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蕭伯納《英國佬的另一個島》的解讀"/>
劉玉梅,覃曉玲
(1.嶺南師范學院,廣東湛江,524048;2.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被認為是繼莎士比亞后最偉大的劇作家之一,1925年,他因“他那些充滿理想主義及人情味的作品——它們那種激動性的諷刺,常蘊涵著一種高度的詩意美”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長期以來,學界對蕭伯納的研究局限于其英國劇作家身份,并聚焦于其以倫敦為場景的劇本中,如《鰥夫的財產(chǎn)》(Widower’s House)、《華倫夫人的職業(yè)》(Mrs.Warren’sProfession)、《芭芭拉上校》(MajorBarbara)、《皮革馬利翁》(Pyg?malion)等劇作。相比之下,蕭伯納1904年出版的唯一一部以愛爾蘭為場景的劇作《英國佬的另一個島》(JohnBull’sOtherIsland)所受關(guān)注較少。西方學者尼古拉斯指出,《英國佬的另一個島》“在蕭伯納建立起他嚴肅劇作家的聲譽上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和份量”[1],蕭氏本人也認為該劇是確立其在戲劇界地位的代表作之一。《英國佬的另一個島》本是蕭伯納應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之邀為阿貝劇院(Abbey Theatre)的成立所作,但卻未能如期在阿貝劇院上演,這背后體現(xiàn)了20世紀之交微妙復雜的英愛關(guān)系。尼古拉斯曾提及這部劇多年來被忽視的可能原因之一是其對1904年愛爾蘭政治和社會問題的關(guān)注。執(zhí)導蕭伯納戲劇13年的藝術(shù)總監(jiān)牛頓也曾指出,蕭氏的每一部重要作品中都“埋藏著許多的故事,而每段歷史都能找到與之相對應的重要的故事”[2]。目前國內(nèi)外學界對《英國佬的另一個島》的研究包括后殖民主義、倫理學和戲劇藝術(shù)視角的解讀。近年來,學界開始關(guān)注蕭氏的愛爾蘭情結(jié)和劇中的愛爾蘭書寫,如國內(nèi)學者李成堅和鄧紅燦(2019)探討了該劇中體現(xiàn)的蕭伯納復雜的愛爾蘭情結(jié),國外學者Shaima Nima Mohammad(2019)則挖掘了迪翁·布希高勒的《沙赫蘭》、蕭伯納的《英國佬的另一個島》和布萊恩·弗里爾《翻譯》三部作品中的愛爾蘭民族性,但國內(nèi)外研究尚無運用閾限理論對該作進行闡釋。本文認為《英國佬的另一個島》是蕭伯納愛爾蘭背景流散作家身份作品的體現(xiàn),揭示了蕭伯納處于英格蘭特性和愛爾蘭特性之間相互沖突、相互融合的閾限身份中及其對英愛關(guān)系矛盾復雜的情感態(tài)度。不僅如此,英愛作家的閾限身份使蕭伯納下意識地關(guān)注母國愛爾蘭與居住國英格蘭的關(guān)系,因此他在劇中塑造了一對英愛聯(lián)姻。最后,蕭氏的閾限身份促使其尋求形塑一個超越民族和階級的共同體想象。可以說,《英國佬的另一個島》這部劇作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
閾限理論是由阿諾爾德·范根內(nèi)普(Arnold van Gennep)從心理學領(lǐng)域引入人類學領(lǐng)域,根內(nèi)普在其著作《過渡禮儀》(LesRitesdePassage)中指出,所有的通過儀式都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分離(separa?tion)、過渡(transition)和聚合(aggregation),也稱前閾限期(preliminal)、閾限期(liminal)和后閾限期(post-liminal)。[3]其中,閾限時期是一種中間、含混的狀態(tài),此時的儀式主體既未脫離原有文化或習俗的影響,也未完全融入新的社區(qū)。隨后,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在《儀式過程:結(jié)構(gòu)與反結(jié)構(gòu)》(TheRitualProcessStructureandAnti-Structure,1995)中進一步發(fā)展了“閾限”這一概念,他認為閾限時期的儀式主體處于“含混不清”“模棱兩可”的狀態(tài),“閾限的實體既不在這里,也不在那里”。[4]94-95這種狀態(tài)下,個體的身份、價值觀和現(xiàn)存的社會階級性均被瓦解,閾限時期的主體脫離了正常的社會結(jié)構(gòu),處于一種開放的反結(jié)構(gòu)(anti-structure)狀態(tài)[5]。此外,特納認為閾限空間是一個顛覆社會等級和結(jié)構(gòu)的空間,相當于由地位平等的人組成的共同體(communitas)。[4]96在共同體中,閾限主體會產(chǎn)生平等友愛的同志感情,社會強加給閾限主體的種性、階級和等級的差異都會暫時消解。因而,閾限期主體的情感體驗體現(xiàn)了一定的共同體特征,特納認識到閾限時期主體的解放“蘊含了對社會平等的追求”[6]。相反,現(xiàn)實社會是一個有組織結(jié)構(gòu)、有差別的存在形式。概括來說,閾限具有沖突性、過渡性和無限可能性的特征,閾限研究為當下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卑微與神圣、同質(zhì)與同志的混合體。據(jù)此,閾限的特征決定了置身其中的個體或處于亦此亦彼、或處于非此非彼的狀態(tài)。那么,在《英國佬的另一個島》中,陷入英愛沖突與交融并存狀態(tài)的愛爾蘭人杜依爾折射了蕭伯納內(nèi)在的愛爾蘭民族身份焦慮和他對英愛關(guān)系復雜矛盾的情感,蕭伯納進一步將這種矛盾的情感融入20世紀之交英愛關(guān)系中。同時,亦此亦彼的閾限身份推動蕭伯納尋求解決英愛民族沖突的出路,而這種沖動轉(zhuǎn)化為構(gòu)建可容納二者的共同體想象。
《英國佬的另一個島》講述了英格蘭人博饒本和愛爾蘭人杜依爾為倫敦土木工程公司到愛爾蘭貧窮的農(nóng)村羅斯庫倫開拓土地的故事。劇中羅斯庫倫代表了愛爾蘭貧窮的農(nóng)村,當時土地掌握在大地主手中,由于經(jīng)濟落后和英國人的壓榨,地主經(jīng)營不善而破產(chǎn)。于是,地主將土地典押給英國資本家,而英政府頒布土地購買法令,允許富裕的中農(nóng)購買土地,為了追求利潤,地主把土地分割成小塊出售給英國資本家,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土地日益分散,農(nóng)民日漸交不起地租。當農(nóng)民交不起地租時,英國資本家便把土地拿來經(jīng)營工商業(yè)。那么,以土地為生的愛爾蘭天主教農(nóng)民因交不起地租而被迫放棄土地,背井離鄉(xiāng)到美洲謀生或是到英國人的企業(yè)為奴,正如柯蒂斯指出的“在英格蘭和蘇格蘭,地主出租的是田莊;然而在愛爾蘭,地主出租的只是地皮?!保?]據(jù)當時一份數(shù)據(jù)顯示,僅1842年,愛爾蘭農(nóng)民就通過辛勤勞動為英格蘭無償輸入了至少600萬英鎊的租金。[8]英國人做法的實質(zhì)是利用愛爾蘭人的貧窮將屬于愛爾蘭人民的土地逐漸變成英國人的資產(chǎn),最終資產(chǎn)聚集到英國人手中,造成愛爾蘭人民愈發(fā)貧窮的惡性循環(huán),劇中羅斯庫倫的土地開拓正是發(fā)生在這一歷史背景之下。
在《英國佬的另一個島》中,愛爾蘭人杜依爾18歲時離開家鄉(xiāng)羅斯庫倫到倫敦打拼,倫敦18年的流散經(jīng)歷使其具備了英國人務(wù)實、理智、講效率的特質(zhì),但這無法在根本上改變他的愛爾蘭身份。因而,杜依爾處于英愛雙重身份沖突與交融并存的閾限狀態(tài)。劇作一開場,博饒本將要雇傭假冒的愛爾蘭人哈費干為其代理人打破英愛關(guān)系的僵局,以便到羅斯庫倫開拓土地,從而將愛爾蘭變成英格蘭的后花園。此時,真正的愛爾蘭人杜依爾揭穿了哈費干的身份,但在博饒本和哈費干等人看來,杜依爾是個地道的英國人,他“腦袋顯得聰明,大體上很文雅漂亮”[9]329。杜依爾和哈費干兩人身份的錯位產(chǎn)生了強烈的戲劇性效果。18年后,杜依爾將以英國佬博饒本同伴的身份重回羅斯庫倫收購土地,他卻不愿再回去,因為羅斯庫倫是“沉悶!絕望!愚昧!頑固!”的地方[9]336。杜依爾對愛爾蘭有一種強烈的厭惡感,在他看來,愛爾蘭人“心里不過是些幻想”[9]334,這種幻想“叫他既不能面對現(xiàn)實,應付現(xiàn)實,又不能征服現(xiàn)實”[9]337。當杜依爾回到故鄉(xiāng)時,他痛斥同胞哈費干等人,指出“愛爾蘭人的刻苦耐勞是不近人情的,簡直比珊瑚蟲還要厲害。英國人才算懂得對付工作,不得不干,他才干,干起來叫他不敷衍塞責是很不容易的;愛爾蘭人卻不然,他要一直干下去,好象不干就活不了似的”[9]378。愛爾蘭人的幻想和蠻干是他們土地經(jīng)營不善的直接原因,人們只會壓迫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愛爾蘭人的劣根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個國家的不幸,杜依爾指出“從前把愛爾蘭拋給有錢人,現(xiàn)在有錢人既然把她的肉吃光了,就得把她的骨頭拋給窮人,窮人沒有別的可吃,就只好吸她的骨髓啦”[9]390。在這樣的情況下,愛爾蘭愈發(fā)貧困,并一步步地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杜依爾同樣對愛爾蘭勞苦的人民充滿了同情,并痛恨愛爾蘭政教分離的教會制度對愛爾蘭人的剝削,他指出“一個沒有定為國教的教會是個最暴虐的制度,叫一國人民痛苦呻吟……瞧瞧敦卜賽神父”[9]392。劇中敦卜賽神父因政教分離的制度而不受國教的約束,成為羅斯庫倫最有權(quán)勢的人,借教會之名壓榨人民。對此,杜依爾反對教會對愛爾蘭人民征收教稅,他表明若他當上議員他將規(guī)定巴澤這樣的窮人一星期的工錢不能少于一磅錢,甚至要廢掉愛爾蘭教會的獨立,將其變?yōu)閲?。杜依爾的主張招致了敦卜賽神父等人的抨擊,科里尼斯甚至要敦卜賽神父除去杜依爾的教會會籍,杜依爾因此無法成為議員。
對愛爾蘭充滿矛盾復雜情感的杜依爾同樣對英國持著矛盾復雜的態(tài)度,他痛恨英國人對愛爾蘭的殖民,但是他“能成為博饒本的朋友和工作伙伴十分榮幸,因為他希望通過博饒本身上所體現(xiàn)的英國式效率和積極,改變他的愛爾蘭性格”[10]。在博饒本計劃利用哈費干到愛爾蘭打破英國人與當?shù)厝说母糸u時,杜依爾直接揭露了英國人對愛爾蘭的政治欺騙和經(jīng)濟掠奪。杜依爾說道,“一個毛蟲爬上一棵樹,它就本能地把自己變得恰恰象一片樹葉,所以無論是它的敵人還是它要捕獵的東西都把它看成一片樹葉,以為不值得去管它”[9]344,英國人對愛爾蘭的殖民正是使用了毛蟲的方法,“趁著這個機會,從從容容地把所有的真正的傻瓜都吞吃了”[9]344。至此,杜依爾陷入了英愛身份相互沖突、相互交融的閾限狀態(tài)中。一方面,杜依爾對愛爾蘭人民抱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矛盾情感,他既不理解自己的同鄉(xiāng),也不為自己的同鄉(xiāng)所理解和接受,因而陷入自我認同的困境。另一方面,杜依爾痛恨英格蘭對愛爾蘭的殖民掠奪,但他向英格蘭人的靠攏使其不可避免地成為了英國殖民者的幫兇。杜依爾亦此亦彼的英愛閾限身份正是蕭伯納內(nèi)在英愛身份博弈的外在體現(xiàn),折射了蕭伯納這位遠離愛爾蘭的本土作家對愛爾蘭矛盾的情感。1856年,蕭伯納出生于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公務(wù)員家庭,蕭伯納早年生活的愛爾蘭剛經(jīng)歷馬鈴薯大饑荒不久,加上英格蘭的殖民統(tǒng)治,愛爾蘭人民更加困苦不堪。蕭伯納15歲時因家境貧窮被迫輟學到都柏林湯森地產(chǎn)公司當學徒,學徒期間,蕭伯納對兌換支票、繳納戶頭稅及免役稅務(wù)等款項非常熟悉。學徒經(jīng)歷讓蕭伯納對愛爾蘭土地和農(nóng)民的狀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當蕭伯納去收房租看到貧民們凄慘的生活處境時,他深切地同情這些貧民的處境,但作為地產(chǎn)公司的學徒,蕭伯納又不得不向貧民們收取房租。為此,他陷入自責之中,“我自己也是窮人,卻為了一點生活來源,而去直接逼迫這些在死亡線上的貧民家庭”[11],蕭伯納自身的經(jīng)歷使其更加深切體會到愛爾蘭人民的困苦。隨后,蕭伯納20歲時離開愛爾蘭來到倫敦,倫敦的經(jīng)歷使其進一步認清英國對愛爾蘭的殖民本質(zhì)。
若結(jié)合蕭伯納這位遠離愛爾蘭本土作家的閾限身份,那么不難看出博饒本與娜拉的婚姻實則是蕭氏閾限身份之下對英愛關(guān)系的現(xiàn)實關(guān)照。博饒本和娜拉的婚姻隱喻了英格蘭對愛爾蘭的政治欺騙與經(jīng)濟掠奪,當時的“愛爾蘭就是在爭取自治卻又無法擺脫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的環(huán)境下,天真地接受了英國人虛偽道德下的欺騙”[12]。在前往羅斯庫倫前,博饒本便從杜依爾口中得知娜拉40鎊的年收入使其成為羅斯庫倫有地位的人。盡管娜拉的收入在博饒本看來微不足道,但他預感“這位漂亮姑娘的身世有些令人動心的地方”[9]345,博饒本由此對素未謀面的娜拉產(chǎn)生了興趣。當博饒本到達羅斯庫倫后,便急切地想見到這位愛爾蘭姑娘,他甚至在黑暗之中與娜拉第一次相遇便向她表達他的愛意,“我多么喜歡愛爾蘭,恐怕不是言語能形容出來的。愛爾蘭這種迷人的風景,以及——越萊小姐……你的這種迷人的聲音”[9]368,博饒本第一次表白遭到了娜拉的拒絕。而后,就在博饒本打算騙取議員職位時,他再一次向娜拉告白甚至求婚,“我愛你。我要你做我的妻子”[9]429。這一次,娜拉天真地相信了博饒本的甜言蜜語,并答應了他的求婚。而后,博饒本在拉取選票時向娜拉說道,“娜拉,你去替我動員選舉,一定會非常成功,他們都把你叫做產(chǎn)權(quán)繼承人,你去拜訪他們,他們就會覺得這是賞了個大面子,特別是你過去從來沒有降低過身份去和他們談一句話,是不是”[9]434。博饒本與娜拉結(jié)婚的目的是利用娜拉的社會地位騙取愛爾蘭人民在英國議會議員的職位并且說服當?shù)厝?,從而在當?shù)亻_拓土地。反觀娜拉的態(tài)度,開始時她對博饒本的告白感到震驚并拒絕了博饒本,但隨后卻在短時間內(nèi)放下了對杜依爾多年的感情,轉(zhuǎn)身便答應了博饒本的求婚。娜拉的身份也因這場婚姻發(fā)生改變,即由愛爾蘭姑娘變?yōu)橛说钠拮?。對于他們的婚姻,杜依爾也給予娜拉一定的警告,并指出英格蘭人和愛爾蘭人的區(qū)別,但她依然堅持嫁給博饒本,杜依爾無奈地指出“我們兩個人都是徹頭徹尾的愛爾蘭人脾氣”[9]437,這實際上映射了當時部分愛爾蘭人仍天真地相信宗主國英格蘭的欺騙。
蕭伯納刻畫了一段背后有著深層隱患的英愛聯(lián)姻,一旦娜拉徹底認識到博饒本的真實目的,二人的結(jié)果便不言自明。若將娜拉和博饒本的婚姻置于19世紀后半葉至20世紀初英愛關(guān)系的背景下,兩人的英愛聯(lián)姻則不可避免地淪為一場悲劇。1845—1850年的馬鈴薯大饑荒造成了愛爾蘭四分之一人的死亡,這給愛爾蘭人民留下了難以抹滅的創(chuàng)傷。英政府刻意的不作為對愛爾蘭人民來說無疑雪上加霜,當時財政部助理常務(wù)次官查爾斯·屈維廉(Charles Trevelyan)認為愛爾蘭大饑荒是“上帝對懶惰、不自立的民族下的判決;上帝給愛爾蘭降災,讓它受到教訓的時候,災禍不應該由我們緩和得太多”[13],《泰晤士報》甚至堅持“饑荒是一種偽裝起來的賜福”[13]。大饑荒進一步催生了愛爾蘭人的民族意識,并成為愛爾蘭民族運動高漲的導火索,愛爾蘭人逐漸認識到英國的殖民壓迫是他們在社會和經(jīng)濟上不平等的原因所在。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反抗英國的統(tǒng)治,愛爾蘭人曾先后三次提出自治法案以實現(xiàn)愛爾蘭自治,但均以失敗告終,自治法案的失敗無一不為之后愛爾蘭獨立戰(zhàn)爭埋下伏筆。在《英國佬的另一個島》中,羅斯庫倫的人民選取博饒本為議會議員的原因是博饒本在當?shù)厝嗣媲氨憩F(xiàn)出他支持愛爾蘭自治的態(tài)度,由此可以看出愛爾蘭人民仍將實現(xiàn)自治的愿望寄托在英國人身上。而現(xiàn)實是博饒本當上議員后根本不會為愛爾蘭人民爭取裁減捐稅的負擔或支持愛爾蘭人民的自治。在博饒本眼中,愛爾蘭的自治不過是英格蘭領(lǐng)導下的自治,他一心想要開拓土地建造高爾夫球場和大旅館等,極具諷刺的是愛爾蘭數(shù)百萬農(nóng)民卻因為土地問題而背井離鄉(xiāng)或餓死。不管是博饒本與娜拉的婚姻還是他贏得愛爾蘭人民的選票,都是建立在欺騙基礎(chǔ)上的不平等關(guān)系,這正是英格蘭和愛爾蘭兩國地位不平等的隱喻。蕭伯納創(chuàng)作該劇之時,1916年的復活節(jié)起義和1919年愛爾蘭民族戰(zhàn)爭都尚未爆發(fā),但他洞悉到英愛矛盾的根源所在,一旦愛爾蘭人民徹底認清英國殖民者的真實面目,他們的反抗就成為了必然。至此,蕭伯納借博饒本和娜拉的英愛聯(lián)姻將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愛關(guān)系表現(xiàn)出來,這與他的閾限身份密切相關(guān)。因為蕭伯納的閾限身份使其無法僅關(guān)注愛爾蘭或者英格蘭,而是關(guān)照二者的關(guān)系。
對于難以解決的英愛矛盾,蕭伯納通過克干神父之口將現(xiàn)實中無法解決的英愛問題轉(zhuǎn)化為構(gòu)建一個超越民族與階級的共同體想象。兩位愛爾蘭人形象杜依爾和克干神父互為鏡鑒,杜依爾更多地反映蕭伯納在現(xiàn)實層面對英愛關(guān)系的認知,克干神父則寄托了蕭氏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在《英國佬的另一個島》中,克干神父僅在第二幕和第四幕出場,但這一形象依然令人印象深刻。劇中克干神父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游歷過許多大學和神學院,但他由衷地熱愛愛爾蘭這片土地和愛爾蘭人民。在克干神父眼中,“愛爾蘭了不起的東西還多著哩”[9]357。而正是這樣一個圣徒形象被開除出教會且被歸為瘋子,被排除在外的克干神父處于一種邊緣化的地位。同時克干神父對愛爾蘭受到英國的殖民感到無力,他對愛爾蘭的未來充滿憂慮,因為如今愛爾蘭這片圣地是一個天使與魔鬼同在的地方。在第四幕中,克干神父拆穿了博饒本和杜依爾代表的聯(lián)營公司虛偽的面目,他們的真實目的是要占有羅斯庫倫的土地和欺壓當?shù)氐娜嗣?,這種唯利是圖、貪婪的面目與一頭只有“在為財神服務(wù)的時候才有效率,在作惡的時候氣力才大”的驢子一樣[9]443。克干神父將博饒本和杜依爾等人比成驢子,“它跑到愛爾蘭來吃草,毫不明白它的蹄子所踐踏的是塊圣地”[9]443。讓克干神父更痛心的是杜依爾這樣的愛爾蘭人也淪為了英國殖民者同謀,愛爾蘭“本來叫做圣徒們的島國,不過近年來,它或許可以更恰當?shù)亟凶鲑u國賊的島國”[9]443。然而,在杜依爾看來,克干神父不過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整日沉迷于美好的幻想,并對他譏諷道:“對,對,你就是那樣,夢想,夢想,一輩子的夢想?!保?]448那么,克干神父是不是蕭伯納筆下理想的愛爾蘭人形象,而杜依爾則是賣國賊的形象呢?顯然不是,蕭伯納對克干神父和杜依爾的態(tài)度都是矛盾的,二者身上折射出的是蕭伯納對愛爾蘭人民和愛爾蘭問題的矛盾態(tài)度。
克干神父深知愛爾蘭被殖民的現(xiàn)狀,但他無法改變一切,為此,他只能將自己無法解決的現(xiàn)實難題轉(zhuǎn)化為形塑共同體想象。劇末,克干神父描繪了他的共同體想象,“我夢想的天堂是一個國家,里面政權(quán)就是教會,教會就是人民,三位一體,一體三位。它是一個共和國,里面工作就是游戲,游戲就是生活,三位一體,一體三位。它是一座大廟宇,里面祭司就是禮拜者,三位一體,一體三位。它也是一種神格,里面一切生命都有人性,而一切人都有神行,三位一體,一體三位??偠灾?,它是一個瘋?cè)说膲粝搿保?]449。在克干神父所構(gòu)想的共同體世界里,階級和民族的差異消除,沒有剝削與壓迫,人與人之間是平等友愛的同志關(guān)系,社會加給人們的種種界線和束縛不再存在??烁缮窀高@種美好的構(gòu)想與閾限時期階級、種族以及身份差異消失的狀態(tài)不謀而合,是一種接近理想中的大同、共享狀態(tài)。這樣的共同體想象恰恰源自蕭氏英愛身份作家的身份閾限,彼得·加恩曾指出,“在蕭伯納的其他戲劇中,沒有一個像《英國佬的另一個島》那樣質(zhì)疑國家身份問題”[14]。1946年蕭伯納在接受采訪時也曾談及他對“愛爾蘭族”的看法,“不存在愛爾蘭族的說法,我們是一群混血兒:西班牙的、蘇格蘭的、威爾士的、英國的、甚至還混雜著一點猶太血統(tǒng)”[15],這種亦此亦彼、混雜的閾限認知恰恰是當代作家不可忽視的。顯然,克干神父的共同體想象在當時是無法實現(xiàn)的烏托邦理想,但寄托了蕭伯納美好的愿想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至此,蕭伯納并沒有停留在批判英國的殖民主義、同情愛爾蘭的層面,而是嘗試找到解決英愛沖突的出路,并將這種沖動轉(zhuǎn)化為形塑一個想象的共同體。
《英國佬的另一個島》本是葉芝的約稿之作,蕭伯納不可能不了解阿貝劇院創(chuàng)作的主旨,但他并沒有像葉芝和格雷戈里夫人等人基于蓋爾文化傳統(tǒng)來塑造理想的愛爾蘭人形象,反而刻畫了杜依爾和克干神父這樣對英愛兩種文化有著矛盾沖突情感的愛爾蘭人形象。這正是蕭伯納英愛作家的閾限身份使其在劇作中表達了他內(nèi)在的愛爾蘭民族身份焦慮與強烈的現(xiàn)實關(guān)懷,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既不屈從于愛爾蘭本土的藝術(shù)主張,也不迎合英國或其他強勢文學的規(guī)范,各自走出一條文學自治的道路”[16]。蕭伯納本人談及他劇本被拒的原因時提到,“它與新蓋爾運動的精神不一致,新蓋爾運動的目的在于通過追溯本土理想的形象來塑造一個全新的愛爾蘭。而我的劇本則堅持向人們展現(xiàn)真實的愛爾蘭”[17]。1938年,葉芝在接受《愛爾蘭獨立報》(IrishIndepen?dent)采訪時再度回顧了蕭伯納筆下的愛爾蘭人克干神父,葉芝坦承他最初對這個人物的認識有所偏頗,并認為克干神父反映了真實的愛爾蘭,而“這正是當今的小說家和劇作家想要刻畫的”[18]。
在《英國佬的另一個島》中,蕭伯納一如既往地堅持著他的現(xiàn)實主義原則,同時將他的理想主義融入其中并堅持著對美好社會的追求。盡管蕭伯納在20歲時離開了愛爾蘭,但他從未停止對愛爾蘭問題的思索。蕭伯納的偉大之處在于他不是試著從英格蘭或愛爾蘭的角度去尋求解決英愛矛盾的出路,而是力圖超越二者的局限尋求第三種解決辦法。因此,基于閾限理論探討《英國佬的另一個島》,發(fā)現(xiàn)作為蕭伯納筆下流散者形象的杜依爾既掙扎于對母國愛爾蘭的愛恨糾纏之中,也處于英愛兩股相對抗力量的較量中,博饒本和娜拉的英愛聯(lián)姻是20世紀初英愛關(guān)系的隱喻,而處于邊緣地位的克干神父不僅對愛爾蘭人持有矛盾的情感,并將這種情感轉(zhuǎn)化為構(gòu)建共同體想象,這背后無一不揭示了蕭伯納內(nèi)在的愛爾蘭民族身份焦慮和他對英愛關(guān)系強烈的現(xiàn)實關(guān)懷。英愛問題由來已久,一個多世紀后,再度回顧20世紀初蕭伯納為阿貝劇院成立所寫的劇作,對理解英愛關(guān)系的流變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