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勁竹
摘 要:在我國,博物館作為傳統(tǒng)文化和知識思想傳播的重要載體,其陳列展覽的設計理念不僅要體現(xiàn)展覽傳播的藝術內容,同時也要關注參觀者的體驗和需要,以更符合現(xiàn)代化審美標準的方式來吸引更多人到博物館參觀。此外,各類博物館應該根據自身的文化定位和資源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陳列展覽主題,將其內涵最大限度地展現(xiàn)出來。
關鍵詞:高平市博物館;陳列展覽;學術性;趣味性
0 引言
當前博物館陳列展覽應該立足于學術支撐、受眾群體需求、展覽物品的綜合價值,對陳列展覽內容的設計有所側重,促使博物館能夠運用較高技術手段,如傳媒手段、信息技術手段等來加強展覽陳列內容的藝術感染力,讓參觀者能夠直觀感受到博物館的歷史價值和文化魅力。
1 博物館陳列展覽存在問題分析
1.1 博物館的陳列展覽設計缺乏新意
受傳統(tǒng)陳列展覽設計觀念的影響,我國大部分博物館的建造布局和規(guī)劃設計顯得比較固定化和陳舊化,并且內部展品的陳列裝飾風格也很類似,沒有出彩之處。①技術上的限制,導致大部分博物館在藏品展示上還是遵循舊制;資金投入不足,導致博物館建設水平一直處在相對落后的狀態(tài),無法應用更加先進的燈光和聲像技術來渲染氛圍;博物館在藏品陳列和展示上整體缺乏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構思,大部分展廳內部裝飾和結構設計千篇一律。
1.2 博物館陳列展示方式缺乏吸引力
對于大多數(shù)參觀者而言,進入博物館參觀的體驗都是類似的。在引導參觀的方式上,主要是語音介紹、文字描述、實物展示和音視頻設備呈現(xiàn),手段較為傳統(tǒng),展覽陳列方式也較為基礎,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大多數(shù)參觀者只是拍個照片,看看就走,沒有起到實質性的傳播和教育作用。
1.3 博物館陳列展覽內容缺乏信服力
因為研究水平的不足,一些博物館在文化、歷史沿革上出現(xiàn)了斷層現(xiàn)象。另外,部分博物館人員在進行館藏文物簡介描述時會出現(xiàn)內容遺漏、錯誤的情況,這也是因為博物館的文物征集和資料研究不夠翔實,很難讓設計人員掌握文物全貌,導致展品與陳展工作相脫離,使陳列展覽中的藏品缺乏內在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更沒有凸顯出博物館該有的鮮明個性特色和地域特色,最終導致參觀者失去游覽的熱情。
2 博物館陳列展覽的設計要素
2.1 空間要素
空間是博物館陳列展覽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空間的設計和構建,對于文物藏品的展示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提高對空間要素的重視。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設計人員可以通過利用展臺、展柜、場景、隔斷等方式來進行排列和布局,從而優(yōu)化空間劃分,在總體上要凸顯出博物館陳列展覽的主題和內容。
2.2 造型要素
造型要素同樣是博物館陳列展覽設計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造型搭配和設計對于整個陳列展覽的主題呈現(xiàn)具有關鍵性的作用。②因此,在排除多種元素干擾的情況下,設計人員要把握好博物館展廳的實際情況,提煉陳列展覽的內容,并將其融入陳列展覽的藝術風格和表現(xiàn)形式之中,達到審美效果與實用功能的完美統(tǒng)一,使參觀者獲得更好的視覺體驗。
2.3 色彩要素
色彩的合理搭配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參觀者的注意力,從而達到傳播展品信息的目的。因而,設計人員要貫徹落實色彩搭配和構造的理念,根據展品的特點合理運用不同色彩進行搭配。在大環(huán)境下,設計人員要在和諧統(tǒng)一的基礎上呈現(xiàn)陳列展覽設計的獨特風格。
3 博物館陳列展覽的科學性原則
3.1 符合展覽傳播的需要
現(xiàn)階段,博物館陳列展覽的首要原則就是符合實際傳播發(fā)展的需要。這也意味著,在其創(chuàng)作理念上,要滿足傳播目標、展覽內容和展覽主題的需要,同時也要關注參觀者的游覽體驗,與人們的審美趣味相適應。博物館肩負著傳承和弘揚文化的重要職責,要時刻謹記以參觀者的需要為導向,用心考慮,更好地為參觀者提供優(yōu)質服務。參觀者在進入博物館展廳后,需要進行的活動包括欣賞展品、瀏覽文字、觀看視頻和聆聽廣播講解、現(xiàn)場工作人員的引導介紹,所以博物館在陳列展覽時要從這些角度出發(fā),以更加簡明扼要的語言、創(chuàng)新見解的設計、色調和諧的布局來突出展陳文物的內容和特點。
高平市博物館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成為當前人們研究高平炎帝文化和長平之戰(zhàn)的場所,并且也是人民群眾感受烽火歲月、重溫革命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不斷地建設發(fā)展中形成以館藏文物、炎帝文化、長平之戰(zhàn)、高平古建和黨史文化五個主題的常設展廳,向社會提供了獨具匠心的陳列展覽,贏得不少贊譽,同時也在此過程中獲得了良好的發(fā)展機遇。只有深入挖掘藏品的獨有價值和底蘊,才能更加彰顯出博物館陳列展覽的重大引導作用和文化傳播意義。
3.2 設計好陳列內容文本
博物館陳列展覽規(guī)劃主要依據陳列內容文本的設計,它是博物館進行陳列展覽的實踐基礎,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如要對展覽主題、內容體系、傳播目標、展品組合、展線規(guī)劃、節(jié)奏安排等進行立體化的呈現(xiàn),同時也要對形式設計、多媒體手段應用有所體現(xiàn)。①在設計陳列內容文本的時候,要遵從科學性、系統(tǒng)性和創(chuàng)新性,力求在尊重歷史、多重要素相互作用以及突出選題特色的前提下,博得參觀者的認同,充分發(fā)揮博物館的社會效益。
高平市博物館“館藏文物”主題常設展廳,展覽主題文字從整體到局部進行陳述,讓參觀者能夠對展廳的內容有清晰的認知,符合人們的參觀需求。首先,從整體而言,高平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zhàn)的發(fā)生地,也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區(qū)和聞名全國的煤鐵之鄉(xiāng)、黃梨之鄉(xiāng)和上黨梆子戲曲之鄉(xiāng)。如此悠久的歷史,為高平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石器、玉器、陶器、琉璃制品、鐵器等就多達數(shù)千件。高平市博物館從中遴選出400余件珍貴藏品供大家參觀,它們從側面反映出高平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人文情懷。其次,對“館藏文物”常設展廳內容進行說明,包括高平市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開寶藏》、北齊龍首四面造像碑、宋代線刻宣圣小景碑、民國賓初申老夫子教澤碑和具有研究漢族石棺下葬的形式意義的三具石棺,以及漢代畫像磚等。如此分門別類,在排列組合中我們能夠體會到高平市博物館對于文物陳列展覽方式的匠心獨運。
3.3 樹立高度的精品意識
從我國部分博物館的陳列展覽現(xiàn)狀分析來看,普遍缺乏精品意識,陳列展覽高質量的精品之作并不多??傮w而言,還是要依據本館所在區(qū)域文化和內容特點采用不同的陳列展示方法,凸顯博物館自身的價值內涵。②
高平市博物館依托于高平市這座歷史悠久的歷史名城,以豐富的文化積累向世人展示了這座城市獨有的文化底蘊,這也使高平市博物館在高平市歷史文化的滋養(yǎng)下彰顯出了鮮明的藝術特征和時代特征。館藏石器、銅器、瓷器、陶器、玉器、金銀器、錢幣、書畫、經卷等種類繁多,特別是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文化的琉璃俑,題材豐富、數(shù)量眾多,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明代社會生活景象,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了文物展品獨有的藝術魅力和藝術個性,給予每個來參觀的人以深刻的文化歷史感悟和良好的審美體驗。同時,高平市博物館還以簡潔明了的文字介紹,生動形象的情景還原,趣味十足的多媒體展示來呈現(xiàn)出博物館的主題內容和歷史沿革,從而準確快速地向參觀者傳遞博物館的文化知識和信息。
4 博物館陳列展覽的趣味性原則
4.1 開設富有傳播意義的人文專題
現(xiàn)代博物館陳列展覽側重于信息傳播,這也意味著在相關的內容設計上更關注文物藏品的信息內容的展示,其所依據的科學理論囊括了多門學科,包括人類學、傳播學、民俗學、教育學等,可通過資源整合,將其設計成一個富有探究性和趣味性的文化專題,豐富參觀者的游覽體驗。
高平市博物館以“炎帝文化”“長平之戰(zhàn)文化”“古建筑文化”為專題,將博物館濃厚的歷史底蘊以直觀而又富有教育意義的形式呈現(xiàn)到參觀者面前。在“炎帝文化”專題展廳中,先是將高平地區(qū)炎帝文化遺存的分布情況示意圖展現(xiàn)出來,再陳述高平市各區(qū)域具體的炎帝文化遺存特色,如李家莊舊石器晚期遺址、店上以及東廟新石器遺址、莊里村五谷廟內“炎帝陵石碑”、羊頭山上神農廟內“澤州高平縣羊頭山清化寺碑”。而“長平之戰(zhàn)文化”專題展廳中,作為長平之戰(zhàn)發(fā)生的所在地,盡管大部分人都對歷史上這一有名的戰(zhàn)役多少有一些了解,但其中較為深入的內容還是掌握得不夠透徹,高平市博物館對整場戰(zhàn)役進行梳理,幫助參觀者在參觀過程中獲得知識。首先,展示了當時古戰(zhàn)場的地形圖、重要事件人物的塑像,如“商鞅變法”“徙木立信”中的人物商鞅、上黨郡郡守馮亭、趙國大將廉頗以及秦國大將白起,平面文字與立體雕像相結合,有助于參觀者對故事人物產生聯(lián)想,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展覽的人文氛圍。長平之戰(zhàn)在歷史上持續(xù)了三年之久,高平也留下了很多歷史印記,如位于永錄鄉(xiāng)的尸骨坑、高平市城西5千米處谷口村的骷髏廟,高平城郊的三甲村、徘徊村、換馬村等村落的名字也與長平之戰(zhàn)息息相關。此外,工作人員對長平之戰(zhàn)相關傳說故事的詳細解說,穿插于整個“長平之戰(zhàn)”文化專題的陳列展覽之中,豐富了其內涵和底蘊。高平市博物館從自身的文化定位和資源情況出發(fā),制定出極具針對性的陳列展覽主題,最大限度地將展覽內涵展現(xiàn)出來。“古建筑文化”專題展示了上黨地區(qū)古建筑文化的特點和風貌,圍繞高平獨有的四個“唯一”,通過文字、圖像和建筑模型相結合的方式對崇明寺的斷梁結構、開化寺的宋代壁畫、二郎廟的金代戲臺、元代的姬氏民居分別進行了細致且生動的展示,引導參觀者了解高平燦爛的歷史文化,發(fā)掘蘊藏于其中的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彰顯博物館傳承和弘揚歷史文化的功能價值。
在現(xiàn)代化教育教學觀念的影響下,人民群眾的文化觀念發(fā)生了很大轉變,系統(tǒng)刻板的知識傳授已經漸漸不再適應當前的文化氛圍,人民群眾更多傾向于對陳列展覽物品背后文化的深入了解,以期能夠在此過程中獲得更好的知識體驗,獲得豐富的知識儲備。
4.2 實現(xiàn)技術與藝術的和諧統(tǒng)一
現(xiàn)代化科技手段應用于博物館的陳列展覽中,目的是更好地促進文化傳播,給予參觀者豐富的知識體驗和游覽體驗①,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將現(xiàn)代化科技手段的應用視作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創(chuàng)新標志,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更多的是展現(xiàn)陳列展覽中獨有的文學藝術內涵和歷史文化底蘊,從而達到深化內容、豐富展覽形式的目的。革除目前陳列展覽中凸顯出來的種種弊端,應要求博物館相關規(guī)劃設計人員具備良好的技術應用意識,避免濫用和盲目使用現(xiàn)代化技術,避免出現(xiàn)庸俗化和娛樂化的傾向,保持好博物館該有的水準。
技術和藝術二者實現(xiàn)完美的融合正是當前博物館陳列展覽的不懈追求,但是高科技應用應避免與陳列技術概念相等同,而是要讓其作為有效的輔助手段真正發(fā)揮出博物館傳播人文思想的功能。文化理念應該在技術要素之上,并通過對各種技術要素進行合理的整合使博物館陳列展覽具備充足的視覺效果和豐富的藝術效果。
被譽為“隱世瑰寶”的高平市鐵佛寺彩塑是中國古代寺觀彩塑作品中絕無僅有者,殿內的“二十四諸天”塑像造型奇特、美輪美奐,是整個明代獨樹一幟的奇葩,但由于年代久遠,許多彩塑殘缺破損、滿目滄桑。為解決“既要保護文物,又不讓游客掃興而歸”這一難題,高平市博物館特此開設鐵佛寺造像攝影展,用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對鐵佛寺進行了數(shù)據化保護,以高水準的攝影技術在光與影之間最大限度捕捉塑像的神態(tài),讓廣大游客能夠近距離地看到鐵佛寺更為清晰的塑像,了解更為深刻的文化內涵,激發(fā)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認同和熱愛。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科技浪潮中,博物館要抓住發(fā)展的機遇,把握住時代發(fā)展的脈搏,合理應用高新技術手段作為傳播媒介來彰顯博物館陳列展覽的主題和內涵,以實現(xiàn)博物館傳承并弘揚歷史文化的使命和理念,真正做到以為人民群眾服務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