遇到的問題;允許實習教師進入指導老師的課堂全面觀察和學習,不僅認真傾聽指導教師的課,同時仔細觀摩他們組織的教學活動。由于緘默知識的獲得是較為長久的過程,因此實習教師與指導教師的師徒關(guān)系應是一種穩(wěn)定的、可以持久存在的關(guān)系。即使為期一學期或者一年的實習結(jié)束以后,實習教師也應盡量與指導教師保持聯(lián)系,以在不斷的交流中獲得更多的緘默知識,從而更好地服務于今后的教學。
指導教師不僅僅是實習教師學習的“技師”,給予實習教師課堂教學上的緘默知識,從而幫助其順利開展教學,他(她)更應該是實習教師的心靈導師。正如帕克·帕爾默所說:“心靈導師的力量不一定在于提供給我們好的教學模式,因為教學模式回答不了教師到底是誰這個問題。心靈導師的力量在于他們能喚醒我們內(nèi)心的真諦,多年后通過回憶其當初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可以重新點燃的真諦?!盵3]可見對于實習教師而言,最重要的在于感悟和體認植根于指導教師心靈深處的對于教學的信念及其理解,感受導師的教學熱情,體驗導師高尚的職業(yè)情懷和精神。這是促進實習教師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
作為培養(yǎng)實習教師的師范院校,是實習教師獲取完整知識體系的源頭。因此,在師范教育課堂上,要改變原有的單向灌輸理論的教學方法,有意識地以建構(gòu)學生良好的知識體系為旨向,注重實習教師兩種知識體系的獲得。一方面,師范學校應選取質(zhì)量較高的書本教材,確保實習教師獲得科學系統(tǒng)的顯性知識體系,同時對書本理論中的基本概念、命題、原理進行深刻分析,使這些現(xiàn)行的理論知識較為深刻地儲存在實習教師記憶中。課堂上,通過觀看視頻、圖片等,帶領(lǐng)學生剖析教學實例,引導學生在教學情境中學會運用理論知識,增強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敏感意識。另一方面,在課堂上,學會傾聽學生們的聲音,讓學生分享交流自己對一些教育問題的看法、講述自己教育經(jīng)歷中的趣事,通過生動活潑的方式,在平等的交流中,有意識地深度挖掘出學生們的緘默知識并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們對相應的教育理論與自己的緘默知識進行對比,相互交流,在交流與分享中,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除此以外,師范院校還可以增加實踐考察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行模擬講課、微格教學等,在實操實練中不斷整合學生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