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據技術應用型本科特點,在完成計算機專業(yè)核心課程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教考分離過程中,根據課程特點,探討考核標準、考核的重點內容、題庫分類、題型和分值、考試形式、機考組卷等問題,提出按照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應用能力分類的題庫建設方法。
關鍵詞:教考分離;計算機網絡;題庫建設;考核
中圖分類號:TP393.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1)28-0205-0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教考分離是指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承擔考核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不獨立承擔所授課程的考核命題、閱卷、考試工作,而由相關人員從試題(卷)庫組卷、抽卷或由相關部門指定的教師出卷或集體命題或機考,原則上采用集中流水作業(yè)方式閱卷的一種考核方式,從而督促教師規(guī)范教學、督促學生認真全面的學習課程內容。近些年,很多高校都已經或正在進行教考分離的教學改革嘗試,一些公共基礎課的教考分離已經比較成熟,但由于專業(yè)課的專業(yè)性、實踐性比較強,特別是計算機類專業(yè)課,知識更新比較快,采用教考分離比較困難,如何完成專業(yè)課程的教考分離則仍在探索中。計算機網絡課程是計算機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由于課程內容的知識點覆蓋面廣、原理性知識不容易理解、一些知識點不斷更新,同時還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應用能力,所以被公認是一門比較難學的專業(yè)課程,將該課程實行教考分離的高校很少。計算機網絡課程已經開設多年,在內容、深度、實用性等方面已經有很多教學改進,考核方面也積累了很多試題和經驗,教考分離勢在必行。為了減少一些不利因素對專業(yè)課教考分離的影響,需要綜合考慮諸多因素并采取合理的方法,并制定相應對策[1],特別是題庫建設。
1 制定考核標準
為了避免只是形式上的教與考分離,應當建立一個良好的課程考核標準??己藰藴释ǔJ侵缚己朔秶蚩己舜缶V,嚴格意義的考核標準實際上是沒有的,一般是參考的課程教學大綱制定考試計劃和出題組卷。國家教指委對計算機類一些核心課程提出了教學要求和建議,并給出建議的教學大綱,高校的計算機網絡課程通常參照該建議編寫本校的教學大綱,并沒有具體考核的標準。授課教師通常根據個人對教學大綱內容的理解出題組卷。如果采用教考分離方式組卷考核,則需要統(tǒng)一認識,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建立一個考核標準,比較詳細的規(guī)定考核的主要目標和內容,根據專業(yè)課的特點,說明考核的重點、對各知識模塊的掌握程度以及應當具備哪些應用能力等,并充分體現(xiàn)在題庫中,避免考核結果出現(xiàn)較大的偏離。
1.1 制定考核總體規(guī)劃
計算機網絡的知識模塊主要分為基礎、應用層、運輸層、網絡層數(shù)據鏈路層等,依據教學大綱,主要考核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應用能力。一個簡單的考核規(guī)劃示例如表1所示,根據技術應用型本科學校特點,可以設定基礎知識占比50%,基本原理占比20%,應用能力占比30%,然后分別設定各模塊的具體分值。課程的重點在基礎、網絡層和鏈路層,這些模塊的分值較高。課程的核心內容是分組交換,這個內容既是基本原理,又涵蓋了計算機網絡的各個層,所以添加了一個綜合模塊,對于初學者,比較難理解,分值較少。運輸層的內容雖然很重要,但仍屬較難內容,對于應用技術型本科的學生,只考核基本內容,所以分值也較低。應用層內容雖然更貼近應用,但計算機網絡課程的主要應用能力目標是能夠搭建網絡,所以應用層分值較低,而網絡層的應用能力部分較高。高校可以根據本校特點和對課程目標的要求,適當調整表1的各項比例。如果是按專業(yè)分類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2],則按不同專業(yè)要求調整。還可以進一步擴展該表格,列出各章節(jié)的具體知識模塊或知識點。
1.2 明確考核重點內容
為了避免試卷中出現(xiàn)偏題、怪題,應在考核標準中明確具體的重點考核內容,應當至少80%的試題考核基本知識和重點內容,其余約20%可以適當安排一些課程相關的擴展內容。依據計算機網絡教學大綱,主要是要求比較全面地理解網絡并具有一定的應用能力,據此將各模塊的重點內容進行梳理。例如,在基礎中,重點理解分組交換的概念、計算機網絡五層體系結構,包括分組交換的過程,五層體系結構中各層的主要功能、使用的地址和常見的協(xié)議,數(shù)據幀的封裝和解封裝過程,時延的概念以及發(fā)送時延、傳播時延的計算,網絡介質等。應用層,重點理解HTTP協(xié)議工作過程,并了解常見的幾種應用層協(xié)議。運輸層,重點理解TCP與UDP的主要特點,端口和套接字,TCP的首部結構和主要字段的含義,TCP連接的建立和釋放過程。網絡層,是本課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不僅要理解一些基本概念,還要具備一定的應用能力,包括IP首部結構和主要字段的含義,IP地址及在網絡中的分配,路由表及路由轉發(fā)過程,靜態(tài)路由與動態(tài)路由的區(qū)別,RIP、OSPF的算法特點,NAT和VPN的概念,IPV6的基本知識等,具備通過搭建網絡設備實驗環(huán)境和配置網絡設備實現(xiàn)簡單的網絡互連的基本能力。數(shù)據鏈路層,重點理解封裝成幀、差錯檢測和碰撞檢測,交換機MAC地址轉發(fā)表的建立和轉發(fā)過程。
2 按機考方式建設題庫
機考批卷對題庫建設要求較高,所以在建設題庫時應當先考慮能否機考。目前的考核分為平時過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時考核通常是日常表現(xiàn)、實驗、小測驗等,期末考核采用試卷筆試方式。筆試的試卷方式已經很規(guī)范化了,但是存在很多缺點。例如,批閱和成績錄入工作量大,敘述類題因批卷尺度不一有失公平,成績計算和錄入容易出錯,只能對最終成績分析而無法對其中的部分內容分析。而采用機考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當然采用機考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適合的機考軟件,二是滿足一定數(shù)量學生同時考試的機房,三是建設合理的題庫并能定期更新和不斷完善。目前有很多大型考試采用機考方式,機考方式已經很成熟。如果計算機網絡課程采用機考,不僅可以讓教師從批閱試卷的繁忙中解脫,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試題庫的建設中,還能積累數(shù)據,便于分析。因此,無論是否采用機考,都應當按照機考方式設計試題。
3 題庫建設采用便于成績分析的二級分類
教考分離不僅僅是將教和考分開,更重要的是能對考試成績分析,獲知學生學得如何?教師教得如何?傳統(tǒng)的筆試需要人工錄入成績數(shù)據,只能大致分析及格率、優(yōu)秀率和成績分布,不能分析學生學掌握課程內容的情況。傳統(tǒng)組卷方法一般按照題型分類編寫,如選擇、判斷、填空、簡答、綜合分析等,雖然簡單、易行,但也不便分析。若能方便獲得更多數(shù)據并進行分析,則需要將筆試方式改為機考方式,并采用合理的分類設計題庫。常見的題庫建設方法是按照教學內容的章節(jié)結構層次來劃分,然后在每個分類中添加試題并設定難度級別,組卷時依據難易比例要求抽題。這種方法可以滿足基本的分析需求,但仍然不夠完善。對于計算機專業(yè)課程來說,考核的目的應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學生對基礎知識了解多少?對基本原理理解到什么程度?應用能力如何?因此,題庫建設可以根據表1將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應用能力作為一級分類,而將章節(jié)結構層次作為二級分類,最后在二級分類中添加各種題型的試題并設定分值。這樣,就很容易通過機考方式獲得這些分類的詳細數(shù)據并進行分析。
4 題庫建設的注意事項
首先,為了組卷抽題時避免知識點重復,需要梳理全部考核內容,并按照一級分類拆分并設定合理的分值。根據表1的分類,基礎知識主要考核記憶和基本理解,分布廣,難易度屬于易的,所以題型限于選擇、判斷和填空,根據重要性設定每題分值為一分或二分;基本原理主要考核對難點的深入理解和綜合分析,屬于難度較高的,一般為綜合分析題,例如抓包協(xié)議分析,設定為每題五分;應用能力主要考核對網絡技術的應用,例如IP地址規(guī)劃、路由表的分析、交換機轉發(fā)表的分析等,屬于難度中等的,一般為分析、計算題或設計,每題為五分。由于應用能力這部分容易出現(xiàn)同類題目重復抽取情況,建議在章節(jié)的二級分類下再按知識模塊劃分三級分類,避免組卷后還需要人工調整。其次,確保答案的唯一性,使批閱試卷過程簡單、準確。唯一性的答案可能會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但實際上考試的形式就是在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荚囍皇且环N手段,目的就是知道學生是否具備了一些基本能力。而創(chuàng)造力則需要在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中培養(yǎng),例如參加專業(yè)類的各種競賽,或者在授課過程中給出一些開放性的作業(yè)等。第三,取消原有的簡答或論述題型,盡可能把這類問題改編成具有唯一答案的選擇、判斷、填空等題目。第四,組卷時不設定各種題型的分值,按照一級、二級分類的分值抽取試題,組卷后的試題只有序號,不分題型,也便于打亂順序防止相鄰學生抄襲。第五,由于題庫數(shù)量需要達到組卷的六倍以上,不能因為湊數(shù)量而出偏題、怪題。
5 結語
題庫建設是實現(xiàn)教考分離關鍵步驟,也是能否通過考核體現(xiàn)學生學習情況和教學質量的關鍵,很多細節(jié)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受水平、能力限制,只靠本校幾個專業(yè)教師完成題庫建設工作,難免存在偏見。同時,開始嘗試教考分離暫不適合跨??荚?,因為專業(yè)課與公共基礎課不同,考核標準不統(tǒng)一,即便是同類型的學校,教學內容和重點也存在很大差異。如果教委等相關部門對主要專業(yè)核心課程給出相應的考核標準,或者同類的幾所高校聯(lián)合制定考核標準并建設題庫,提高題庫質量,也可以減少很多重復性工作,切實做好教考分離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彩麗.現(xiàn)行教考分離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15):53-54.
[2] 黃要武,李天俐.“計算機網絡”課程按專業(yè)分類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25):123-124.
【通聯(lián)編輯: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