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慶衡,陸建敏
(1.黎平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2.黎平縣人民醫(yī)院內四科,貴州黔東南州 557300)
近年來,全球的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都呈現出顯著增高趨勢,位居各種死因的首位,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心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致死率,且發(fā)病較為突然,一旦處理不及時,則可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大量文獻研究顯示,凝血因子、吸煙史及年齡等為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的影響因素,其中凝血因子是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的高危影響因素[1-2]。為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100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探討凝血功能檢驗在心腦血管疾病預后判斷中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黎平縣人民醫(yī)院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00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入院后各項指標檢測結果分組,將有3個以下指標比正常值增加或降低小于30%的歸為研究A組,有3個或以上指標低于或高于正常值30%的歸為研究B組,各50例;并選擇同期50例體檢正常人員作為參照組。參照組研究對象中男性、女性分別為26、24例;年齡42~64歲,平均(55.4±1.5)歲。研究A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為25、25例;年齡41~63歲,平均(55.3±1.4)歲;冠心病20例,腦出血17例,腦梗死13例。研究B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為24、26例;年齡40~62歲,平均(55.4±1.2)歲;冠心病21例,腦出血19例,腦梗死10例。3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可行對比。納入標準:研究組患者均符合《全科診療指南》[3]中的相關標準者;研究組患者均經心電圖、頭顱CT或MRI掃描確診,且于發(fā)病48 h后入院者;參照組研究人員未存在心腦血管疾病者;所有納入對象均無凝血功能檢查禁忌證者等。排除標準:患有其他嚴重臟器性疾病、精神障礙疾病者;合并凝血機制障礙者;合并貧血、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等。本研究已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研究方法 研究組患者均根據患者病情給予針對性治療,對于進展緩慢的腦干出血、腦實質出血伴腦室出血者可給予CT引導下立體定向血腫吸除術;無腦疝癥狀者可給予保守治療;無生命體征改變且血腫較小者可給予小骨窗血腫清除術;對于生命體征紊亂且血腫較大者可給予常規(guī)去骨瓣減壓術或大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等。均于研究組患者治療前與參照組入院后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常規(guī)抗凝后取血漿,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內皮素 -1(ET-1),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檢測抗凝血酶Ⅲ(AT-Ⅲ)、纖溶酶原激活劑抑制物 -1(PAI-1)、血栓調節(jié)蛋白(TM)、D- 二聚體(D-D)5項指標,并于治療1周后,再次對患者進行凝血功能指標的檢驗,分析其凝血功能變化情況。并于治療后跟蹤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研究組患者治療前后與參照組研究對象的凝血功能指標。②觀察隨訪期間研究A組與研究B組患者良好、病殘的情況,根據第四界心腦血管疾病會議提出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估標準,將0~2級歸為良好,3~7級歸為病殘[4]。③隨訪6個月后對患者再次進行凝血功能指標的檢測,對比研究組不同預后(良好、病殘)患者各項凝血指標的差異。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本研究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組研究對象凝血功能各項指標 與治療前比,治療1周后研究組患者ET-1、AT-Ⅲ、PAI-1、TM、D-D均降低,但研究B組高于研究A組;而治療前后研究組患者ET-1、AT-Ⅲ、PAI-1、TM、D-D水平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3組研究對象凝血功能各項指標比較(±s)
表1 3組研究對象凝血功能各項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參照組比,#P<0.05;與研究A組比,△P<0.05。ET-1:內皮素 -1;AT- Ⅲ:抗凝血酶Ⅲ;PAI-1:纖溶酶原激活劑抑制物 -1;TM:血栓調節(jié)蛋白:D-D:D- 二聚體。
?
2.2 研究組患者預后分析 6個月隨訪期間,研究組患者中有68例患者病情轉歸情況良好,良好率為68.00%;32例病殘,病殘率為32.00%。研究B組患者預后良好率低于研究A組,病殘率高于研究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患者不同預后比較[ 例(%)]
2.3 研究組不同預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標 病殘組患者ET-1、AT-Ⅲ、PAI-1、TM、D-D水平均高于良好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研究組不同預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研究組不同預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
目前,心腦血管疾病是臨床十分常見的病癥,動脈粥樣硬化、腦血管畸形及動脈瘤都是心腦血管當中常見的疾病類型,其具有起病急,發(fā)病率、致殘率、死亡率、復發(fā)率高,以及并發(fā)癥多的特點,且患者的整體預后情況也較差?,F階段,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數仍在不斷增加,每年因該病死亡的患者可占總死亡構成的41%,甚至還有增加的趨勢[5]。所以,如何讓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診療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已成為了當前該類疾病治療當中的關鍵內容。
近些年研究中發(fā)現,凝血功能指標和心腦血管疾病之間存在著相關性,隨著對止血和血栓等內容研究的持續(xù)深入,臨床逐漸認識到檢測凝血功能指標在心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及預后中都有很重要的臨床作用[6]。ET-1作為促血管收縮因子,其大量滯留在毛細血管中可導致腦水腫的發(fā)生,從而出現顱內壓增高現象;當心腦血管疾病發(fā)作時,AT- Ⅲ是最早被消耗的一項因子,當其被過度消耗后,機體血液可出現高凝現象;PAI-1是纖溶抑制物,其活性增高多見于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fā)作時期,可抑制纖溶酶原激活物的激活作用,從而無法發(fā)揮纖溶活性;TM在調節(jié)血栓形成的過程中,作用機制較為復雜,具有維持機體凝血與抗凝血平衡的作用;D-D是纖維蛋白單體的特異性降解產物,其與腦出血關系密切,當機體處于高凝狀態(tài),其水平就會隨之上升[7-8]。本研究中通過觀察正常人群與心腦血管患者各項凝血指標變化發(fā)現,與治療前比,治療1周后研究組患者ET-1、AT- Ⅲ、PAI-1、TM、D-D均降低,但研究B組高于研究A組;而治療前后研究組患者ET-1、AT- Ⅲ、PAI-1、TM、D-D水平均高于參照組,證實了各項凝血指標的變化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的相關性,可隨疾病的嚴重程度出現相應變化。而進一步通過6個月的隨訪發(fā)現,研究B組患者良好率低于研究A組,病殘率高于研究A組,且病殘組患者ET-1、AT- Ⅲ、PAI-1、TM、D-D水平均高于良好組,則提示了心腦血管疾病各項凝血功能指標變化可用來評估患者后期預后情況,早期凝血功能指標變化較大的患者,可影響后期預后,因此,若臨床一旦發(fā)現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出現凝血功能異常時,則需及時給予患者相應治療或手術,降低顱內壓,恢復患者血管的調節(jié)功能,以防止凝血功能的進一步惡化,進而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各項凝血指標的變化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且早期凝血指標變化越大的患者,預后越差,因此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接受臨床檢驗凝血功能指標,對早期疾病的改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進而防止凝血功能的進一步惡化,以改善患者預后,值得在臨床實際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