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麗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qū)文化館,江西 贛州 341400)
新時期我國精神文明社會的建設力度在不斷地提高,使人們的精神追求以及物質追求越來越多樣化。要進一步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就需要加大對于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視,致力于完善群眾文化建設體系,在其中滲透一些新的理念和內容,對人民群眾產生深刻的影響和指導,使人民群眾在參與到群眾文化建設的工作中更加積極有活力。對此,可以通過相關部門來組織開展群眾文化建設活動的方式,讓人民群眾踴躍報名,并參與到其中,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加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并為人民群眾的生活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建設以及發(fā)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同步關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我國目前的經濟發(fā)展極其快速,這就對于文化的創(chuàng)新以及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之能夠和我國的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進度相匹配,努力適應社會發(fā)展的目標。以人為本的理念,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踐行的思想理念,也是確保群眾文化構建效果更加理想的科學理念。在這個過程中,相關的工作人員必須要長期堅持走群眾路線,使自身的工作思想得到進一步的轉化,為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保證整體的實施效果。
近些年來,我國的綜合實力水平已經越來越高,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為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推動力,也為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基礎。在這種形勢下,人們對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相應增加,面對極度空缺的精神文化狀態(tài),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仍然沒有充分認識這種形式。在國家的建設過程中,還是會將建設的重點放在經濟方面,而忽視了精神文明的需求。但是當前來看,不同國家之間的競爭已經突破了經濟的限制,更多地體現(xiàn)在了文化建設環(huán)節(jié)。實際上,群眾文化活動本身就是精神文化建設過程中產生的一種衍生產品,能夠確保我國的精神文明社會得以實現(xiàn)順利、穩(wěn)定的構建。對其原因進行分析,主要是由于我國本身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只有對群眾文化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綜合性的建設,才能夠更好地提高國民綜合素養(yǎng),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得以順利完成。與此同時,通過加強群眾文化建設的力度,也能夠使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進程更快,因此必須要對其重點關注[1]。
實際上,新形勢下要發(fā)展群眾文化,就必須獲得群眾的大力支持和參與。對此,要求文化管理單位能夠結合實際情況來制定出詳細規(guī)范的規(guī)劃,使群眾文化的建設目標得以明確和落實,還要結合群眾的特殊需求,使其中的活動內容更加豐富,最終能夠使群眾文化素養(yǎng)得到全面的提升。但是當前來看,有很多文化管理單位并沒有嚴格認真地履行自身的調查職責,對于自身的發(fā)展目標尚未明確,這就會導致開辦的群眾文化活動和人民群眾對于生活的實際需求無法匹配,導致這項文化活動的開展太過于形式化,也無法得到人民群眾的積極響應和參與,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群眾對于文化活動喪失了興趣和 熱情,阻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2]。
當前政府正在積極尋求群眾文化建設方案和措施,在探索的過程中也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實際上,各地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組織方案相對來說仍然比較單一化,開展的內容中體現(xiàn)出高度的一致性,缺乏創(chuàng)新,導致了人民群眾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隨意而盲目,無法應用一些能夠更加符合群眾需求和興趣的形式,這就會阻礙群眾文化的發(fā)展進程。當前物質生活的體系已經越來越豐富,對于文化生活的質量也相應提高,而在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由于其形式單一、內容枯燥,根本無法滿足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明需求,導致群眾在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逐漸喪失了積極性和熱情,甚至會由于群眾的精神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參與到打麻將和賭博等一些惡劣的活動中,這些現(xiàn)象不但不利于社會的進步,更加會對社會的治安穩(wěn)定性造成比較嚴重的影響,必須要對其加以重視[3]。
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以及群眾文化的建設體系完善,離不開對當前形勢的基本認知,這樣才能夠對群眾文化的定位進行明確,使群眾文化組織工作者們更好地完成相關的建設。在當前的新形勢下,我國即便已經認識到了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價值,也在這個過程中投入了一些力度,但是同時還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表現(xiàn)為這些問題的投入仍然比較少,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的設施尚不完善,工作隊伍也缺乏穩(wěn)定性,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比較低。對于這些問題,相關部門必須要加大對于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視,了解其中的問題,對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產生充分、全面的了解,將其應用在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中,促進群眾文化體制的進一步改革,從而能夠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創(chuàng)造新的貢獻。在當前的新形勢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已經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同時也會對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產生更大的關注,在此基礎上,必須要重視對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工作,使人民群眾能夠平等、自由地享受到這種文化服務體系中,讓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進一步的滿足[4]。
近些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已經提高了許多,人民群眾在物質以及生活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使人們對于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整體上來看,在群眾文化建設環(huán)節(jié)的問題仍然是比較豐富的,整體的文化活動體現(xiàn)出一種極度不平衡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群眾文化活動內容的單一性,以及群眾文化活動的舉辦不夠頻繁,群眾文化中的流程安排不夠合理,導致群眾文化的內容很難吸引群眾的目光以及眼球。人們即便知道要組織某些活動,仍然無法具備投入的熱情和積極性。對此,在新形勢下,必須要求相關部門能夠重視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和開辦,結合實際情況,定期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5]。對于優(yōu)秀的文化,要讓其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群眾的心中,進入并落實到城鄉(xiāng)的每一個角落和地區(qū),使群眾文化內容得到進一步的豐富,使整體舉辦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也更加多樣性。比如說可以通過放映經典電影的形式來開展,可以組織開展歌唱比賽的形式等,這些活動不但讓人民群眾的生活多姿多彩,為人民群眾才藝的發(fā)揮和表演創(chuàng)造了一個專業(yè)的平臺,同時也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更加貼近,可以吸引人們的關注,讓人們真正參與到其中,使我國的群眾文化建設體系得到進一步的完善[6]。
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本身是一項復雜的問題,并不是一個隨機而形成的建設體系,而是要在一朝一夕的發(fā)展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不斷的改革以及創(chuàng)新,才能夠形成的現(xiàn)代化文化體系,在這個過程中要求構建一支專業(yè)性的團隊,讓這個團隊中所有的工作人員都能夠具有強烈的責任心以及參與感,正確看待我國當前的社會發(fā)展形勢,了解基層的群眾文化工作人員是實現(xiàn)群眾文化建設的主力軍。與此同時,還需要重視對于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人員的培訓,讓這些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為后續(xù)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除此之外,還要結合實際情況,引進一些新的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人員,使其從事相關的工作,為相關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帶來新的契機,這樣才能使我國社會中群眾文化隊伍的建設體系得到更加長遠的發(fā)展和進步[7]。
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明追求的同時,也會對群眾文化活動的質量產生關注,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已經使各種新穎、豐富的文化形式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熱愛,只有在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投入更多的經費和資金,使基礎設施建設體系進一步完善,才能夠真正滿足群眾對于文化活動的客觀需求,使相關工作得以更加順利的開展。政府部門就需要適當增加專項的撥款,出臺優(yōu)惠的政策,使群眾文化建設資金的籌集渠道更加廣泛和豐富,從而可以為推動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進行提供資金方面的保障。除此之外,還需要密切重視群眾文化的基礎設施建設,使活動器材和場地規(guī)劃設計更加合理,能夠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平臺,讓人們在活動的過程中更具歸屬感,體驗感也相應提高[8]。
新時代對于群眾文化活動的建設以及發(fā)展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使其朝向更加產業(yè)化的方向實現(xiàn)了發(fā)展。在此基礎上,人民群眾本身對于文化消費品具有更多的需求,他們在生活的意識以及審美情趣等多個方面都接受了新的信息和思想,因此而產生了更加廣泛性的認識。對此,必須要求在群眾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樹立現(xiàn)代化的思想意識,對其進行適當?shù)母母?,甚至要積極創(chuàng)新群眾文化生活。目前有很多發(fā)達國家將文化產業(yè)作為了重點的項目和內容,對其進行進一步的保護,而群眾文化本身就是一種自發(fā)性的社會性文化,涉及到民間藝術領域、現(xiàn)代科學領域以及綠化方面等,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就可以將其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業(yè)開展后續(xù)的規(guī)劃以及設計工作。在這樣的基礎上,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滿足,也促進了我國現(xiàn)代經濟進步的速度。在一段時間之后,群眾的文化建設體系必然會呈現(xiàn)規(guī)?;?、持續(xù)化的效果,同時對我國的經濟進步產生相應的影響[9]。
總而言之,在我國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建設過程中,群眾文化占據(jù)著極其突出的地位,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社會的進步。這就要求對群眾文化產生更加客觀正確的認識,了解在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發(fā)展的主要趨勢和進程,使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全面、充分的滿足,使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效果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