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彤
(大連市中心醫(yī)院脊柱外科,遼寧 大連 116033)
脊柱骨折屬于我院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骨科疾病,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壓痛、疼痛以及活動受限等現(xiàn)象,如果不給予患者及時的治療和有效控制[1],將會嚴重影響到其日常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健康;臨床中,通常給予患者實施手術治療,但是患者術后容易出現(xiàn)疼痛以及腹脹和感染等并發(fā)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程度,同時也會阻礙患者的身體健康[2]。本文將根據在我院實施脊柱骨折手術治療后的80例患者采取中西醫(yī)結合護理方式干預后的臨床療效和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主要研究,為臨床護理提供有利依據,主要內容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將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期間在本院實施脊柱骨折手術治療的80例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主要對象,采用手術治療奇偶數的方式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別為21例和19例,男女性別比例為21:19;患者的最小年齡和最大年齡分別為52歲和85歲,年齡均值為(67.2±2.42)歲;其中按照Denis分類:38例患者為椎體壓縮性骨折,2例患者為爆裂性骨折;觀察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別為22例和18例,男女性別比例為11:9;患者的最小年齡和最大年齡分別為53歲和85歲,年齡均值為(66.2±2.80)歲;其中按照Denis分類[3]:35例患者為椎體壓縮性骨折,5例患者為爆裂性骨折;2組脊椎骨折患者的分組情況均經本院相關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的基數資料組合情況比較,并未出現(xiàn)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示2組患者的相關數據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在本院實施脊柱骨折手術治療且意識清醒,無語言溝通障礙的患者;(2)排除患有精神類疾病,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以及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3)病史資料齊全且治療和護理依從性均較高的患者;(4)對于此次研究分析已經進行簽字確認并同意的患者。
2 方法:(1)普通護理干預。由本院醫(yī)務人員給予對照組患者在手術治療期間嚴密觀察其生命指標,同時對患者術后的相關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并向主治醫(yī)生匯報;在患者術后護理中由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術后實際情況為其制定相關的飲食和康復訓練計劃,其中飲食主要以流食和富含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為主,切忌食用過于油膩和辛辣食物;在康復訓練中可以根據患者的術后情況指導其進行簡單的床上運動,之后隨著患者的恢復效果幫助并示范其進行下床活動和負重運動,加快患者的康復效果。(2)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干預。由本院醫(yī)務人員給予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護理基礎上結合中醫(yī)護理,首先,根據中醫(yī)理論中“以喜勝優(yōu)”的說法[4],對患者術后的心理情緒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開展情緒護理,護理人員需要與患者經常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真實護理意愿和想法,站在患者的角度為其進行思考和分析,整體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幫助其樹立積極樂觀的治療信心,同時也可以根據患者的個人喜好為其設立相關活動環(huán)節(jié),比如唱歌和下棋等;其次,在患者術后早期為其清水煎服大成湯(當歸,紅花,陳皮,地龍,枳實,蘇木,厚樸,芒硝,木香,生大黃,甘草等)以及穴位按摩,即選取患者的雙側足三里、天樞、中脘等穴位進行按壓,每天實施90分鐘,可分為3次完成;最后,需要相關護理人員給予患者進行主要的功能鍛煉和并發(fā)癥護理,在功能鍛煉中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切不可操之過急,鍛煉強度主要以患者的耐受程度為宜。
3 評價標準:(1)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如果患者護理后臨床癥狀消失,且經相關輔助檢查顯示椎體復位正常,可進行正?;顒樱瑒t判定患者為顯效;如果患者護理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且經相關輔助檢查顯示椎體復位正常,可進行簡單的肢體活動,則判定患者為有效;如果患者護理后相關臨床癥狀并未改變甚至更為嚴重,且肢體活動嚴重受限,則判定患者為無效。(2)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腹脹+便秘+術后感染)例數/總例數×100%。(3)對2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SF-36總評分)進行評分記錄,并給予對比分析。
5 結果
5.1 80例脊椎骨折術后患者護理后的臨床療效和生活質量比較:護理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和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患者中顯效18例,有效20例,無效2例(95.00%);生活質量總評分為(82.33±7.89)分;對照組患者中顯效13例,有效19例,無效8例(80.00%);生活質量總評分為(71.53±6.89)分;2組患者的相關數據比較,組間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5.2 80例脊椎骨折術后患者護理后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護理后對照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5.00%,相比觀察組的2.50%較高;其中觀察組患者中出現(xiàn)腹脹1例,便秘0例,術后感染0例;對照組患者中出現(xiàn)腹脹3例,便秘1例,術后感染2例;2組患者的相關數據比較,組間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們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的不斷提高和改變,致使多種疾病的發(fā)病率也在不斷上升,據相關醫(yī)學研究數據表明[6],脊椎骨折疾病的主要發(fā)病年齡在50-70歲之間,由于多數患者同時伴有骨質疏松癥,所以導致患者的骨折類型多為椎體壓縮性骨折,目前對于該種骨折疾病,臨床中主要采取手術治療的方式進行骨折復位[7],但由于患者身體情況以及骨折部位的影響,在術后會產生多種并發(fā)癥癥狀,如腹脹、便秘以及術后感染等;如果不能及時給予患者一定的護理干預,則會嚴重影響其術后恢復效果以及整體生活質量。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干預屬于一種新型的護理方式[8],其已經被逐漸廣泛應用于各大醫(yī)院的各大科室,并深受患者和醫(yī)療工作者的高度好評和關注,本次實驗結果表示:護理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和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2組患者的數據比較明顯,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術后相關臨床癥狀表明,對照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比觀察組患者較高,2組數據比較,組間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顯著說明,該種護理方案效果顯著。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干預主要通過給予患者在常規(guī)的手術治療中密切監(jiān)測其生命指標,術后采取相關飲食和康復訓練的基礎上,根據中醫(yī)理論“以喜勝優(yōu)”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干預和護理,整體提高患者對于醫(yī)療人員的依從性和護理信心,采取穴位按摩法整體促進患者的氣血運行,有效降低其術后出現(xiàn)腹脹和便秘的并發(fā)癥狀,同時大成湯具有活血化瘀,理氣通便之效;再加上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指導并示范相關的功能鍛煉,臨床中以中西醫(yī)結合的護理干預整體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和術后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于我院實施脊椎骨折手術治療后的患者而言,中西醫(yī)結合護理方案效果顯著,既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術后腹脹、便秘以及感染的發(fā)生率,又可以整體提高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和生活質量評分,具有醫(yī)學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