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門峽市實驗中學 石中華 胡邦霞
【教學內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自由的注解是:保障個性,尊重理性。筆者對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自由平等的真諦”的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和梳理,形成以“自由的真諦和追求”為主議題,以憲法和法律為視角,重點剖析自由的核心價值要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由的真諦,在實際生活中敬法畏法,嚴于律己,做自由快樂之人。
【教學目標】
1.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暢談自由,感知自由的表面特性,明確自由的價值。
2.在“講述身邊的規(guī)則”“以案說法”等活動中,提高學生對“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對的”的辯證認識能力,使學生學會從法律視角認識自由的真諦,明確法治和自由的關系,增強依法行使權利的意識。
3.在法治視頻欣賞、討論分享等活動中,有效糾正個人狹隘經驗,讓學生形成法治素養(yǎng)。
【教學過程】
教師:元曲是盛行于元朝的一種文藝形式,請同學們齊誦元代散曲——《水仙子·喻紙鳶》
教師:這首元曲詠寫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繼續(xù)追問:斷線的風箏自由了嗎?這樣的自由好嗎?
(學生回答略)
教師:自由是什么?我們渴望的真正自由又是什么?我們如何追求自由?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自由的真諦和追求”。
設計意圖 齊誦元曲,使學生在人文氣息的渲染中進入探究學習的情境中。
議題一 自由是洪水猛獸還是“生人必由公理”?
情境設置:按照活動要求完成句子。(圖片展示略)
自由是搏擊的翅膀,在廣闊的天地里翱翔。
自由意味著擺脫不合理束縛,自由地施展才能。
自由是(意味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總結 自由不是洪水猛獸。自由有其價值所在:對個人,不僅能增強個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發(fā)每個人的活力;對社會,能讓每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的潛能競相迸發(fā),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繁榮。
設計意圖 通過創(chuàng)設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暢談自由,在欣賞圖片的同時,很自然地進行有創(chuàng)意的表述,明確自由對個人、對社會終究是極具價值的。
嚴復將自由作了二分法:“國群自由”與“小己自由”?!靶〖鹤杂伞闭f的是個人的自由權;“國群自由”其實就是國家主權。
議題二 “小己自由”是否以他人自由為界?
情境活動:讓學生動口說——講述身邊的規(guī)則。
任務設計:“我敘說”。
1.生活在校園、社會中,你認為有哪些規(guī)則約束了自由?
2.如果只要自由,沒有約束會怎樣?
教師:交通規(guī)則、學校制度、道德甚至法律都約束著我們的行為。
學生1:無限制的自由只會走向自由的反面,導致混亂與傷害。
學生2:若自由不受限制,那么他的所說所做會傷害到他人的利益和權利。
教師總結 正如嚴復反復強調:自由要分清其“權界”,是包含個人自由不得侵犯其他個人與群體自由的意蘊。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對的。必要的限制是對自由的保護。行使自由不得違背規(guī)則、紀律、公序良俗和法律,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他人的合法權益。
議題三 國家公權力以公民私權利為界。
教師 嚴復所謂的“群己權界”的另一更為重要的界限,即權利與權力的分界。他認為,公民的自由與安全仰賴于良好的法律。但是,部分學生卻沒有這樣的“自由觀”。
情境陳述:讓學生動腦想——培育理性嚴謹?shù)姆ㄖ嗡仞B(yǎng)。
以案說法:八年級學生小林經常上學遲到,不按時完成作業(yè)。老師督促他,他卻說:“什么時間上學、做不做作業(yè)是我的自由?!?/p>
小林有時抽煙喝酒,強行索要財物。老師批評教育他,他振振有詞:“這是我在校外的活動,是我的自由。”
小林有時在QQ空間里傳播一些謠言。老師勸誡他,他卻說:“這是網絡言論自由,我想說什么就說什么。”
任務設計:“我思考”。
(1)小林的這些行為真的是他的自由嗎?請就其中一種行為談談你的理解。
(2)若小林一意孤行,不及時改正,可能會造成什么影響?將會承擔怎樣的后果?
(學生回答略)
教師:如果小林一意孤行,會怎樣呢?
學生1:小林學習、生活一團糟,會沾染上很多惡習。
學生2:小林荒廢學業(yè),影響學習成績。
學生3:小林若一意孤行,會滑向犯罪的深淵。
教師:我們絕不能像小林一樣,否則,就享受不到自由帶給我們的美好和幸福。
教師總結:“法無禁止即自由”已經成為法治國家通行的法律原則。自由主要指人們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依照自己的意志活動的權利。法治與自由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法治既標定了自由的界限,又是自由的保障。
設計意圖 根據(jù)嚴復的自由觀設置了“小己自由是否以他人自由為界”和“國家公權力以公民私權利為界”兩個議題,通過情境設置“我敘說”“我思考”幫助學生解惑。通過講述身邊的規(guī)則和對案例的分析說明,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認知能力,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和自由觀,提升法律素養(yǎng)。
教師:在社會生活中,有邊界才有秩序,守底線才享自由,可是,有一些人無視法律賦予他們的自由和權利,甚至無視法律的尊嚴,結果可想而知。
情境陳述:讓學生用眼看——領會自由的法治價值。
播放有人利用朋友圈、群聊等侮辱涼山救火英雄的視頻。
任務設計:“我探究”。
1.視頻中網民的言行侵犯了救火英雄的什么權利?
2.公安機關對他們依法拘留說明了什么?
3.請你評價視頻中網民的言行。
小組1:視頻中網民的言行侵犯了救火英雄的名譽權和人格尊嚴。
教師問:惡意中傷、侮辱、詆毀英雄對民族、國家有影響嗎?
小組2:視頻中網民的言行侵犯了救火英雄的名譽權,更是傷害了國民感情,引起公眾的強烈憤慨,是不尊重英雄、不尊重國家的表現(xiàn)。
教師追問:公安機關該不該對這些人進行懲處?
小組3:發(fā)表侮辱性言論必將受到法律制裁,無論在現(xiàn)實世界還是網絡空間。我國憲法規(guī)定,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對于這些真實而廣泛的自由權,我們應倍加珍惜,不斷增強對自由的價值認同,積極行使和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
教師總結:按照嚴復的自由觀,用今天的話來說,即法律規(guī)定的自由。因為法治,每一個人都能自由地追求人生幸福;因為法治,合法的行為得以保護,違法的行為受到懲罰;因為法治,我們的自由和權利才得以維護。所以,我們珍視自由,就要知曉自己的權利,珍惜自己的權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
設計意圖 在視頻的鋪墊下,教師引導學生明白法律禁止公民濫用權利,因為濫用權利就是濫用自由,就是不珍愛自由的表現(xiàn),啟發(fā)學生在生活中珍視自由。
運用你今天所學,結合生活經驗,請大家完成一項倡議書。
活動要求:為了增強同學們珍視自由的意識,領會自由的真諦所在,督促同學們正確行使自由權利,做合格的好公民,學校政教處決定向同學們發(fā)出以下倡議:
A.在集會時,遵守紀律,不喧嘩。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設計意圖 這個環(huán)節(jié)找準了法治教育的落腳點,將課堂有限的教學延伸到生活無限的實踐中去,體現(xiàn)認知導行結合的目的,促進學生法治思維的養(yǎng)成與法治實踐能力的提升。
【專家點評】(胡邦霞,三門峽市實驗中學,中學正高級教師)
石中華老師設計的“自由的真諦和追求”一課,具有以下特點。
1.議題選設恰當。石老師設置的主議題和分議題貫穿教學活動全過程,圍繞“感知自由”“認識自由”“珍視自由”的邏輯結構,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堂思路清晰、結構合理、層次有序的優(yōu)質課。
2.情境創(chuàng)設有效。一首元曲入境,凸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出示優(yōu)美圖片“感知自由”,讓學生體驗自由的美好;從小林故事入手分析,真正理解自由的真諦;網絡熱議“涼山救火英雄”,促進學生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的提升。情境創(chuàng)設有深度、有溫度,讓人耳目一新。
3.活動安排新穎。通過任務設計,讓學生或獨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在議中學,在議中思,在議中悟,增強學生珍視自由的意識,樹立正確的自由觀。
4.素養(yǎng)養(yǎng)成實效。在本節(jié)課,石老師立足學生,合理設計議題,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關照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思維認知的深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