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磊
隨著新媒體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人們獲取時政新聞的渠道也開始發(fā)生轉變,越來越多的人轉投新媒體平臺時政新聞頻道的“懷抱”,隨時隨地獲取時政信息。在新媒體平臺上,時政新聞以更輕松、易懂的方式呈現(xiàn)了出來,這些優(yōu)勢沖擊著地方廣播電視臺時政新聞。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結合地方廣播電視臺的優(yōu)勢,提高時政新聞的吸引力,就成為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地方廣播電視臺時政新聞制作人員受傳統(tǒng)思維的影響,在選擇時政新聞題材時會從政府角度出發(fā),圍繞政府相關工作開展的情況進行播報。雖然能將政府相關政策、法規(guī)及時傳遞給人民群眾,但長時間選用這類題材會使觀眾認為這一內容與他們生活無關,從而削弱觀眾對地方廣播電視臺時政新聞的關注度,導致收視率下降,影響地方廣播電視臺的發(fā)展。
回顧過去電視上??吹降臅r政新聞,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省級臺還是地方臺都會采用比較單一、嚴肅的方式播報。報道語言干癟、套路化,缺乏生活氣息,是一些時政新聞不受歡迎的重要原因,文字、語氣生硬,離生活很遠,有時甚至是一副居高臨下的口氣,這樣的時政新聞沒人會歡迎。雖然對時政新聞而言,嚴謹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地方廣播電視臺長時間使用單一的方式播報時政新聞,那么當觀眾選擇更多時,絕大部分觀眾都會“拋棄”地方廣播電視臺,轉投新媒體。
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一個重要原因是媒體及其從業(yè)者的視角出現(xiàn)了偏差,他們尋找和表現(xiàn)新聞幾乎都是孤立地站在官方角度,很少站在普通民眾的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
人們的生活質量日漸提高,對精神文化也有更高需求,傳統(tǒng)時政新聞播報的質量、效率已經無法滿足當下群眾的實際需求,如果工作人員不能及時解決這一問題,那么觀眾流失就是必然趨勢。
如今,一些地方廣播電視臺時政新聞播報的內容比較淺顯且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性,很容易使觀眾對這一內容失去觀看興趣。
基層群眾是地方廣播電視臺時政新聞的主要受眾。如果想提升時政新聞內容的吸引力,那么就得從受眾需求出發(fā),選擇符合其需求的素材,使其能夠認可這些內容。比如,在地方廣播電視臺播報政府部門領導活動時,時政新聞工作者應轉變照本宣科的傳統(tǒng)思路,適當刪減內容,側重選擇受眾最關心的與民生相關的內容,以提高受眾對時政新聞播報的認可度,提高新聞吸引力。
時政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走群眾路線,僅僅找到新聞與群眾生活的契合點還不夠,找到契合點只是相當于找到了題材或主題,要讓這樣的題材或主題受到群眾關注和喜歡,還必須注意角度,就是從群眾的角度觀察、分析,提煉出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內容,這樣的時政新聞就不用擔心傳播效果,其對政策、思想和措施的解讀才會深入人心。
新聞不是文件、講話和總結,時政新聞雖然要經常性地報道政府部門活動,但并不是所有政府活動的內容都是新聞,記者必須有所選擇,不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求記者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和業(yè)務素質,從諸多的政府工作活動和紛繁的材料中發(fā)掘出有價值的內容,凸顯新聞的“硬核”。
人們對時政新聞的差異化、個性化需求開始凸顯出來,所以,如果想提高地方廣播電視臺時政新聞吸引力,工作人員就應在突出播報專業(yè)性的前提下創(chuàng)新播報方式,以實現(xiàn)更好的時政新聞播報效果。
比如,工作人員可以嘗試以訪談的方式,邀請客座教授對時政新聞進行點評和講述(或者工作人員也可以嘗試將現(xiàn)場連線的方式應用到時政新聞播報中去),以增強新聞播報的專業(yè)性、權威性。同時,工作人員還可以創(chuàng)新傳統(tǒng)地方廣播電視臺時政新聞節(jié)目的板塊結構,細分新聞板塊,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的層次感,降低觀眾長時間觀看新聞播報的疲倦感,提高時政新聞播報的吸引力。
在上述提高地方廣播電視臺時政新聞吸引力舉措的基礎上,工作人員應對傳統(tǒng)時政新聞播報角度予以優(yōu)化,更多地從民生視角出發(fā),為觀眾清晰解讀政策,以獲得更多觀眾的認可。
比如,工作人員可邀請政府官員對政策進行權威解讀,幫助人們更深入地理解政策的意義和價值。筆者認為,工作人員也可以嘗試適當融入動畫元素,提高時政新聞的表現(xiàn)力。
綜上所述,只有將創(chuàng)新思維融入時政新聞播報的方方面面,才有可能實現(xiàn)提高吸引力的目標。要使時政新聞受歡迎,讓百姓感到應該看、值得看,看了有用,就必須突出民生視角,從群眾理解和關注的角度去感受、去發(fā)現(xiàn)、去表達新聞。這不僅是發(fā)揮時政新聞的最大傳播效果的需要,也是加強輿論引導、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