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叔明
浙江省浙南綜合工程勘察測繪院有限公司,中國·浙江 杭州 310013
滑坡是在自然與人類工程活動的共同推動作用基礎上,引起巖土體失去力學平衡,致使斜坡巖土體在動力作用下,沿一定軟弱帶或面作整體向下或向前滑動的地質現(xiàn)象,其危害性比較大。雖然有很多方式可以對滑坡災害進行治理,但是為進一步提升工程經(jīng)濟、施工方便的原則,通過新型施工工藝以獲得最佳的治理效果。因此,可以綜合使用微型樁工藝技術,并對其進行優(yōu)化設計,根據(jù)坡體的受力情況合理設置樁體的間距、錨固深度、規(guī)格及群樁布置形式等,實現(xiàn)滑坡災害經(jīng)濟、高效的治理模式。
微型樁也是一種錨桿樁,可以滑坡治理中的綜合應用,實現(xiàn)了對治理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微型樁樁徑較小,一般在300mm 以下。在具體施工中,需要利用相應型號的鉆機進行成孔,并向錨孔內(nèi)插入鋼筋、鋼管、型鋼等,然后向孔內(nèi)灌注純水泥漿或高強度水泥砂漿,形成完整的樁體[1]。一般情況下,微型樁在具體應用時,其布局結構呈現(xiàn)網(wǎng)狀、樹根狀形態(tài),在滑坡治理中發(fā)揮了重要的加固效果。
由于微型樁的尺寸較小,需要選擇體型較小的鉆機進行施工作業(yè),操作靈活性較好,可以在較為狹窄的空間進行施工操作,對各種類型的土層都比較適用。在施工過程中,產(chǎn)生的振動較小,可以對樁位進行靈活性設置,如豎直樁、斜樁,也可以選擇在一個或者多個平面上進行設置。該種技術工藝施工效率較高,時間短,對滑坡治理的搶險效果明顯,而且微型樁的承載能力比較高。微型樁在滑坡治理中的應用,可以突破地形因素對滑坡工程的限制,實現(xiàn)對滑坡現(xiàn)象的高效治理。微型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土釘墻的作用,使用樁頂連梁,能夠形成空間框架結構,并和樁間土體結合,構建復合型擋土墻,實現(xiàn)對土體的支擋,而且其結構剛度相對較大,不容易引起邊坡變形;微型樁可以在潛在滑動面的治理中進行使用,深入滑體以下穩(wěn)定的巖土層中,增加錨筋使用數(shù)量,可以起到良好的抗滑、抗剪及抗傾覆作用。在具體應用中,可以合理調(diào)整豎向布置形態(tài),并和巖層面形成較小的夾角,能夠有效提高其剪切承受力,強化其抗彎曲能力[2]。此外,在微型樁施工中,其樁體長度適應性較強,不會受到障礙物的影響,對場地寬度的需求很小,節(jié)省土方開挖工序,提高施工效率。
微型樁的受力情況存在一定的復雜性,不僅要受到剪切力,還包含彎矩、軸向拉力等。在樁孔周邊位置,鉆孔過程中,地基受到擠壓力,一旦樁身出現(xiàn)開裂問題,其混凝土會完全失去效用,鋼材成為唯一受剪切力和軸向拉力的承載體。隨著滑坡推力的逐漸增大,樁體變形情況越來越嚴重,滑坡區(qū)域受到上下樁體的約束力的情況下,對鋼材施加的推拉力越來越大,致使滑坡體與滑床之間的摩擦力逐漸增加[3]。微型樁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的應用,其主要通過鋼材對作用力進行承載,樁體結構的混凝土、水泥砂漿等,雖然具有一定抗剪作用,但是其主要發(fā)揮保護功能。微型樁的破壞區(qū)域往往出現(xiàn)在滑面周邊?;碌刭|條件的不同,其受抗剪作用力的承載體有所差異,如巖質滑坡治理工程中,對剪切力進行承載的構件主要是鋼材;在土質滑坡中,樁身開裂之前,鋼材主要起到抗彎剪作用,樁身開裂之后,主要起到抗拉作用。
微型樁屬于柔性樁的范疇,如果使用單樁,其對滑坡推力的承載能力和抗剪切能力不能滿足設計需求。所以,在滑坡治理工程中,往往使用微型樁群,并確保使用混凝土梁板實現(xiàn)有效連接各個樁頂,形成聯(lián)動抵抗效果,強化對滑坡推力的綜合承受能力。由此可見,微型樁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的使用形式,也可以把將其稱作微型組合抗滑樁[4]。在具體應用中,可以分為樁組合型、平面均勻分布組合型。如圖1所示。通常情況下,結合實際情況,對樁的排列形式進行合理選擇,如梅花形、矩形等。前者可以對前后樁的彎矩承載力進行均衡分布,強化對前樁的支護效果,而且其在滑坡寬度方向的布樁間距較小,能夠為樁間土體提供有效的側向約束力。
圖1 微型樁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的布置形式
微型樁的錨固深度主要是指其樁體埋入到滑面以下的長度。其具體深度受很多因素限制,如錨固段地層強度、樁體剛度、樁間距等。如果其埋深不能滿足設計需求,其預埋的鋼筋結構容易在外在拉力作用下,出現(xiàn)錨桿松動甚至被拉出樁孔的問題。如果錨固深度過大,樁體和孔壁巖土體之間的粘結力也會受到外在因素影響出現(xiàn)下降趨勢,其主要的影響因素為滑面距離,如果其距離過大,容易降低樁體的功效[5]。因此,通過對微型樁的具體受力狀態(tài)進行分析,可以對錨固段的長度與直徑比進行合理控制,一般情況下不要超過12 ∶1,才能保障其抗拔力的最佳化,滿足設計要求,但是如果還不能適應滑坡推力而產(chǎn)生拔出現(xiàn)象,需要對樁間距進行合理調(diào)整,以便對樁體的受力情況進行優(yōu)化。
在微型樁施工中,要對其樁間距進行合理設計,不能過密,容易引起群樁效應,也不能過疏,容易引起土體流失。要對相關理論進行綜合分析,并結合實際的工程施工經(jīng)驗,對樁間距進行合理控制,一般情況下可以將其控制在樁徑的三倍以上,十倍以內(nèi)。如果施工現(xiàn)場的巖土性能比較好,可以取上限值,如果巖土性能較差,可以去下限值。一般情況下,微型樁垂直與滑坡主軸方向的間距在1~2m 最佳[6]。
微型樁前后排位置的不同,其受到的推力作用也有很大的差距,前排受力較大,向后逐漸減小。微型樁的抗剪切能力主要來自于樁體的鋼筋,且與鋼筋數(shù)量息息相關。而鋼筋設置數(shù)量與微型樁排數(shù)具有直接的關聯(lián)性。排數(shù)越多,其最前排和最后排的推力分配系數(shù)呈變大趨勢。要結合具體情況,對排數(shù)進行合理控制,確保其抗滑效果達到最佳。一般情況下,結合實際需求,對微型樁布樁方式進行合理控制,通常排數(shù)以3~5 排為宜,實際情況來看,選擇加密微型樁比增加排數(shù)可以獲得更佳的抗滑效果。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發(fā)展,工程項目越來越多,而滑坡現(xiàn)象對工程施工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對其進行科學治理。微型樁是一種新型的治理工藝技術,操作簡單,施工便利,成本不高,而且具有安全性、靈活性特點,對施工環(huán)境適應性較強,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應用優(yōu)勢,抗滑效果明顯,必將在滑坡治理工程建設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