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近期,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發(fā)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1)》(以下簡稱《藍皮書》)?!端{皮書》從大氣圈、水圈、冰凍圈、生物圈和氣候變化驅動因子等方面來揭示全球氣候變化最新狀況,可謂一份地球是否健康的最新“診斷報告”。
《藍皮書》指出,氣候系統(tǒng)的綜合觀測和多項關鍵指標表明:中國氣候系統(tǒng)變暖仍在持續(xù),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風險進一步加劇;全球主要溫室氣體平均濃度均創(chuàng)新高,山地冰川整體處于消融退縮狀態(tài);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海洋變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中國植被覆蓋穩(wěn)定增加,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明顯。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風險進一步加劇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藍皮書》副主編巢清塵分析說:“《藍皮書》的核心結論是氣候系統(tǒng)的綜合觀測和多項關鍵指標表明,氣候系統(tǒng)變暖仍在持續(xù),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風險進一步加劇?!?/p>
據巢清塵介紹,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xù)。2020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yè)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1.2℃,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三個最暖年份之一。
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qū)和影響顯著區(qū),升溫速率明顯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1951~2020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升溫速率為0.26℃/10年。近20年是20世紀初以來中國的最暖時期,1901年以來的10個最暖年份中,除1998年,其余9個均出現在21世紀。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介紹說:“今年以來,1~7月,全球平均氣溫為13.6℃,較常年同期偏高1.5℃,是1961年以來同期第二高。全球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13.1%。特別是今年夏季以來,全球平均氣溫20.7℃,較常年同期偏高1.4℃,是1961年以來同期最高,歐洲大部、俄羅斯遠東、我國北方地區(qū)以及北美西部等地的氣溫明顯偏高?!?/p>
高溫、強降雨等極端事件增多增強,中國氣候風險水平趨于上升。1961~2020年,中國極端強降雨事件呈增多趨勢,極端低溫事件減少,極端高溫事件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明顯增多;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登陸中國的臺風平均強度波動增強。1991~2020年,中國氣候風險指數平均值為6.8,較1961~1990年平均值4.3增加了58%。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副研究員魏科指出,除了極端高溫,全球變暖也增加了全球極端天氣的強度和頻率,并且使得極端天氣在不常出現的區(qū)域出現?!斑@種變化已經開始影響我們的生活了,2021年初的極寒天氣、春季北方反復的沙塵暴、初夏武漢蘇州的龍卷風和大風、夏季河南的極端暴雨,今年災害天氣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傷痕?!?/p>
賈小龍表示,今年夏季以來,全球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fā),包括北美高溫、歐洲洪水以及我國河南暴雨等,都是全球大氣環(huán)流異常的直接體現。全球氣候變暖加劇了氣候系統(tǒng)不穩(wěn)定,是造成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fā)、強度增強的根本原因。大量研究已證實,隨著氣候變暖,大氣層在飽和前可容納更多水汽,極端強降水發(fā)生的可能性增大。
全球主要溫室氣體平均濃度創(chuàng)新高
在300萬~500萬年前,全球溫室氣體的變化是十分緩慢的,對比而言,現在全球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速度是極快的,同時也意味著全球氣候還將繼續(xù)變暖。
據《藍皮書》刊載,全球主要溫室氣體平均濃度均創(chuàng)新高,中國青海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二氧化碳濃度逐年上升。2020年,主要溫室氣體CO2、CH4和N2O的濃度仍在持續(xù)上升。2019年,瓦里關站CO2、CH4和N2O的年平均濃度與北半球中緯度地區(qū)平均濃度大體相當,均略高于2019年全球平均值。
“2000年,大氣中CO2濃度達到360ppm,比工業(yè)革命前高30%,到2021年中期,大氣中CO2濃度達到415ppm以上,這比工業(yè)革命前高45%以上,比過去80萬年任何時候都高,甚至會是過去300萬~500萬年以來的最高值。”魏科強調。
全球山地冰川整體處于消融退縮狀態(tài),1985年以來消融加速。中國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阿爾泰山區(qū)木斯島冰川和長江源區(qū)小冬克瑪底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趨勢。2020年,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東、西支末端分別退縮了7.8米和6.7米。木斯島冰川末端退縮了9.9 米,大、小冬克瑪底冰川末端分別退縮了10.1米和15.7 米。
北極海冰范圍呈減少趨勢。1979~2020年,北極海冰范圍呈一致性的下降趨勢,3月和9月海冰范圍平均每10年分別減少2.6%和13.1%;2020年9月北極海冰范圍為有衛(wèi)星觀測記錄以來的同期第二低值。1979~2015年,南極海冰范圍波動上升;但2016年以來海冰范圍總體以偏小為主。
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
巢清塵表示,從當前研究成果來看,氣溫每升高1攝氏度,大氣的持水能力會增加7%,會導致強降水事件增多。
《藍皮書》指出,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降水變化區(qū)域間差異明顯。1961~2020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5.1毫米;20世紀80~90年代中國平均年降水量以偏多為主,21世紀最初十年總體偏少,2012年以來降水持續(xù)偏多。
1961~2020年,東北中北部、江淮至江南大部、青藏高原中北部、西北中部和西部年降水量呈明顯的增加趨勢,其中江南東部、青藏高原中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降水增加趨勢尤為顯著;而東北南部、華北東南部、黃淮大部、西南地區(qū)東部和南部、西北地區(qū)東南部年降水量呈減少趨勢。
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2020年,為3.4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20年為1980年以來的第三高位。
中國地表水資源量年際變化明顯,20世紀90年代以偏多為主,2003~2013年總體偏少,2015年以來地表水資源量轉為以偏多為主。2020年,長江和松花江流域地表水資源量均為1961年以來最多,淮河流域為1961年以來第三多。
青海湖水位持續(xù)回升。20世紀90年代以偏多為主,2003~2013年總體偏少,2015年以來地表水資源量轉為以偏多為主。2005年以來,青海湖水位連續(xù)16年回升,2020年已達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水位。
海洋變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海洋變暖在20世紀90年代后顯著加速。1990~2020年,全球海洋熱含量增加速率是1958~1989年增暖速率的5.6倍。全球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從1901~1990年的1.4毫米/年,增加至1993~2020年的3.3毫米/年。
中國植被覆蓋穩(wěn)定增加
關于生物圈和冰凍圈,《藍皮書》指出,中國植被覆蓋穩(wěn)定增加,呈現變綠趨勢。2000~2020年,中國年平均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呈顯著的上升趨勢,2016~2020年,較2000~2019年平均值上升6.0%,為2000年以來植被覆蓋狀況最好的五年。
關鍵區(qū)域生態(tài)氣候穩(wěn)步向好。2005~2020年,西北地區(qū)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積呈減小趨勢;沙漠邊緣外延速度總體趨緩。2000~2020年,廣西石漠化區(qū)秋季植被指數呈顯著的增加趨勢,區(qū)域生態(tài)狀況趨于好轉。
中國不同地區(qū)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趨勢。1963~2020年,北京站玉蘭、沈陽站刺槐、合肥站垂柳、桂林站楓香樹和西安站色木槭展葉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別提前3.4天、1.4天、2.3天、2.8天和2.7天。
過去30年中國海域的活造礁石珊瑚覆蓋率呈下降趨勢,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紅樹林面積呈先減少后增加的趨勢。2010年以來,南海珊瑚熱白化現象不斷出現,氣候變暖對南海珊瑚礁的影響逐漸凸顯。2020年,受夏季海水溫度持續(xù)偏高影響,南沙群島、西沙群島、海南島、臺灣島、雷州半島和北部灣等海域均出現嚴重的珊瑚熱白化事件。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明顯。1981~2020年,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區(qū)活動層厚度呈顯著的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厚19.4厘米;2004~2020年,活動層底部溫度呈顯著的上升趨勢,多年凍土退化明顯。
本世紀初以來,中國西北積雪區(qū)和東北及中北部積雪區(qū)平均積雪覆蓋率均呈弱的下降趨勢;青藏高原積雪區(qū)平均積雪覆蓋率略有增加,年際振蕩明顯。2020年,西北積雪區(qū)平均積雪覆蓋率為近5年最低。
巢清塵總結說:“全球氣候變化,特別是近百年尤其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主要是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F有的科學研究比較清晰地表明了,高溫熱浪、強降水、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冰川縮減、積雪消融都與由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氣候變化密切相關。所以說,更好地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的發(fā)展之路,是有助于進一步減少未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fā)生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