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汝桃
(廣東省茂名市信宜市大成中學,廣東 信宜 525300)
新課改以來,國家對于人才的要求是全面發(fā)展的,文學素養(yǎng)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但是一個人的文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初中生正是從兒童走向青少年的時期,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三觀是在這個階段慢慢萌芽,因為外界誘惑與學生思想不夠成熟,學生很容易被一些觀念帶歪,此時教師的引導(dǎo)對于學生來說就變得至關(guān)重要,而要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因當前,初中生對于名著閱讀存在一些問題,教師對于名著閱讀課的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面對這種各方都不注重名著的閱讀現(xiàn)狀,所以教師通過對于閱讀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進以及引導(dǎo)學生進行名著閱讀就變得至關(guān)重要了。
初中階段的學生往往不夠成熟,但是又渴望變成一個大人,所以大部分學生喜歡將自己裝成一個大人。因為剛從小學進入人生的第二個階段,初中的生活總是讓學生向往的[1]。與此同時,因為青春期荷爾蒙的影響,以及一些青春偶像劇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可能會對異性產(chǎn)生或有或無的好感,一些言情小說這個時候也很容易遭到女孩子的喜歡,大家的閱讀方向就是錯誤的,大部分初中女生的閱讀選材往往是“青春疼痛文學”,這種閱讀當然可能會提高部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但是對于學生三觀的塑造存在一定的弊端。而對于大部分初中男生來說,閱讀卻是一件很難提起興趣的事情,盡管有喜歡閱讀一些類似于《水滸傳》的名著的男孩子,但是總是少數(shù)。
對于大部分語文教師來說,通過閱讀來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這件事是漫長而充滿風險的,所以大部分教師為了能讓學生的進步快速體現(xiàn)在考試成績上,一般情況下是不愿意進行名著閱讀的教學的,畢竟在以成績?yōu)橹鞯男@里,文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好像沒那么多人來關(guān)注。一般課堂上對于名著的閱讀只是在截取文章的片段到課本上,教師也一般是講解完這一段就要求學生自己回去閱讀,至于學生是否真的閱讀了,教師也并不在乎,因為要使名著閱讀帶來收益,等待時間實在是太過于漫長[2]。
進入初中階段,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數(shù)學與物理的學習開始變得困難,家長也認為這些課程比語文課程更加重要,更不要說是閱讀這種對于提升成績效果微乎其微的課。所以家長寧愿讓孩子花時間去補習其他的理科課程,也不愿意讓他們花時間放在閱讀上。更有家長認為作為初中學生閱讀的名著純屬于娛樂消遣,并未能認識到名著的閱讀對于培養(yǎng)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提高他們文章鑒賞能力、寫作能力均具有重要意義。
文學的表達能深刻地表現(xiàn)出人類最豐富的感情,能詮釋出某一階段的時代特點,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不僅僅在于文章的文筆,而在于其所傳遞的思想。其實優(yōu)秀的名著,能夠讓學生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到自然、歷史、科學以及人生哲理。
初中生閱讀名著的意義在于能在較小的年紀了解到各種知識,雖然在幼稚年紀不能理解其中更為深刻的內(nèi)涵,但是對他們以后的人生道路也有一定的啟迪作用,同時,對于寫作也會有很大的幫助,能學習到引經(jīng)據(jù)典的寫作方法與遣詞造句[3]。
課堂上的閱讀是學生閱讀的起點,一篇文章能成為教材上的課文總是有它的特殊性的,教師要充分把握好課堂上文章的講解,對于名著的定義也不僅僅是大眾所認為的四大名著,現(xiàn)代名著與古代名著的理解必然有所不同。而進行良好的課前導(dǎo)讀對于學生理解一篇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每節(jié)課課前讓學生拿出幾分鐘的時間進行交流,讓學生在讀完文章后對同學設(shè)計問題,然后進行提問,這有助于教師來提高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的《背影》這節(jié)課,教師完全可以在剛上課時要求學生進行自我閱讀,然后設(shè)計相關(guān)的問題與答案,這個時候教師也可以自己進行問題的設(shè)置,最后閱讀時間到了,抽一兩位同學的問題進行對班級上其他同學的提問,最后教師總結(jié)一下學生的問題[4]。因為本文主要通過對父親買橘子時候的背影的描寫來體現(xiàn)父親的老去、父親對作者的感情以及作者對父親的感情。很多學生在進行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的時候,因為年紀小并不能理解到父親作為家中頂梁柱的艱辛,也不能明白作者這一系列的動作與細節(jié)描寫所帶來的震撼。所以教師在后面講解文章的時候,可以通過舉例自身的父親或者其他親人的例子,或者讓學生自己來舉例自己親人對自己的愛護,以此讓學生更能理解問診作者對父親的感情。
最后,通過對這篇文章的講解,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閱讀一些表達親人情感的文章,比如可以要求學生閱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這類的小說名著,通過對于一些平常事件描寫,表達出了對親人深厚的感情。
當前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迅速,教師可以運用各種新手段來引導(dǎo)學生對于名著的理解與描寫。有些描繪得很好的語言,學生沒辦法理解,教師可以通過要求學生表演某一名著片段,更好地去理解文中的所描寫的內(nèi)容。因為很多古代名著作品都拍成電視劇了,教師可以在學生表演后,自己對文章剖析結(jié)束后,播放電視上的視頻,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3]。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學習中,該課本的名著導(dǎo)讀任務(wù)是《水滸傳》,教師可以在開學的第一節(jié)課就告訴學生們名著導(dǎo)讀的任務(wù),然后將閱讀任務(wù)布置下去,并告知學生會要求他們表演其中的內(nèi)容,語文課上時常提起學生已經(jīng)閱讀到哪里了。分幾個階段要求閱讀到某一階段的學生上臺表演某一情節(jié),并在學生表演后播放相關(guān)電視劇片段,這不僅能緩解學生學習焦慮情緒,讓學生對語文課充滿期待,并且也進行了維持一整個學期的名著閱讀。
大部分教師閱讀教學并不在乎學生的理解,而更趨向于將自己的理解講解了出來這一方式。有一句話說“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閱讀也是一樣的,不同的人讀到同一篇文章會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閱讀想法。比如,教師可以每周布置一個閱讀任務(wù),要求學生寫讀后感,對于閱讀的文章可以限制學生閱讀某篇特定文章,也可以不限制特定文章,然后每周一要求幾個同學進行分享自己對某名著的理解,這樣有助于學生增加自己的閱讀量,也能讓沒有讀過某篇文的同學對同學分享的文章感興趣,然后自己找機會再進行閱讀。
教師還可以設(shè)立專門的閱讀小組,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通過小組提問的形式,讓同組的學生對其他同學進行提問,或者兩組互問。同組互問的形式會加深學生對他們閱讀的同一名著的理解,而兩組互問的形式會要求兩組學生閱讀兩篇不同的文章,這不僅加深學生對名著的理解,還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4]。
初中階段是學生從幼稚走向青春、學生三觀的養(yǎng)成、文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盡管名著閱讀給語文成績的提升的作用并不是一蹴而就,但是初中名著閱讀不僅對于當前初中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還對學生以后的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初中語文教師需要針對名著閱讀的現(xiàn)狀,不斷探索出更好的名著閱讀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