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
(重慶市育才中學校,重慶 400050)
“貼近生活,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課程標準基本的理念之一。通過生活中的地理現(xiàn)象,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地理知識,在體驗學習的過程中去探究原理,獲得知識,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習地理興趣,增強學生認識生活、適應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的能力。通過生活中的事物和現(xiàn)象,啟發(fā)學生的地理思維,調用其已有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希望通過生活探究教學模式的踐行,學生能樹立人地協(xié)調觀、具備區(qū)域認知、地理實踐和綜合思維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如引導學生去比較我國不同地區(qū)油菜花開花時間的差異,探究緯度、地形地勢對氣溫的影響;通過觀察空調制冷,排除冷凝水,探究冷暖空氣包含水汽能力(濕度)的差異,解釋我國北方冬季空氣冷而干;解讀“橋都、霧都、火鍋、美女”等與重慶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及對重慶生產生活的影響;探究建川博物館設在謝家灣防空洞里的合理性和隱患。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注重“四個生活”的聯(lián)系:個人、家庭、現(xiàn)代社會和自然。在緊密聯(lián)系生活的過程中探究地理問題,讓學生認識到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互感互動的關系,全面、系統(tǒng)、動態(tài)地認識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因地制宜地進行區(qū)域開發(fā)。
“活學活用”式的特點以生活為中心、活學活用,基本程序包括:生活-聯(lián)系-提高-生活應用。即從生活中提取教學素材,通過文字、圖表或音視頻等方式,發(fā)現(xiàn)地理現(xiàn)象,提出教學問題。針對該問題提取新信息,將問題、生活、信息和教學目標發(fā)生聯(lián)系,使之成為邏輯嚴密的整體。把生活中的感性認識通過聯(lián)系上升為理性認識,將認知運用于生活,去解釋生活現(xiàn)象和解決生活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生活幸福感。舉例說明如下:生活。重慶天氣多霧,冠名“霧都”。聯(lián)系。要知道多霧的原因,就要聯(lián)系降水的三要素,類推霧的形成過程及重慶當地的地理環(huán)境特征。兩者的對應關系是:充足的水汽(重慶氣候濕潤、河湖較多)、凝結核(原重慶制造業(yè)分布多)、空氣降溫(夜晚有較冷的山風下沉使河谷空氣降溫)、穩(wěn)定的大氣環(huán)境(重慶多山地丘陵,空氣流通性較差)。提高。根據霧(即近地面的水汽凝結物)形成的基本原理,自學理解輻射霧、平流霧、地形霧和鋒面霧的形成過程,及海霧的分布規(guī)律。生活。觀察和預測大霧天氣,搬遷大氣污染型工廠,減少“凝結核”(空氣中的固體顆粒物)條件,提高生活質量。
“合作探究”式主要包括:設定目標—自學探究—互助交流—疑難點撥—訓練小結這5 個環(huán)節(jié),其側重點在于教師需要把教學目標明確細致的任務化,學生才能更有效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最終實現(xiàn)知識能力和情感的升華。下面以“建川抗戰(zhàn)博物館自然環(huán)境考察”為例說明。設定目標。掌握野外實地考察的技能及安全保護、防空洞建設的合理性、改造成博物館的利弊分析及改進措施。自學探究。制定實地探究手冊,把目標細化成4 大考察板塊:地形地質環(huán)境、防空洞內外大氣環(huán)境、防空洞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其他防空洞利用情況。各小組提前認領本小組的探究內容,可提前查閱資料、現(xiàn)場觀察實驗記錄。互助交流。每個小組先匯總意見,再選派代表陳述其記錄數據和結論,其他成員進行補充。
疑難點撥。老師聽完每個小組的匯報后,組織大家對其中的疑難點知識共同探究。特別是防空洞由外到內氣溫變化規(guī)律,但是濕度變化因素復雜(因為有人類活動干預)。訓練小結。總結小組合作配合情況及任務完成情況,遷移運用到重慶上千防空洞以前和現(xiàn)在的利用方式探究。“合作探究”式教學要求教師通過細致合理的目標設定把握課堂;通過極具針對性的任務達成教學目標。本次課程通過實地考察的方式,讓學生真實地融入生活中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強化了人地協(xié)調觀,提高了地理實踐力;同時在小組“合作探究”中有了思想、觀點的交流與碰撞,才會有創(chuàng)新性觀點的生成。生活探究教學模式在地理中運用的變式除了上述兩種,還有比如生活創(chuàng)造式、自主探究式、問題探究式等。但是無論哪一種變式,我們都要緊緊圍繞著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基本原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展開教學。教育資源素材來源于生活,我們最后也需要把教育中的收獲運用于生活。
我們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為主要理論依據,就如何實現(xiàn)“生活探究”的地理教學模式和高中地理對生活的指導作用做以下幾點思考。
知識來源于生活,每一項知識或是理論的得出,均與生活息息相關。而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指導生活,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要樹立“生活教育”的理念,用生活化的知識指導教學,同時引導學生學會將知識運用于生活。
對于教師來說需要在先吃透地理原理的基礎上聯(lián)系生活實際,指導教與學。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用我們準備好的生活實例來論證教學觀點,還需要引導學生先主動聯(lián)系他們觀察到的類似的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再來理解地理知識和原理。在課程結束后,應該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合作完成一項實踐作業(yè)。在任務的驅動下主動聯(lián)系生活,在做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化學生知識源于生活并創(chuàng)造生活的觀念和形成學習中主動聯(lián)系生活的習慣。
在陶行知的教育觀點中,受教育者才是教育活動中的主人。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是可以相互促進成長的。首先教師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為此,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學習狀態(tài),及時調整引導的方式,盡量做到讓每一位“小主人”都能找到理想的學習途徑。我們應該積極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盡量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因為很多的地理現(xiàn)象受到時空、區(qū)域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師生可以在合適的場合通過網絡進行分享和交流,呈現(xiàn)真實的情境和地理過程。
生活探究式教學需要從生活中找尋教育資源,準確對接教學內容。教師需要根據此生活中的地理現(xiàn)象形成過程,提出一系列準確的具有層次性的問題;為了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我們還需要把問題任務化,任務布置要細化和具體;最后對各小組答案進行點撥、總結分析結論。陶老先生曾說過“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一方面需要教師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和探索新知識,尋求新方法以指導教學實踐。另一方面我們還應該為學生的學習留有余地,保障他們有時間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進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