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文 雷晨霞
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yǎng)、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美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2015年版《意見》”)?!兑庖姟芬箝_設豐富優(yōu)質的美育課程,其中包括“逐步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程”。2015年版《意見》印發(fā)五年后,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共同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新版《意見》”)。新版《意見》對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進行了系統(tǒng)設計和全面部署,其中首要強調的是“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從在“開設豐富優(yōu)質的美育課程”的大前提下“逐步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程”到明確“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國家從頂層設計層面進一步推動新時代美育工作開展。
當“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成為“剛性要求”,怎么做、做什么成為美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美育課程創(chuàng)新成為必然趨勢。新版《意見》進一步強調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從美育課程創(chuàng)新的角度出發(fā),筆者選取了榫卯技藝作為美育課程的教學課題。
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掇o?!穼﹂久慕忉屖恰澳酒髦袃刹糠纸Y合的地方”。將“榫卯”兩字拆開分析,一為“榫”,即“榫頭”,是結構的凸出部分,二為“卯”,也稱“卯眼”,是結構的凹陷部分。為了滿足不同部件的拼接要求,榫卯結構發(fā)展出了變化多樣的形式,包括直榫、燕尾榫、三碰尖等上千種。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木結構營造技藝的精髓,榫卯結構凝結了中國古代工匠的智慧,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近年來榫卯技藝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研究學習,但在國內的關注度卻相對較低。因此,筆者設計了“被遺忘的中國古建筑之魂——榫卯結構”實踐課程,希望通過讓中小學生了解榫卯結構、榫卯技藝,引領學生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解決了“做什么”,接下來就是“怎么做”。榫卯技藝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還是陌生事物,有些學生甚至一度不知道“榫卯”一詞如何發(fā)音。如何能夠快速拉近學生與榫卯技藝的心理距離是課程順利開展的關鍵。筆者選擇以樂高積木引入課題。這種積木的零件通常一面布滿凸粒,另一面布滿可嵌入凸粒的凹陷圓孔,形狀超千種。利用這些凹凸零件,玩家充分發(fā)揮想象,可以拼接出變化無窮的造型。榫卯同樣是一凸一凹的設計,不同形狀的零件同樣有上千種,也是通過凹凸咬合拼接組合成千變萬化的造型??梢哉f,榫卯就是“中國式樂高”。
通過這種類比,學生們對榫卯有了更為具象的認識,在陌生感消失的同時,想親手“玩”榫卯的興趣也增強了許多。但僅將榫卯看作“中國式樂高”其實并不能真正掌握榫卯的內涵和價值。榫卯并非玩具,而是在過往千百年間里實實在在地應用在中國建筑、家具和其他木制器具之上的關鍵結構,是兼具實用性和美觀度的典范。特別是在今天留存的古建筑上,處處可見榫卯。
德陽本地最著名的古代建筑——德陽文廟就是現(xiàn)成的案例。德陽文廟始建于南宋(1206),經過了多次修補?,F(xiàn)今留存的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建成的。學生們通過觀察德陽文廟內的建筑結構,發(fā)現(xiàn)了文廟飛檐下、柱梁上的多處榫卯結構,真切感受到榫卯的藝術魅力。除了從德陽文廟這樣熟悉的古建筑入手,筆者還為學生介紹了更具代表性的應縣木塔。始建于遼代的應縣木塔是我國現(xiàn)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筑,塔高六十余米,塔身全部用榫卯結構連接,沒有用一顆釘子或一滴膠水固定,被稱為建筑學上的奇跡。應縣木塔建成至今除歷經四季變化、風霜侵蝕外,還遭受了多次戰(zhàn)亂炮擊、地震災害,但仍屹立不倒。木塔能夠屹立千年不倒的原因之一便是其建筑結構的精妙。應縣木塔全塔共用斗拱54種,每種斗拱都有相同的組合形式,即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斗拱之間巧妙連接,榫卯結合,剛柔相濟,大大增強了木塔的穩(wěn)定性和抗震性。
中國古代有很多木質結構的建筑沒有使用釘子或膠水固定,那它們是用什么方法來達到固定建筑的目的的呢?面對這一提問,大多數(shù)學生回答不上來。于是引出課題的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即分小組討論學習。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學生們對兩個話題爭論較大:一是何為榫,何為卯,以及榫卯結合在一起有何作用;二是榫卯結合在一起時,是否能達到完美的穩(wěn)固效果。針對學生的這三個爭論點,筆者使用了實物模型進行講解。關于第一個問題,學生們現(xiàn)場上臺觀察榫卯模型,分辨榫和卯,了解榫卯結構的特征,進而得出“何為榫卯”的答案。關于第二個問題,通過榫卯模型,學生們發(fā)現(xiàn)了榫頭和卯眼結合的巧妙之處。關于第三個問題,斗拱結構是榫卯的最佳呈現(xiàn)方式,因此課上也使用了斗拱模型教學。學生們通過親手拼接斗拱模型,認識到中國古代木質建筑的穩(wěn)定性來源,解答了疑問。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課的關鍵在于實踐。為此,本次課程特意安排了動手組裝榫卯結構小凳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榫卯結構零件組裝小木凳,完成度高的小組勝出。獲勝組可以獲得一次到木工加工坊體驗的機會。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為提升實踐效果,筆者故意增加了組裝難度,以此考驗學生們遇到問題時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他們進行主動思考。在沒有告知學生的情況下,筆者事先處理了零件。每個小組分到的零件都不相同,如給到某小組的是結構復雜的木凳,而且不提供組裝說明書,或故意少發(fā)或多發(fā)零件給某小組,給某小組的零件榫頭過長或者卯眼過小、過大等。開始拼接后,因為上述的困難,學生們最開始亂作一團:沒有拿到說明書的小組不知道該從哪里下手,不得不反復嘗試,不斷拆開重做;拿到榫頭過長或者卯眼過小的小組,面對形狀不匹配的零部件,試著自己修改零件尺寸,以使零件適配;組裝時發(fā)現(xiàn)零件卯眼太大的小組,想方設法增大榫頭的面積以固定木凳。通過提高組裝難度,學生們獲得了更強的體驗參與感,其多維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鍛煉。
動手組裝重要,組裝后的經驗總結與分享也十分重要。這一過程是將實踐轉化為理論,實現(xiàn)以美育人的關鍵。在此環(huán)節(jié),各小組分別推選一位組員代表本組分享組裝心得。第一組上臺分享時,小組代表手中拿著還沒拼裝完畢的木凳,說:“這太難了,我們這組還沒有拼裝成功。”由此學生們想到:榫卯結構雖然很簡單,但當多種榫卯結構組合在一起拼裝成大物件時,也會有一定的難度。這就告訴我們在生活中,大家不要小瞧任何一件小事,做好無數(shù)的小事,才會成就大事。
第二組在發(fā)言時提到,該組發(fā)現(xiàn)零件有問題后,組內同學積極討論解決方法,最終解決了問題?!霸诮M內組裝零件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的榫頭長了一點,有的卯眼小了一點。當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時,小組內的同學就去尋找線鋸把多余的榫頭鋸掉,或者有的同學去拿鑿子把卯眼拓寬,這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睂W生因此總結道:“有時候當我們的榫頭長一點,卯眼的直徑小一點時,榫卯的結合就會出問題。這告訴我們有時候做人做事的分寸也很重要,要處理得當才會是最合適的?!?/p>
第三組代表提到該小組分得的卯眼零件過大,缺少填補零件?!拔覀冞@組的卯眼太大了,缺少填補的零件。于是我們就去找了一些小的木塊,用錘子敲進卯眼的空隙里。就這樣,結構也緊密了。”學生感受到每個人都有可能像這個缺損的榫頭一樣,有自己的短處,不過沒關系,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去尋找其他的東西來補足我們的短處,這樣我們也能進步。
第四組分得的榫卯結構最簡單,組裝過程較為順利,在很短時間內就完成了木凳組裝。學生想到:木凳之所以能很快拼裝完成,不光是因為木凳的結構簡單,還因為榫頭、卯眼在結合的過程中是嚴絲合縫的。要把連接做到這種程度,需要木工匠人用大量的時間去練習。當我們要去做好一件事時,必須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去不斷練習。從榫卯結構的組裝體驗到感悟人生哲理,課程實現(xiàn)了從美術教育到德育的升華,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課后拓展方面,學生們了解到榫卯結構不光在建筑上運用,在傳統(tǒng)家具上也廣泛運用。家具這樣的小木作由于要經常使用和搬動,所以要求既能承重又要便于拆裝,具有拼合作用的榫卯就使用得比較廣泛。明清時期,家具成為文人玩賞之物,榫卯的接合也更加精巧內斂。雖然榫卯更多地用在傳統(tǒng)家具上,但其實它也能夠用于現(xiàn)代家具制造。然而在這個追求“快”的社會,榫卯因為制作耗材多、工時慢而被“棄用”“遺忘”,取而代之的是成本低、操作快捷,能夠規(guī)?;?、流水化操作的螺釘、膠水拼裝方式。由這種方式拼接而成的家具或許造型上更變化多樣,審美趣味更現(xiàn)代多元,但卻缺少內斂氣質,在質量強度上也未必更優(yōu)。榫卯是匠人匠心的最佳詮釋,一榫一卯凝聚著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心血,蘊含著生命力。匠人們正是通過榫卯千變萬化的形狀、靈活多樣的組合,傳達出了中國建筑、器物的審美理念。也正因如此,相信經過時間的沉淀,榫卯必將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重回人們的視線之中。
現(xiàn)代美國教育家杜威曾對知與行的關系作出了論述,提出了“從做中學”的理論。杜威認為,一切真知識都是自己發(fā)現(xiàn)的,他相信一切真正的教育都從經驗中產生,一切學習都來自經驗??v觀此課,從課題引入到分組探究再到學生現(xiàn)場實踐,學生從“聽”教師講解榫卯結構轉向了在親手“做”木凳過程中了解與認識榫卯,感受榫卯的獨特魅力,充分發(fā)揮自主能動性,真正做到在實踐中學習獲得“真知識”。這次實踐課也間接體現(xiàn)了實踐課對美育教學的促進作用。新版《意見》中緊跟“開齊開足美育課”的一個要求就是“豐富藝術實踐活動”,并在這一要求下提及推廣非遺傳習實踐。如榫卯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通過實踐課能夠讓當代中小學生更直觀地認識與了解,實現(xiàn)古今對話。以榫卯這種“被遺忘”技藝的非遺課程為案例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關課程的開發(fā)探索,是踐行“開齊開足美育課”這一要求的具體嘗試。而以實踐課的方式進行榫卯技藝課程教學,也為探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何種方式更好置入美育體系中提供了一定參考。
杜威曾提到通過“從做中學”,兒童“在觀察他的行動怎樣改變他周圍世界的時候,他認識到自己的力量的意義和達成他的目的所必須考慮事物的方法”。盡管杜威的理論有局限性,但正如其所言,通過實踐課,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意識到他們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過程中起到的作用。相信今后,隨著美育課程不斷拓寬內容領域,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更多如榫卯技藝一樣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技藝能夠擺脫被“遺忘”的現(xiàn)狀,重回人們的生活。
(覃文/四川省德陽中學校;雷晨霞/玄鳥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