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瑩瑩
(海南省??诩紟煂W院,海南 ???570102)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正變得越來越緊密,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正不斷加強,經濟、文化、思想都迫切需要走出國門,與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探討發(fā)展的新機遇。語言是人們交流與合作的基礎,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之一,因為表達簡單明了、語法簡潔,是合作與交流的主要工具選擇。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的使用習慣并不相同,因此如果僅僅學習一門語言的詞匯、語法、句型等,是無法真正掌握這門語言的。語言不可能脫離文化而存在,語言產生、發(fā)展和進步的基礎是人類社會的文化、思想和信念,因此要熟練掌握一門語言,減少語言使用的失誤現(xiàn)象,必須要首先了解外語國家與我國的文化差異。
“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這一概念是由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Jenny Thomas 提出,她把“語用失誤”定義為“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不能通過聽到的話來理解其含義)。中西文化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宗教習俗等各方面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會直觀的反應在語言習慣中。學習英語時,應該有意識地使用外國的文化習慣來思考語言的使用方式,例如在恰當?shù)臅r間、恰當?shù)牡攸c說恰當?shù)脑?,弄清交談對象的文化習慣,避免唐突他人。不要使用本國的文化習慣去強迫他人理解自己的意思,避免由此引發(fā)文化沖突,形成雙方的矛盾與誤解。
根據J.Thomas 的觀點[1],常見的英語語用失誤主要包括兩種類型:第一種是語言的語用失誤;第二種是社交的語用失誤。前者是指學習英語的對象對英語的表達或語言習慣并不了解,簡單粗暴地將英語詞義、句型、結構和母語掛鉤,從而造成表達失誤;后者則是由于對交談對象的文化背景不了解,簡單地套用自己的文化背景選擇表達方式,而產生語用失誤。但是,由于語言本身依托于社會而存在,因此這兩種失誤并沒有明確的界線可以劃分。
交際在英語中的單詞為communication,是一種需要雙方都進行聽與說的互動,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進行交流,不僅需要傾聽者能夠準確捕捉到對方的意思,還需要準確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的看法與情感。若任一方面出現(xiàn)理解的失誤,就可能導致交際的失敗。由此可見,英語的語用失誤主要包括了兩個方面:第一是由于未能準確理解對方的表達含義,從而在回應時使用了不恰當?shù)谋硎?,令對方誤解了表達者的意思;第二則是在完全理解對方的前提下,未能按照對方的語言習慣準確表達自身的意圖與情感,從而令對方誤解了自己的表達。本文主要從這兩個方面分析中國人英語的口語交際中存在的問題。
聽不懂是造成語用失誤的最常見的原因,也是中國人在進行口語交際時出現(xiàn)困難的主要原因,因為聽不懂所以無法理解對方的意思,更無法表達自己的情感,由于聽不懂而造成的語用失誤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機械對等漢語與英語的詞匯、短語
口語不同于書面語,往往會采用更加簡潔的形式表達意圖,因此部分英語口語中的短語或句子不能直接將其與字面含義直接畫等號。這就造成了英語非母語的學習者在傾聽時,無法準確理解表達者的意圖。
例如:I have a weakness for Chinese food.
該句中,不少人會將“weakness”直接理解成詞匯所具有的本義,即“缺陷、弱點”等,由此就會認為表達者是在表達對中餐的不滿,認為對方不尊重中國的飲食文化,甚至會造成更嚴重的矛盾。但是在英語的語言習慣中,使用“weakness”來表達對某種食物、服飾、藝術或者喜好時,是表達“infatuation with people or things”的意思,即迷戀、嗜好中餐,正是對中餐的贊美與喜愛。造成這種失誤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將多義詞“weakness”簡單理解成了“弱點”這類常見的中文翻譯,導致理解失誤,會讓表達者產生不安的情緒。
2.英語典故儲備不足
無論哪種語言,都會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產生特定的成語和典故用語,以漢語為例如“季布一諾”、“鑿壁偷光”等等,這些典故反映了鮮明的文化特色,在社會中代代相傳,是民族與歷史珍貴的財富。英語背景下的文化傳承也是如此,如果不了解西方的宗教神話、歷史傳說、文學作品等,便無法了解某些特定短語中的內涵。
例如:My new assistant is my special albatross.
許多英語學習者并不能理解此句中“albatross”的含義,無法理解表達者對新助理的看法。從詞義上看,“albatross”是信天翁,那么助手的表現(xiàn)與信天翁又有什么關系呢?這就要聯(lián)系有關信天翁的一則故事,在Coleridge 所著的《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這一長詩中[2],描述了毫無信義的水手殘忍地將信天翁殺害,最后導致全船的人陷入無窮無盡的災難之中。由此人們將“albatross”進行的詞義的引申,賦予其“無法擺脫的苦惱、難題”的含義。當學習者了解了這個故事后,便會明白表達者是在傾訴新助理的不足。
3.不了解英語使用者所處的時代和社會背景
由于口語與時代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會比書面語更容易被社會與時代的洪流所影響,如今相互滲透的文化、嶄新的思潮、科技的發(fā)展都給口語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口語在保留不同時代特色的同時,也不斷進步。
例 如:If you can't attend the conference next week,you’d better find a pinch hitter immediately.
此句中,如果傾聽者對棒球不了解,便無法理解短語“pinch hitter”的意思。在美國棒球是一項非常風靡的運動,幾乎每個人都了解“pinch hitter”指代“替補擊球員”,則使用這一短語則表示尋找“代替人”。由于這一短語約定俗成,意義簡潔,所以運用廣泛,但是對于不了解的人而言,很難理解對方的意思。
在聽懂了對方表達的情況下,如果自己的表達出現(xiàn)了失誤,同樣會造成對方理解的失誤。說錯了也是常見的語用失誤原因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母語遷移
根據相關研究調查顯示,絕大多數(shù)英語學習者會下意識地將母語的表達方式、使用習慣遷移到正在學習的英語中去,最常見的行為就是逐字逐詞翻譯英語短語、句子,對句型、句意掌握不熟練。
例如:A:You don’t like her,do you?
B:Yes,I don’t.
這是最常見的口語語用失誤之一,甚至是未經思考就脫口而出的失誤。對于以英語為母語的A 而言,并不了解B 的語言習慣,無法理解B 到底喜不喜歡她。按照英語的語言習慣,前后表達應該遵循B 的真實想法,即“No,I don't.”,而B 采用了中國的語言習慣,在A 看來,“yes”表達喜歡,“I don't”表達不喜歡,完全無法理解B 的意思。
由于漢語的干擾,中國學生在實際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時候也經常把漢語中的一些表達方式直接用于英語中,而忽視了這些言語的言外之力,或是違反英語的常規(guī)表達習慣。
例如:中國的餐廳服務員在為顧客服務的時候經常說“What do you want?”但在英語中,正確的表達方式應是“Can I help you?”或者是“What can I do for you?”。又如中國學生在回答“Thank you.”的時候,有時候愿意使用“Never mind”。其實,這個表達方式常用于對他人的道歉所做出的回應,而對對方的感謝所做出的正確回應應是“You’re welcome.”或者是“It’s my pleasure.”。
2.不恰當?shù)厥褂谜Z言行為模式
這里的恰當使用,是指針對傾聽對象的身份、地位、關系、輩分等等來選擇合適的語言模式。一般情況下,如果交際雙方的關系較為親密,年齡、身份差別不大,則應該使用較為簡潔直接的語言行為模式;如果雙方關系較為生疏,彼此年齡、輩分差距較大,則應該采用更加委婉的語言行為模式。
例如在使用“請求”這個詞匯時,如果是學生向教授請求,采用了“I want”這種祈使句,沒有給教授留下拒絕的余地,就會被認為是魯莽草率的人,是不尊重、不禮貌的行為。英語中表示請求的表達方式通常為“Could you please...?”、“May I...?”等,而非直接用祈使句表達。
3.不了解英語文化中的禁忌
漢英語言的文化背景差異,導致語言中的價值觀與社會理念存在較大的不同,尤其在語言禁忌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果使用者未注意對方語言習慣中的禁忌,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例如英語更加關注種族問題、殘疾人問題、外貌問題等方面的用語,一方面是為了尊重和照顧他人,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避免出現(xiàn)“歧視”的困擾。在這類問題上,如果使用不當?shù)脑~匯,可能會造成嚴重后果。例如黑人的稱呼問題上,就需要注意不同的使用場合,首先“Negroes”是忌諱詞語,不應使用;而口語中一般使用“Black People”;在極致發(fā)展的政治用語中會采用“African American”;在傳媒或演說中則會使用“Politically Correct Language”[3]。
首先,必須要將語用能力擺到與語言能力相同的位置上看待,因為在交際中,語用能力同樣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現(xiàn)語用錯誤,同樣會導致交際的失敗。語法錯誤可以直接從語言結構中發(fā)現(xiàn),傾聽的人很容易諒解這類錯誤,會簡單地將其歸結為語言知識不足。但語用失誤則不同,如果語言使用者能夠流利地進行口語交際,卻出現(xiàn)了語用失誤,則傾聽的人不會認為對方是語言知識不足,而理解成為不禮貌、不尊重的情況,不利于交際的順利進行。
其次,需要加強對英語所帶有的文化信息的理解,實現(xiàn)語言與文化的辯證統(tǒng)一。因此英語的學習不僅僅是簡單的詞匯、句型、短語學習,更要學習其中的文化觀念、價值思考、習俗等等,避免語用失誤,真正掌握口語交際的正確方式。
最后,要將“聽”與“說”結合起來,多聽正確的英語表達方式,在聽的基礎上多說、多學,并通過與外國人的交流提升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從而提升語用能力。通過各種媒體、信息渠道獲取英語使用的文化背景、時代背景、禁忌等等,多看英語電影、英語書籍和報紙、多聽英語廣播,培養(yǎng)語感與語用能力,從而提升口語交際的能力。
英語作為國際交流的基礎工具之一,存在與中國漢語的文化差異。為了促進雙方交流的順利展開,加強英語口語交際的語用能力訓練能夠減少雙方的矛盾,準確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有利于促進國際間的友好合作,推動經濟、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