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麗,耿慶文,楊 菲,何雪蓮,耿 旭
(1.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婦科,北京,100010;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北京,100700)
盆腔炎性疾病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圍組織的一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膿腫、盆腔腹膜炎等,若未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可導致一系列的后遺癥,即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屬于中醫(yī)“腹痛”“不孕癥”“帶下證”范疇,為婦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為下腹或腰骶墜脹疼痛、白帶異常、月經不調、性交痛等,病情遷延反復、久治不愈,為育齡期女性常見?。?]。該病會造成輸卵管炎性粘連及輸卵管堵塞,增加不孕及輸卵管妊娠發(fā)生風險,給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心理造成極大影響。
中醫(yī)藥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具有一定的特色與優(yōu)勢,盆腔炎性疾病是醫(yī)院科室中醫(yī)護理方案優(yōu)勢病種之一。近年來,科室將盆腔炎性疾病納入了臨床路徑,并采取了中醫(yī)綜合治療方案,配合生活、飲食、情志、用藥、功能鍛煉等方面的護理干預[2]。本文主要探討了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中醫(yī)護理措施。通過中醫(yī)辨證,將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分為濕熱瘀結證、氣滯血瘀證、寒濕凝滯證、氣虛血瘀證4型,科室采用的主要中醫(yī)護理技術包括中頻電療、超聲藥物透入、穴位貼敷、中藥泡洗、中藥灌腸、耳穴埋豆、拔罐療法等,同時開展辨證施護,包括體位護理、情志護理、服藥護理、癥狀評估、辨證飲食指導、活動指導、排便指導等。
中頻電療是利用直流電將藥物離子通過皮膚或穴位導入人體,直接作用于病灶,達到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抗炎鎮(zhèn)痛的一種操作方法。治療時臨床護士需注意詢問患者感受,調節(jié)電流大小以患者舒適為宜。
超聲藥物透入通過采用多種復合治療功能對皮膚給藥,可促使中藥透過皮膚屏障進入病變組織和器官,能夠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局部組織營養(yǎng),進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操作時護士同樣需要詢問患者感受,調節(jié)電流大小以患者舒適為宜,同時需注意觀察患者有無皮膚相關不良反應。
將醫(yī)院自制定痛膏+化毒散膏按1:1比例調配,貼敷于患處或穴位,達到通絡止痛的目的。貼敷時需注意時間不宜過久,護士應觀察患者局部皮膚有無不良反應。
中藥泡洗是將中藥煎湯,趁熱將患者雙足浸泡,以達到清熱利濕、通經活絡的一種方法。泡洗時需注意藥液溫度不宜過熱,避免燙傷,一般以38℃為宜;泡洗時間不宜過久,一般泡洗20 min即可。
中藥灌腸是將藥物自肛門灌入,保留在腸道內,通過腸黏膜吸收,以達到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的作用。操作時護士應注意個性化劑量、溫度、控制藥物灌注速度、高度,盡量使藥液保留在腸道至第二天清晨。
耳穴埋豆是通過采用耳針刺激耳廓上的穴位,達到通經活絡的一種方法,一般選取子宮、生殖器、肝、胃等耳穴加減。操作時需注意患者皮膚情況以及過敏史,評估對疼痛的耐受程度,并告知患者留埋時間為3~5 d,每日自行按壓3~4次。
拔罐療法是利用燃燒熱力,將罐內空氣排空形成負壓,吸附在皮膚穴位上,達到溫通經絡、消腫止痛的作用。拔罐時需關閉門窗,注意患者皮膚情況,選擇肌肉豐滿部位,操作過程中注意防火或燙傷患者。
患者入院后,護士應告知患者保持生活規(guī)律、勞逸結合,向患者講解“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含義,并指導患者順應四季變化進行自我調護,以保持人與自然間的陰陽協(xié)調一致;保證睡眠,保持大便通暢;保持外陰清潔,加強衛(wèi)生保健,治療期間以及經期禁止性生活。避風寒,防止細菌或毒邪再次侵入機體而加重病情[3]。
指導患者飲食有節(jié),宜清淡、有營養(yǎng)、易消化飲食,如新鮮的蔬菜水果、瘦肉、雞蛋等。不宜食油膩、煎炸、辛辣刺激及生冷的食物,如辣椒、牛肉、羊肉等,以免助熱生濕加重病情。兼有腎陽虛者,可注意補充適量蛋白質,以輔補腎陽恢復,如進食清淡、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以及多種動物性食物。濕熱瘀結證患者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氣滯血瘀證者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為主,不可大饑大飽,晚飯后可適當散步。寒濕凝滯證宜選擇清淡而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可用姜、桂皮、砂仁等溫性食物佐料。氣虛血瘀證兼有脾氣虛弱者運化失職,納食不香,飲食應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為主,不可大饑大飽,晚飯后可適當散步[4]。
中醫(yī)認為情志對人體有一定的影響,祖國醫(yī)學有七情致病理論,認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臨床護士要關心體貼患者,多與患者溝通,傾聽患者主訴,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從而進行有效針對指導。勸慰患者注意心理調節(jié),避免七情過度,保持良好心態(tài),放松心情,避免憂思多慮[5]。多與患者介紹有關疾病知識及治療成功經驗,增強患者信心,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
辨證論治后給予口服中藥治療,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0 mL,建議患者飯后30 min后溫服。外敷穴位貼敷時注意貼敷時間不宜過久,防止皮膚不良反應。藥物灌腸時注意藥液溫度,控制藥物灌注速度、高度,盡量使藥液保留在腸道至第二天清晨。中藥泡洗時泡洗時間不宜過久,溫度適中。
根據患者病情,可在醫(yī)生指導下可進行適合個體的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注意勞逸結合,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增加體質。
由于多數(shù)患者存在不良習慣,健康宣教難度相對較大。入院后應加強對患者康復保健知識教育,重視對盆腔炎患者的宣教,告知患者不良習慣對本病的影響,增強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6]。
臨床實踐中,醫(yī)院的營養(yǎng)食堂未能提供特色的中醫(yī)辨證膳食,因此在臨床宣教中可以增加具有中醫(yī)特色的飲食調護的健康指導。
為避免治療時理療機器損壞而導致患者等待時間過長的問題,科室應要求有關技術人員定期維護及優(yōu)化理療機器,必要時及時更換理療機器,解決患者等待治療時間較長的情況。
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部分患者對中藥灌腸表示難以接受。開展中藥灌腸操作前,臨床護士告知患者應如廁;操作時動作輕柔,囑患者呈左側臥位,放松心態(tài),深呼吸肛門做排便狀態(tài),使肛管順利插入肛門;藥物灌入后可抬高臀部,以利于藥物的保留。注意個性化劑量、溫度、控制藥物灌注速度、高度,盡量使藥液保留在腸道至第二天清晨。
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實施穴位貼敷后患者易出現(xiàn)皮膚過敏現(xiàn)象,以及因藥膏易粘附于衣物表面無法清洗干凈,部分患者對穴位貼敷的治療方法表示難以接受。護理人員需要在操作前向患者講解穴位貼敷的方法及控制貼敷的時間,強調治療的重要性。
隨著臨床實踐的發(fā)展和理論知識的豐富,中醫(yī)綜合治療與中醫(yī)辨證施護在盆腔炎性疾病及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中的療效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中醫(yī)護理方案的實施使得護士的臨床思維得到培養(yǎng),使護理工作更具科學性、客觀性。在護理方案實施之前,需要護士全面評估患者的整體情況,為患者辨證施護。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需要建立在良好的醫(yī)護、護患溝通的基礎上,對疾病的治療和康復具有積極意義。此外,在實施護理方案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護士的層級作用,體現(xiàn)了不同層級護士的工作價值,也提高了護士學習中醫(yī)知識的積極性。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