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涵
心房顫動(房顫)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見的心律失常,而血栓栓塞性并發(fā)癥,尤其是缺血性腦卒中是房顫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房顫所致腦卒中占所有腦卒中的20%左右。國內(nèi)外的指南均推薦,男性CHA2DS2-VASc 評分≥2 分,女性≥3 分,建議長期抗凝治療預防血栓栓塞性事件。但是,抗凝治療可能帶來一定的出血風險,接受抗凝治療的房顫患者每年大出血事件發(fā)生率在2.1%~3.6%。此外,患者的依從性或耐受性也影響房顫長期抗凝治療的效果。研究表明,我國房顫患者接受抗凝治療的比例不足10%,隨訪2 年有近60%的患者因各種原因停藥。左心耳封堵術(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LAAO)是近年來迅速發(fā)展的介入治療技術,通過“內(nèi)塞式”或“外蓋式”設計的封堵器,將最容易產(chǎn)生血栓(>90%)的左心耳隔絕于系統(tǒng)循環(huán)之外,可預防絕大多數(shù)的血栓形成和脫落引起的血栓栓塞事件。在PROTECT AF 和PREVAIL 研究中,使用Watchman 封堵器進行LAAO 在預防腦卒中/ 系統(tǒng)性血栓/心血管死亡的復合終點事件發(fā)生率方面不劣于甚至優(yōu)于華法林,而在安全性終點方面優(yōu)于華法林。直接口服抗凝劑(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DOAC)或稱新型口服抗凝劑(neworalanticoagulant,NOAC)因其安全性和方便性特點,在新近的一些研究中顯示出比華法林更優(yōu)的安全性和抗凝效果,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臨床應用[1]。目前,LAAO 與DOAC的直接對比還比較有限。最近丹麥奧爾胡斯大學醫(yī)院團隊發(fā)表在《JACC:心血管介入》上的一項研究結果提示了新技術和新藥物用于房顫抗凝孰優(yōu)孰劣的一些可能。
該研究入選了參加Amulet 觀察性研究的1 078例患者(在2015 年6 月至2016 年9 月接受了LAAO),通過傾向性評分在丹麥兩個全國性注冊研究中匹配到1 184 例接受DOAC 治療的患者。雅培公司的Amplatzer Amulet 屬于第二代ACP 雙盤式封堵器,Amulet 觀察性研究本身為多中心前瞻性設計,入選的患者分布在17 個國家的61 個中心,其主研究結果2020 年初發(fā)表于《歐洲心臟雜志》。研究人群平均年齡為75 歲,腦卒中和出血風險均為高危,約1/3 的患者有既往腦卒中史,約3/4 的患者有既往出血史。在2 年的中位隨訪時間中,LAAO 組發(fā)生主要終點事件(腦卒中、大出血或全因死亡)為256 例,而DOAC 組發(fā)生了461 例。年化事件率方面,LAAO 組比DOAC 組同樣要低得多:14.5/100 人年比25.7/100 人年(HR=0.57,95%CI:0.49~0.67),LAAO 組較DOAC 組降低43%的風險。LAAO 組有155 例(14.5%)患者在隨訪期間死亡,其中54 例(35%) 為心源性死亡;而DOAC 組則有308 例(26%)患者死亡,其中111 例(36%)為心源性死亡,29 例(9.5%)為血管性死亡,而14 例(4.5%)死因為腦卒中。
兩組腦卒中的發(fā)生率相似,LAAO 組為39 例,DOAC 為37 例(HR=1.11,95%CI:0.71 ~1.75)。LAAO 組患者較DOAC 組患者的大出血風險(HR=0.62,95%CI:0.49~0.79) 和全因死亡(HR=0.53,95%CI:0.43~0.64)均顯著降低。而且,DOAC組在3 個月時有20%的患者中斷了藥物治療,1 年時有50%的患者中斷治療,而2 年后這一比例達到了58%。
本研究是迄今為止LAAO 與DOAC 最大規(guī)模的直接比較,但其方法也存在重大缺陷,尤其是多國多中心的研究列隊與單一國家的注冊研究的人群對比,還有未納入手術不成功的患者,因此可能存在非常多的混雜和偏倚。盡管如此,將LAAO 與DOAC 進行比較,無論對臨床醫(yī)生還是對醫(yī)保政策的決策者來說,都將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臨床問題,我們期待未來能有設計更加合理,針對性更強的研究結果,給我們進一步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