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桐,夏安江,李慧萌,趙祚福
(皖西學院 體育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
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發(fā)展,移動終端和數字化資源逐漸滲透到教育領域,人們可以快速便捷的獲取信息、進行學習。2018年,教育部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文件里面明確指出構建一體化的“互聯(lián)網+教育”大平臺,引入“平臺+教育”服務模式,全面提升師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1]。政策的支持推動了教育領域中智能設施設備和互聯(lián)網技術的完善,改變了昔日的教與學,由此衍生出的各類網絡教育平臺和移動教學設備讓高等教育領域的教學模式和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4年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對分課堂”,主張課堂的一半時間由教師授課,另1/2時間由學生自主研討的交互式學習模式,教師和學生的時間是對分的,權責對分,因此稱為“對分課堂”[2]。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不同。這種模式強調師生的互動關系和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再是傳統(tǒng)的“填鴨式”知識講授,其特點是在教師講授(presentation)和學生討論(discussion)中間引入一個心理內化(assimilation)的過程,讓學生充分吸收領悟教師授課內容之后,有備而來的參加課堂討論,所以也被稱為PAD課堂[3]。在課程的時間安排上,“對分易”要求錯開教師講授、學生研討、內化吸收的過程,合理分置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因此“對分課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包括以下3個步驟。
(1)教師講授。通過梳理課程知識體系,剖析重點難點,教師幫助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框架體系有初步的掌握。這個環(huán)節(jié)只需要教師對課程的重點難點進行精煉的講解,并不要求面面俱到,留有充分的空間讓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研討和學習,為下一步驟的實施做準備。
(2)內化吸收。學生在課堂上學習領悟教師講授的重點難點,根據目標任務進行課后自主學習,通過查閱資料、文獻、案例,形成知識體系的自我認知和內化。在這一階段,學生對教師講授的知識點有更加深入的自我認知、思考與學習,從而內化為自身的經驗。
(3)課堂研討。學生通過上一階段,帶著內化吸收的經驗成果,在課堂上與老師同學進行積極討論,發(fā)表自己對課程重要知識點的看法,幫助同學答疑解惑,分享學習成果經驗,提高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4]。
這3個主要階段可以細分為五個環(huán)節(jié),分別為教師講授、自主學習、分組作業(yè)、小組討論、課堂交流[5]?!皩Ψ忠住钡恼n堂教學模式既保留了傳統(tǒng)講授式課堂的優(yōu)點,保證學生了解知識點的框架體系,掌握重點難點,同時也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加了師生互動的機會,深入的互動和研討讓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又能進一步升華課程知識體系。
《體育旅游概論》課程是2015年開設,屬于體育學科的理論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書本上的專業(yè)理論知識點,還要求學生具有體育旅游項目的運營策劃能力和實地考察能力,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操作性和實用性。課程授課對象為體育教育和休閑體育專業(yè)的學生,他們在運動方面有一定的天賦,但在理論課堂的學習上會出現懈怠的現象,因為專業(yè)基礎薄弱、自主學習能力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等現實問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會導致《體育旅游概論》的課堂教學效果較差,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體育旅游概論作為專業(yè)理論課程,面向體育學院所有的學生,授課對象人數較多,但是師資力量有限,不同于采用小班教學的室外實踐課程,大部分的體育理論課都采用合班大班教學,因此在教學管理和實施過程中學生的考勤、互動、交流和反饋等需要時間多,操作也困難,難以詳細把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效果與進度。
(2)隨著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信息技術的發(fā)達,體育旅游概論課程教學內容日漸更新與豐富,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很多新資訊、新理念、新熱點都無法及時在課堂中展示,許多體育旅游的案例不能完整的在課堂中呈現與講授,學生也會出現信息量巨大而無法適從的迷茫狀態(tài)。
(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強大的通訊和娛樂功能讓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lián)網成為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不可缺少的智能工具,但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目前,大學生在課堂中成為手機“低頭族”的現象較為普遍,尤其是《體育旅游概論》課程的授課對象為體育生,他們擅長各種互聯(lián)網工具,更傾向于生動、形象的信息化教學,但存在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缺乏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批判性的問題,手機移動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
當代大學生不僅需要學習運動技能,還要掌握專業(yè)的體育理論知識,這是目前體育教學領域關注的重點與熱點。為緩解高校體育教師在理論課堂教學中產生的巨大壓力,改變傳統(tǒng)課堂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模式,本研究將“對分理念”融入到體育旅游概論的課堂中,讓學生可隨時隨地的、充分利用瑣碎時間學習,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對分易的功能多種多樣,尤其是為教學提供強大的數據支撐,新的教學模式“對分易”充分利用移動客戶端,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幫助解決傳統(tǒng)體育理論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利用手機作為學習的有效補充,可以方便快捷的查找學習資料,及時與同學和老師進行溝通與反饋,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課后小組研討,輔之以各種教學管理工具,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了教學效果。筆者主要將其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會按照點名冊,在課前或課后采用逐個點名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考勤記錄,往往就需要7、8 min,占用了太多的課堂時間,導致原本的教學任務不能按時按進度完成,從而出現拖堂和補課現象,引起學生的負面情緒。同時,少部分同學也會出現即使遲到幾分鐘也能趕上點名或者“點完逃課”的現象?!皩Ψ忠住逼脚_中的“考勤”只需要師生進入“考勤”功能,老師通知學生簽到碼或在屏幕上顯示簽到二維碼,學生1 min就可完成點名簽到,節(jié)省時間成本,提高課堂效率,也杜絕了“替點名”和“點完逃課”的現象。
對于長期在室外運動的體育生來說,讓他們在教室里久坐90 min是個難題,學生容易出現倦怠走神現象,而“對分易”在具體教學中可以隨時組織課堂練習,加強互動效果,從而集中學生注意力。比如體育旅游者、體育旅游資源、體育旅游市場等重要知識點,按課堂具體情況融于教學當中,要求學生使用“對分易”微信平臺完成課堂練習,既能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督促學生認真聽課,又能鞏固復習重要知識點,提高學習效果。
“對分易”網絡教學平臺是“對分課堂”的具體實施平臺,核心是一半時間讓教師進行重難點講授,另一半時間由學生自主研討的交互式學習模式,可以有效的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6]。在體育旅游概論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分易”微信網絡平臺的“手動分組”功能,根據具體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選擇“體育旅游資源類型”“體育旅游影響力”等容易研討的內容,通過手機的微信功能將課后任務提前發(fā)送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后可以充分思考與學習。在下一次的課堂交流討論時,教師通過“對分易”網絡平臺隨機抽取1位學生闡述自己小組的作業(yè)成果,互相交流學習經驗。與灌輸式教學課堂相比,較好的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程度,提高了學生學習和思考的主動性,同時隨機抽取的方式也避免了學生不認真參加小組討論的情況。
另一方面,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很多體育旅游生動形象的案例無法在課堂上及時呈現,“對分易”便提供了一個資源匯聚的平臺,教師將相關音頻、視頻、圖片、新聞、案例等資料上傳到“對分易”平臺的“課程資源”中,學生通過手機或電腦下載后可以及時對體育旅游的知識進行補充和延申。因此,在課堂上沒有充分掌握的體育旅游專業(yè)知識、理論與技能,都可以通過課后學習來緩解學時緊張的狀況。
“對分課堂”的具體實施是通過“對分易”微信網絡平臺展開的,即便師生在平臺中沒有建立好友關系,也可以利用微信功能實現二者的溝通交流,老師與學生能夠及時互動,操作簡單快捷。通過“對分易”的微信通知功能,學生在課后遇到難題可以及時向老師提問,老師提醒學生按時提交作業(yè),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課后師生不再交流的情況。同時,“對分易”網絡平臺中在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設有“隨機提問”“搶答”“點名提問”等方式,多種選擇增加了《體育旅游概論》這類理論課堂的趣味性,讓課堂變得生動與活潑,能夠很好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比如,課后時間教師通過“對分易”向學生發(fā)送提問“體育旅游的經濟影響力”,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查閱相關資料,獲取信息,通過自我歸納與概括再回歸課堂進行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實現了《體育旅游概論》課程的“對分易”;同時,課堂時間教師也可以采取多種提問方式,比如通過“對分易”平臺手動設置問題“體育旅游的類型”,采用“搶答”的方式提問,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中暢所欲言,營造活躍氛圍。
“對分易”網絡教學平臺提供了教學過程中的常規(guī)統(tǒng)計功能,比如可以對學生的考勤進行自動匯總,生成全班匯總和分次匯總,對在線練習、課后作業(yè)等功能,平臺也可以自動統(tǒng)計學生的成績,不僅從整體上呈現班級的答題準確率,也能夠顯示每小題、每個選項的選擇人數和比例。通過量化統(tǒng)計的方式方便教師及時掌握每一個學生對體育旅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方便教師查看數據,統(tǒng)計結果一目了然,也為今后《體育旅游概論》的分模塊的針對性教學提供數據基礎。
經過2019年和2020年四學期“對分易”網絡平臺在《體育旅游概論》課程的教學實踐,學生對該教學模式接受度高,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輔助了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各種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與工具,提升了體育生對體育旅游的興趣,原本是枯燥的理論課堂也變得生動有趣。“對分易”網絡平臺創(chuàng)新了教學模式,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學途徑,學生對學習成果的反饋形式也多種多樣,可以通過微信、音頻、視頻、文字等方式在平臺上給予教師反饋。教師根據反饋的結果,可以對學生薄弱的知識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側重講授。通過“對分易”網絡平臺上“問卷調查”功能,對學生進行結課調查,超過90%的學生認為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對《體育旅游概論》課程的學習起到了積極作用,“對分易”平臺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吸收、掌握和運用體育旅游的知識點;期末教學評分達到了96.27分,可見這種新型網絡教學和傳統(tǒng)課堂相結合的教學途徑讓學生所接受和喜愛。但是,在一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互聯(lián)網教學模式在實踐上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體育旅游的教學資源和輔助資料比較匱乏,資料集中于通識公共課,而針對性強的專業(yè)課在公共平臺上共享的資源信息較少。《體育旅游概論》這門課程屬于體育人文社會學中的專業(yè)課程,國內目前只有個別體育院校和師范院校開設,因此在“對分易”平臺上查找體育旅游的相關資料有限且時效性低。所以隨著實踐時間的增長,可以慢慢建立豐富的教學資源庫,供各個高校的教師和學生使用與學習。
新的移動端教學模式可以通過趣味的教學手段和途徑在短時期內緩解學生對于學習的被動與惰性,但是無法徹底改變學生長期的學習不良習慣。在一學年的實踐教學中,有少部分學生依舊會出現拖延交作業(yè)或者作業(yè)質量較低的問題。因此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在“對分易”網絡平臺和傳統(tǒng)課堂結合的過程中仍需加強監(jiān)控,不僅課堂需要充分利用“對分易”平臺的創(chuàng)新功能,課后也要利用各類反饋功能及時與學生互動與交流,督促每一個學生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已經提前對課堂設計安排完善,但遇到網絡信號不好導致課堂進展不順的情況頗有出現,比如課堂考勤、提問、練習,不僅耽誤了教學進度,也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建議學校加強無線網絡的覆蓋,支持傳統(tǒng)課堂與網絡建設的結合,配合授課教師的工作,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針對體育學院的學生特點,改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講授的教學模式,將“對分理念”與實際的體育旅游課程有機結合,成為體育學科理論教學的重要改革試驗點。通過網絡交互平臺“對分易”,在體育旅游概論課程中設計了各種“項目”任務,把體育專業(yè)的理論知識和體育旅游運營的核心技能融合到“項目”學習任務中,通過一系列的“對分易”教學措施,最終有效改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調動了體育生的積極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提高了課堂教與學的效率。當然,對分易這類網絡教學平臺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今后通過實踐探索,不斷優(yōu)化教學模式,促進“互聯(lián)網+體育+教育”新模式的構建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