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萬年是個鹽客,也就是扁擔客。用他的話說,一個字就是“苦”。
崎嶇山路上,挑鹽客、挑夫,許萬年就是一個這樣的角色。一副擔子,單衫、短褲、坎肩、草鞋,這樣的行當,有個好處就是可以出遠門。
富貴人家出遠門,那是走親訪友、游山玩水,許萬年一個窮鬼,挑鹽五年了,仍是單身。第一年,一伙十人結(jié)伴往連州,行至猴子巖,差點送了命。那里,山高路險,山腳到山腰,懸崖峭壁,只有猴子才可以攀援上去。偏偏那里是必經(jīng)之路,一條狹窄的天梯路,多少人在那里把命喪。
抗戰(zhàn)前,嶺北因難籌筑路資金,鐵路未能全線通車,許萬年這幫鹽客走常寧、桂陽、宜章等縣經(jīng)星子至連州,蜿蜒石板路,肩挑魚貫往來,單程來時要七天,而回程因多是上坡山路,需要八天。
許萬年和一幫鹽客住鹽業(yè)街低廉的伙鋪,扁擔客哪有錢住酒樓飯莊?腳穿草鞋,頭戴油紙竹笠,身著短衫褲,腰間串著牛皮制的荷包,肌膚古銅色,不管風霜雨雪天,還是赤日炎炎,日夜奔忙。
兩頭的鹽商,看不起扁擔客。他們盤剝的手段很多,人家說“竹籃打水一場空”,鹽客們卻常常不但是“空”,還有危險,身體不好者,死于路途,是常事。鹽客們說到傷心事,常嘆息:“ 同年哥……可憐呵!”
像許萬年這樣的長途挑鹽客,基本上是受雇于人,賺點運費糊口。路途上,大多數(shù)人是帶著一小盅有少許豆豉的辣椒醬從嶺北的鹽業(yè)街食到連州,又由連州食回鹽業(yè)街。途中,遇有疾病,休息片刻,決不可長久停留,得繼續(xù)趕路,不然掉隊趕不上大伙,往往難過鬼門關(guān)。石板路沿線雖每隔幾里有涼亭或茅棚可以稍作歇息,飲些水,買碗白飯充饑,但是路上是不敢停留許久的。
鹽客們最大的快樂是把肩挑的苦難說成是乾隆下江南,這樣的故事被講得天花亂墜,但有人聽,有人講。
等到湘贛邊境鬧紅軍,很多窮苦人參加了隊伍,那時候,許萬年還小,給地主放牛、扯豬草,饑一餐飽一餐,幾年后大了,有力氣,就隨著堂哥一起當鹽客,做挑夫。當然,也就下了連州。
連州的鹽價大約是三擔谷比一擔鹽左右,嶺北各縣的鹽價則高達數(shù)倍。本來,嶺北各縣鹽界為兩淮鹽區(qū),行銷管控很嚴,但是自元末陳友諒據(jù)武昌,吳楚道梗,位于嶺北的南部縣市到嶺南買南鹽,嶺北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銷往嶺南。也就是說,鹽客們兩頭都是挑擔,一兩百斤擔子,上嶺下坡,腳板磨成血繭。
許萬年這些人的籮筐是特質(zhì)的,防水,都是借了不少光洋才有了的什物?;j筐里裝的不是金,不是銀,去的路上挑農(nóng)產(chǎn)品,回程挑食鹽,籮筐口用油毛氈蓋得嚴嚴實實的。
鹽客們走的是秦漢古道。順頭嶺一段最為艱難,數(shù)千級石板路。兵荒馬亂的,有時候不敢走官道,得走小道。小路狹窄,多溪水峽谷,行路艱難,貓頭鷹嘴那個險路,最令人心驚肉跳。
且說1934年11月,許萬年做夢沒想到在鷹嘴巖頭溪遇到他日思夜盼的紅軍,部隊動員鹽客們參軍,鹽客們沒那個膽,老鹽客都知道蔣軍對蘇區(qū):“石頭要過刀,茅草要過火,人要換種”,血腥燒殺,異??植馈TS萬年沒什么牽掛,加上體格健碩,就參加了隊伍。鹽客們衣衫襤褸,山高路遠,如果巖頭溪修座橋,哪怕是一座小小的、窄窄的小橋,鹽客們也可以少走下嶺上坡的彎路,而且繞過封鎖區(qū),人貨平安。
許萬年說鹽客就是“苦”。
紅軍決定修一座便橋。部隊有好些戰(zhàn)士是石匠木匠出身,他們合計施工,一座風雨橋短時間修成,鹽客們后來大多從這里往來。
但是1944年“走日本”,嶺南嶺北風聲鶴唳,日本人從嶺北一路往南打。本來1936年粵漢鐵路通車后,南鹽北上,鹽客已沒落數(shù)載,不過,少量鹽客仍在當挑夫。大路被阻,不敢走,怕遇到日本兵?!白呷毡尽?,給最后的鹽客們增加了不少路程和危險。許萬年的堂哥多病,有一天偶遇一隊日本兵,被抓去當挑夫,籮筐里的鹽被搶,他身子弱,挑不了那么重的東西,路上被日本兵打罵,最后被槍托活活打成重傷,還沒到家就一命嗚呼。
且說1949年11月,解放軍集結(jié)南下要解放羊城,南嶺重兵把守,鹽客們感念紅軍當年修橋之恩,自告奮勇帶領(lǐng)部隊過橋抄近路出奇兵。這支部隊后來修軍史,提到這座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橋,其中說“橋跨巖頭溪,勝利萬年橋”。
后來有人改成“幸福萬年橋”。
至于萬年橋何時得名,倒成謎了。
許萬年后來重走鹽路,有人說你現(xiàn)在當官了。許萬年笑笑,參加紅軍那年你可不是這樣說的。
那時當紅軍是提腦殼,要送死,你命大啊,過湘江,死3萬多人,慘啊……
許萬年喉嚨一緊,哽咽說,沒有流血犧牲,哪有幸福萬年橋?
前后兩重天。眾鹽客點頭,潸然淚下。
【作者簡介】劉帆,湖南常寧人,另有筆名多惟等,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荷風》執(zhí)行主編。作品散見《芒種》《作品》《時代文學》《山西文學》《小說月刊》《紅豆》《百花園》等報刊。第二屆華夏青少年寫作大賽優(yōu)秀獎、中國散文學會第二屆新視野杯全國文學征文大賽散文二等獎、2017第三屆上海市民詩歌節(jié)詩歌創(chuàng)作比賽一等獎、第七屆東莞荷花文學獎等獎項獲得者。作品被《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小小說選刊》《小小說月刊》等選刊轉(zhuǎn)載,并被收錄各種年度選本、排行榜。著有專著5部,編輯圖書1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