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師川
在我國眾多的新聞媒體中,市級廣播電視臺是最接近基層百姓的一種傳媒平臺。其新聞除了來源于記者深入基層采訪獲得的素材,也來自當?shù)卣块T政策文件、會議等活動,其中一些新聞被稱為指派性新聞,即相關部門指派跑線記者采訪的新聞,因此,這種采訪活動多為完成“規(guī)定動作”,素材不夠豐富、生動,但這樣的新聞必須做。
那么,怎樣將看似呆板生硬的指派性新聞軟化處理,使其成為符合受眾口味的新聞“美餐”呢?筆者從前輩那里學到了很多經(jīng)驗,也從自己多年的新聞創(chuàng)新實踐中梳理一些技巧。下面對此進行深入闡述。
當接到某個部門指派性新聞采訪線索后,記者要開動腦筋,了解新聞概況,搜尋與之相關的背景材料,從受眾需求出發(fā),到新聞現(xiàn)場挖掘相關部門發(fā)布的新聞與受眾需求的契合點,“沙里淘金”抓“活魚”。應該從百姓的視角,運用記者獨特、敏銳、新奇的思維方式找尋新聞切入口,而不是采取懶人做法,照抄新聞通稿,“千篇一律”做文章。
2007年,央視某節(jié)目組到阜新進行節(jié)目錄制,主持人崔永元的到來吸引了當?shù)睾芏嗝襟w,現(xiàn)場聚集的人較多。出于安全考慮,節(jié)目組沒有組織現(xiàn)場采訪,給所有記者發(fā)了關于節(jié)目基本內(nèi)容的稿件,可是這怎么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呢?聽說主持人會乘火車離開海州露天礦坑,于是筆者提前等候在火車站,在崔永元出現(xiàn)的時候,適時提問:“對阜新的明天,您有什么想說的呢?”崔永元很認真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崔永元實話實說阜新的明天》這篇新聞報道由此誕生。
可見,記者不能躺在新聞通稿上睡懶覺,以為做指派性新聞走走過場就行了,而是要從受眾需求出發(fā),尋找合適的報道角度,把硬新聞做軟。
指派性新聞的報道模式并非固定不變,記者要善于選擇報道視角。
筆者從多年的新聞采寫實踐中悟出了尋找最佳新聞視角的小竅門,即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從受眾樂于接受的視角切入,提煉最有價值的信息,為受眾烹飪色香味俱佳的新聞“美餐”。
2011年記者節(jié),中共阜新市委宣傳部召開了“紀念記者節(jié)座談會”,阜新市新當選的“十佳記者”和阜新各家新聞媒體領導參加了座談。記者談感想,領導講講話,乍看起來只能做一條程序化的會議報道,做不出什么新鮮文章來。本著“我就和你不一樣”的理念,筆者開動腦筋,捕捉到新的報道視角:時任阜新市委書記在座談會上發(fā)表的一番即興講話就是很好的切入點,身為市委書記,其談起新聞來卻句句在行,從陸定一對新聞的定義,到對典型新聞作品的分析,信手拈來,有理有據(jù),讓在座人員為之嘆服。于是筆者就以《市委書記談新聞語驚四座》為題,跳出會議報道的俗套模式,挑選能引起受眾關注的鮮活信息,撰寫了新聞稿。報道播出后反響良好。
2017年歲尾,阜新市公安局召開“掃黃打非總結(jié)表彰大會”,這樣的會議新聞很難報道出新意。在認真研讀總結(jié)材料的基礎上,筆者從會議現(xiàn)場領導講話的細節(jié)中,搜尋受眾感興趣的亮點,發(fā)現(xiàn)公安局長在部署下一年工作時強調(diào)了一條執(zhí)法法則——“熱爐法則”。于是,筆者以《市公安局亮出“熱爐法則”——干警誰觸摸誰被燙》為題,從新的視角制作了一條新聞,獲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新奇獨特的立意更能吸引受眾眼球。
新聞前輩、高級記者張永新老師曾向筆者分享了他采訪中的一次特殊經(jīng)歷。
1992年7月,阜新市文化局策劃了“少兒攝影藝術(shù)團世界屋脊創(chuàng)作行”活動,張老師被派全程跟蹤采訪,歷時48天,行程一萬多公里。出發(fā)前張老師就對報道有了初步構(gòu)想:以系列專題片的形式推出,共12集,每集10分鐘,以“行”貫穿始終,以紀實跟蹤拍攝手法突出原汁原味??傤}目擬為《屋脊行》,子題分別為《踏上長江第一橋》《站在昆侖山的脊背》《漫步山丹軍馬場》《翻越唐古拉》等。“踏上”“站在”“漫步”“翻越”都是動詞,緊扣“行”的立意,加上紀實拍攝畫面、同期聲、主持人現(xiàn)場解說,多種聲像符號共同刺激人的感官,勾起了受眾收視興奮點。
此片在遼寧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及鳳凰衛(wèi)視播出,多次獲獎。
2020年,筆者多次參加歡迎抗疫英雄回家的直播報道活動,很多報道角度都用過了,領導講話、家屬發(fā)言、醫(yī)護人員回顧等。就在筆者思考如何報道出新意時,發(fā)現(xiàn)現(xiàn)場一位男醫(yī)生向剛從武漢抗疫回來的護士女友求婚,小伙子大聲喊出姑娘的名字,激動地說:“勇敢的姑娘嫁給我吧!”筆者馬上記錄下這感人的一幕,并在新媒體上播報,這則視頻報道幾個小時后就獲贊三十幾萬。在新媒體時代,最新最快的新聞才最能體現(xiàn)新聞的價值,新聞現(xiàn)做,同步出鍋,味道簡直好極了!其實,現(xiàn)在很多新媒體新聞都是因為題材新、立意新,才會成為熱搜。
由此可見,看似呆板無味的指派性新聞,完全可以變成可口宜人的“新聞大餐”,這就需要記者在選材、視角、立意三方面創(chuàng)新謀劃,出奇制勝。記者要盡可能對“規(guī)定動作”作新聞化處理,稿件追求新聞性、思想性、可看性,力求有廣度、有厚度、有深度,但作此選擇會比較“燒腦”,要多費不少心思,多付出不少心血。寫作中要注重選取鮮活材料,力求和別人“不一樣”,體現(xiàn)新聞差異性,為報道增加看點,避免“泛泛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