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芳
在電視新聞采訪前,需做好充足準備,要了解采訪對象、采訪目標、采訪背景,還要對整個新聞報道的脈絡進行分析,確保采編播方案科學合理。采訪過程中,記者掌握現(xiàn)場溝通技巧能夠促進其與采訪對象之間的深入溝通和交流,有助于深入挖掘新聞信息和線索,提高新聞采訪整體質量與水平。
為了進一步挖掘新聞內(nèi)涵,滿足受眾對新聞的需求,需要掌握專業(yè)知識,做好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的采訪能力和采訪水平。在實際采訪中記者要巧妙運用提問方式,對新聞進行準確報道,提高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記者自身有了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才能提高新聞采訪播報整體效果,在新聞實踐中也可以做到舉一反三,準確把握新聞事件發(fā)展的動態(tài)。采訪前準備工作的充分程度能夠直接反映出新聞記者的敬業(yè)精神,如果沒有認真做好采訪準備,就無法對新聞事件予以準確播報,使電視新聞采訪效率受到嚴重影響。
電視新聞主要內(nèi)容來源于生活。要想確保電視新聞報道真實準確,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采訪人員應梳理新聞事件的脈絡,對事件進行深入的調(diào)查,使新聞報道更貼近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一些電視新聞從業(yè)人員為了獲得流量、提高自身知名度,會炮制新聞,比如“紙包子事件”“周老虎事件”等,這些虛假新聞報道的出現(xiàn)說明采訪人員缺乏基本功,沒有遵守職業(yè)道德。
在新聞采訪中,記者需要與采訪對象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但采訪對象受教育程度不一,生活環(huán)境、個性特點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新聞采訪前需要結合采訪對象的個性化特點設計相應的問題,或者根據(jù)具體的新聞事件設計問題,擬定新聞采訪提綱,保證新聞采訪順利成功,問題的設計也要符合客觀事實,以閉合性問題為主。
在新聞采訪中,需要對已知素材進行有效延伸、拓展,豐富采訪資料,這就需要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記者要了解新聞的相關背景資料,明確采訪目的,方便后續(xù)提問。只有做到有備而來,才能確保新聞報道的生動真實。記者應對采訪中可能發(fā)生的情況進行準確預估和判斷,做到從容應對。接到一條新聞線索,首先要判斷其新聞價值,其次要確保新聞輿論導向的正確性,最后要確保新聞鮮活生動。
要想做好電視新聞現(xiàn)場采訪,需掌握正確的溝通技巧。采訪是新聞報道的基礎,如果沒有豐富的采訪素材,也就無法制作出生動鮮活的新聞產(chǎn)品。談話是新聞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交流的重要手段,能促進彼此的情感交融。想制作出好的新聞報道,新聞記者得掌握正確的溝通技巧,深入挖掘事件表象下面隱含的信息,使整個新聞報道脈絡清晰、內(nèi)涵深刻。溝通技巧對新聞采訪來說非常關鍵。記者熟練運用溝通技巧,就能在新聞采訪中獲得主動權,獲得更多的有用信息。不同的采訪對象性格不同、職業(yè)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在新聞采訪中如果忽略了溝通技巧就容易導致整個采訪陷入僵局,無法達到最終的預期效果。針對這一情況,采訪人員需要加強采訪技巧的鍛煉,在實際溝通和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和提問能力,以加強對采訪對象的引導,提高采訪的整體效果。
在采訪前,記者需要與采訪對象進行必要的溝通,了解采訪對象的背景及個人喜好,并快速尋找與采訪對象之間的共同點,讓采訪對象對記者產(chǎn)生信任感,拉近彼此的距離。在采訪中要營造愉悅輕松的采訪氛圍,以便順利完成采訪工作。在采訪前如果沒有了解采訪對象,會產(chǎn)生陌生感,使采訪對象存在明顯的戒備心理,在回答問題時也容易隱瞞信息,導致電視新聞采訪缺乏真實性。因此,要對采訪對象進行全面深入了解,以提高現(xiàn)場溝通的效果。
記者在采訪中要選擇正確的時機和環(huán)境,因為人的情緒會隨著環(huán)境、時機的變化發(fā)生些許變化。如果采訪時機選擇得不對,采訪對象有其他的工作任務,就會導致其接受采訪時出現(xiàn)分心;如果采訪對象情緒低落或者過于激動,也會導致采訪受到阻礙;如果其勉強接受采訪,彼此也很難進行深入的交談,會導致采訪失敗。
電視新聞記者要對采訪的問題做到胸有成竹,臨陣不抱佛腳,臨場不亂陣腳,更不能在采訪時出現(xiàn)自己忘了話題的尷尬局面,造成采訪冷場。
每一次采訪,也是記者鍛煉自己提問技巧、進行自我完善提升的過程。記者對采訪提問和溝通技巧的駕馭能力高低,決定著電視新聞報道后期制作的優(yōu)劣和整個新聞節(jié)目的成敗。熟練掌握采訪提問技能和溝通技巧,是對電視新聞記者的基本素養(yǎng)要求。
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對傳統(tǒng)的電視新聞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在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應掌握新聞采訪技巧和與人溝通的藝術,使采訪工作順利開展,提高采訪整體效果。除了做好充分的準備之外,還應該根據(jù)現(xiàn)場的實際情況靈活調(diào)整采訪策略,提高采訪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