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賽欽
摘 要:借助生活素材開展初中物理教學活動,有助于加深印象,深化知識理解,課堂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因此,應做好生活素材的日常積累,在教學中加以靈活應用,更好地提升學習體驗,使學生更加扎實地掌握所學知識。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探討如何借助生活素材助力物理教學活動,以供參考。
關鍵詞:生活素材;初中物理;教學;借助
生活中蘊含著很多的初中物理知識。實踐中注重生活素材的積累與應用,可使學生認識到初中物理知識的重要性,增加課堂教學的樂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應做好生活化素材的應用研究,扎實掌握相關理論,不斷總結經(jīng)驗教訓,提高生活素材應用水平,促進初中物理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一、借助生活素材引入新課
初中物理課堂上巧妙引入新課,及時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學生學習體驗,可為課堂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奠定堅實基礎。引入新課的方法多種多樣,其中借助生活素材引入新課,更容易給學生帶來親切感,激活初中物理課堂,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物理知識的學習中。借助生活素材引入新課時,一方面,課堂上通過語言描述或者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相關的圖片、播放相關的視頻,做好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課堂之初便將學生引入到生活中,有效避免初中物理課堂的枯燥感。另一方面,為確保生活素材與講解知識之間的有效銜接,更好地完成物理知識教學,注重圍繞生活素材設計相關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或認知上的沖突,使其更加愿意主動地探究蘊含在生活素材中的物理知識。
例如,“平面鏡成像”是初中物理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在進行該部分知識教學時,為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可借助以下生活素材的應用引入新課。課堂上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照鏡子的情境,而后展示如下問題要求學生思考:(1)平面鏡中的像是真的還是假的?(2)當你靠近和遠離鏡子時,鏡子中的像有什么變化?(3)當你分別舉左、右手時鏡子中的像舉了哪個手?由生活經(jīng)驗可知,鏡子中的像是假的,即為虛像。在鏡子前靠近鏡子和遠離鏡子時,鏡子中的像也會有同樣的行為,表明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和虛像與平面鏡的距離是相等的。當分別舉左、右手時鏡子中的像也會跟著舉對應的手,可知像和物體對于平面鏡是對稱的。
學生每天都會照鏡子進行梳妝,對照鏡子的情境并不陌生,但是日常生活中并未深入思考其背后的物理知識。課堂上立足學生照鏡子的經(jīng)歷,降低學生學習的陌生感,尤其引導其思考問題,驅使其深挖背后的物理知識,自然的引出要講解的知識,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借助生活素材深化理解
初中物理學習中既要關注事物的表象,又要深刻地理解相關的物理知識,才能在以后分析問題時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把握問題的要害,順利解決問題。教學實踐中應注重給予學生引導與啟發(fā),進一步深化學生理解,尤其為獲得良好的授課效果應注重生活素材的應用。一方面,結合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設計判斷問題,要求學生結合對所學物理知識的理解進行分析、判斷,同時要求在做出判斷時應注重說出詳細的理由,依據(jù)充分的證據(jù),而非主觀臆斷。另一方面,圍繞生活素材以及講解的初中物理知識設計問題,并在分析的過程中故意示錯,要求學生思考分析是否正確,如若不準確該怎樣進行糾正,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時,更好地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最終通過挑錯、糾錯,逐漸澄清其對所學物理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例如,在講解“力與運動”知識時,可運用小朋友玩彈跳桿的生活素材,設計以下問題要求判斷正誤:圖1甲為彈跳桿的結構圖,圖1乙為小朋友玩彈跳桿時由最低位置上升到最高位置的過程。
(1)b位置,小朋友的速度達到最大;(2)a→b的過程中彈簧的彈力越來越大,b位置彈力最大;(3)b→c的過程中小朋友一直做加速運動;(4)a→b的過程中小朋友先加速后減速。小朋友的速度以及做何種運動與其所受的力有著密切的關系。小朋友上升的過程中彈簧伸長當其大于小朋友的重力時小朋友做加速運動,隨著彈簧的伸長,彈簧彈力逐漸變小,當彈簧彈力與其自身重力平衡時速度達到最大,而后做減速運動至達到最高位置,由此可見(1)(2)(3)的說法是錯誤的,只有(4)的說法正確。
借助該生活素材的應用,可加強加深學生對力與運動關系的認識與理解,使學生認識到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力的運動并不需要維持。若物體受到非平衡力的影響,其運動狀態(tài)將會發(fā)生改變。
三、借助生活素材講解例題
例題講解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使學生掌握運用所學解決相關問題的思路,積累相關的解題經(jīng)驗。講解例題時應注重借助生活素材創(chuàng)設趣味例題情境,驅使學生更加認真、全神貫注地聽講。一方面,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做好例題的篩選。通過生活素材與物理知識的有機融合,巧妙設問,增加例題的趣味性。同時,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物理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具體應用,把握解答物理問題的有效切入點。另一方面,完成例題的講解后,注重運用生活素材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課堂上提問學生,生活中你還見到哪些類似的現(xiàn)象,該如何運用所學物理知識進行解答,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真正從例題的聽講中有所學、有所悟,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學以致用意識與能力。
例如,在講解“科學探究:物體的密度”知識時,為增加例題講解的趣味性,使學生能夠牢固掌握、靈活應用密度計算公式,課堂上可聯(lián)系學生生活展示、講解以下例題:小明的媽媽在超市中購買了一桶5L的食用油。當小明的媽媽詢問該桶油有多重時,導購員說是10斤。課堂上要求學生思考,不使用稱量設備,判斷導購員說的話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顯然根據(jù)所學的物理知識M=V,因情境中給出了食用油的體積,因此只需得到食用油的密度便可計算出該桶食用油的質量。根據(jù)所學可知,水的密度為1×103kg/m3,則5L水的質量m=1×103kg/m3×5×10-3m3=5kg,剛好10斤。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可知水的密度大于油的密度,因此該桶油的質量不足10斤,導購員說的話不正確。
實踐表明,圍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設計與物理知識相關的例題,并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剖析解題過程,不僅能夠鞏固學生所學,而且?guī)椭浞e累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與方法,教學效果明顯。
四、借助生活素材鞏固教學
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初中物理知識,及時組織學生開展鞏固活動,促使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內(nèi)化為自身的能力,促進其物理學習成績更好地提升。為調動學生參與鞏固活動的熱情應注重生活素材的應用,一方面,立足學生生活經(jīng)驗或者熟悉的生活情境進行鞏固活動設計,鞏固學生所學的同時,啟發(fā)學生注重關注生活中的物理知識,提高其運用物理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意識,借助生活素材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所學。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做好鞏固后的反思與總結,思考習題考查了哪些物理知識、解題的過程中存在哪些錯誤理解、是如何進行糾正的,尤其做好解題總結,總結如何避免生活經(jīng)驗的干擾運用所學物理知識進行理性的分析,在以后分析與解答類似問題時能夠及時跳出誤區(qū),找到解答問題的正確思路。
例如,在講解“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知識后,為更好鞏固學生所學,可在課堂上為學生創(chuàng)設如下生活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思考作答:體育課上進行乒乓球訓練時,小明發(fā)現(xiàn)乒乓球由靜止掉落到地面上后會不斷的反彈,最終靜止在地面上。若乒乓球的運動軌跡如圖2(每兩點的時間間隔相同),其中1和2的位置高度相同,則()
A.乒乓球先后經(jīng)過2、3、1三個位置。 ? ? ? ? ? ?B.乒乓球先后經(jīng)過1、3、2三個位置。
C.乒乓球在1、2位置具有相同的動能。 ? ? ? ?D.乒乓球在1、2具有相同的重力勢能。
該鞏固習題以學生較為熟悉的乒乓球落地、反彈設問,能很好地鞏固學生對動能、重力勢能轉化的認識與理解。乒乓球由靜止下落運動過程中會受到空氣的阻力,并且與地面碰撞時也會有機械能損失,因此其反彈高度會越來越低,其經(jīng)過的順序應該是2、3、1。乒乓球在1、2位置的高度相同,因此,具有相同的重力勢能,但是1位置小球的機械能是減小的,因此,其動能也較小,綜上AD兩項正確。
六、總結
初中物理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其中借助生活素材能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促進初中物理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升。教學過程中應認識到生活素材的重要作用,增強生活素材應用意識,將其靈活應用于教學的相關環(huán)節(jié)中,增加學生對物理學習活動的好感,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學,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使其牢固掌握、深入理解,并能靈活運用所學。
參考文獻:
[1]張俊梅,全秀娥,謝素君.生活化教學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運用[J].黑龍江科學,2021,12(13):47-49.
[2]沈文笑,劉艷峰.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淺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1):264.
[3]武漢有.生活化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策略探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0,4(11):102-103.
[4]賈雪省.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J].教學與管理,2019(36):86-88.
[5]張永華.探析生活化的初中物理教學策略[J].華夏教師,2019(3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