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雅瓊,彭康康
上海市松江區(qū)泗涇醫(yī)院檢驗科,上海 201601
2型糖尿?。═2DM)是糖尿病的一種類型,成年人(尤其是肥胖癥者)是該病的好發(fā)群體,T2DM也可能是復雜的遺傳、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下國內外臨床對該病的病因依然認識不深入,T2DM很可能是一種異質性狀況。近些年來,T2DM的患病人數(shù)不斷上升趨勢,在糖尿病患者總數(shù)中占比高于90%,嚴重損害人類的身體健康。既往有研究證實,很多糖尿病患者存在著繼發(fā)性微血栓形成,廣泛的微血栓可能會造成纖溶及凝血系統(tǒng)功能紊亂,增加微血管病變發(fā)生的風險[1]。DMAP為T2DM患者的常見特征性并發(fā)癥之一,在臨床上以糖尿?。―N)、視網(wǎng)膜病變(DR)較為常見,是DN患者致死、致殘的主因。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種含硫氨基酸,為蛋氨酸與半胱氨酸代謝階段形成的重要中間產物。已有研究證實,血清Hcy水平上升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獨立風險因素之一。該研究主要探究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變(DMAP)患者和Hcy、凝血指標的相關性,希望能為DMAP防控提供更可靠依據(jù)。鑒于此,選取該院內分泌科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128例T2DM患者及64名體檢健康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內分泌科收治的128例2型糖尿?。═2DM)患者及64名體檢健康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均符合WHO于1999年提出的DN診斷標準[2],認知正常,對該研究過程、目的等知情,并自愿配合完成。同時,該研究已經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依照是否發(fā)生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變(DMAP),將128例患者分為甲組與乙組,各64例。甲組中男38例,女26例;年齡45~75歲,平均(62.7±10.2)歲;病程2~13年,平均(6.1±1.3)年;疾病類型:糖尿病(DN)35例,視網(wǎng)膜病變(DR)29例。乙組中男34例,女30例;年齡46~77歲,平均(63.0±9.8)歲;病程3~12年,平均(6.3±1.1)年。丙組均是同期健康體檢者,包括男31名,女33名;年齡42~72歲,平均(58.5±10.2)歲,口服75 g葡萄糖,糖耐量試驗(OGTT)正常,排除合并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等疾病者。3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Hitachi7600生化儀檢測Hcy,寧波美康作為試劑。stago evolution儀檢測血凝指標[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bg)、D-二聚體(D-Dimer)],試劑為原廠試劑。以上所有操作均要嚴格依照說明書進行。
應用枸櫞酸鈉抗凝真空負壓采血管抽取3組入選者空腹狀態(tài)靜脈血2.0 mL,2 800 r/min下連續(xù)處理7 min,取上層血漿檢測PT、TT、APTT、Fbg、D-Dimer。Hcy取離心后的血清進行檢測。
比較3組入選者實驗指標檢測結果,包括Hcy、PT、TT、APTT、Fbg、D-Dimer,分析各項實驗指標的相關性,并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DMAP形成的風險因素。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DMAP形成的風險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乙組Fbg、D-Dimer水平明顯高于甲、丙組,乙組PT、TT、APTT明顯低于甲、丙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甲、丙組以上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乙組Hcy水平明顯高于甲、丙組,而甲組Hcy水平高于丙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入選者實驗指標檢測結果比較(x±s)
不管是否發(fā)生DMAP,對各項觀察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Hcy水平與PT、TT、APTT、D-Dimer之間沒有顯著相關性,和Fbg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r=0.222,P<0.05),見表2。
表2 各項實驗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將是否發(fā)生DMAP作為因變量,把表1的各項觀察指標作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Hcy為2型DMAP形成的獨立風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DMAP形成的風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DN是由諸多病因引發(fā)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一組代謝性疾病,也是內分泌科常見疾病之一,通常是由胰島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引發(fā)的。長時間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紊亂,多個系統(tǒng)功能可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以致眼、腎、神經、血管等組織器官發(fā)生進展性病變、功能衰退等,是造成患者致殘、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會增加家庭經濟壓力,浪費有限的醫(yī)療資源,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發(fā)展。有資料記載,我國18歲以上成人T2DM(T2DM)發(fā)病率已經達到了10.4%,男性11.1%,女性9.6%;60歲以上老年人患病率在20%以上?!叭嘁簧佟笔荰2DM患者的典型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等,降低生活質量,故深度研究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具有很大必要性,這是制訂相應臨床治療方案的重要基礎。當下,國內外臨床尚未研究出根治DN的治療方法,治療目標主要是降低病患血糖值,將疾病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到最低。
既往進行的研究基本集中在DMAP中糖代謝和脂代謝異常起到的重要作用,對蛋白質、氨基酸代謝異常等發(fā)揮的作用研究較少。段雨函等[3]在報道中指出,T2DM患者發(fā)生DMAP以后如果不應用有效的治療,會造成患者直接死亡。其中,微血管病變是T2DM患者的一種重要并發(fā)癥,多發(fā)生在患者的視網(wǎng)膜、腎臟、心肌、足趾等處,DN、DR等是臨床上常見的表現(xiàn)。
DN是引起慢性腎臟病的一種主要病因,是引發(fā)終末期腎病的首要原因。DN患者的早期病理改變有腎小球肥大、細胞外基質聚集、基底膜增厚、晚期發(fā)生彌漫性腎小球硬化,最后引起腎功能衰竭。而DR的病變以視網(wǎng)膜微血管結構與功能改變?yōu)橹?,其中結構改變有毛細血管基底膜厚度增加、通透性提高、周細胞數(shù)目降低及局部形成毛細血管微動脈瘤,伴發(fā)視網(wǎng)膜血流降低、毛細血管受阻、新生血管形成及牽拉性視網(wǎng)膜剝離,最后造成部分或者全部視力喪失。視網(wǎng)膜微血管異常主要包括DR與視網(wǎng)膜動脈硬化兩個部分,不僅是造成成人DN患者失明的一種主要病因,近些年中國內外均有研究指出,DN視網(wǎng)膜微血管異常還和DN大血管病變發(fā)生、發(fā)展之間存在一定關聯(lián)性。臨床上已經探查到很多疾病的發(fā)生和微循環(huán)障礙有關系,控制DN性微血管病變是預防T2DM患者并發(fā)癥的重要病理基礎,其對DN患者預后情況也起到決定性作用,影響病患群體的生存質量。
目前,已經有研究證實,血清Hcy是引起血管病變的獨立風險因素之一,對血管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均能起到一定促進作用,并且和大血管病變之間存在密切關系[4],其是否參與DMAP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當下國內外尚未作出定論。血清Hcy屬于一種含硫氨基酸,為蛋氨酸代謝活動中生成的中間產物,在正常狀況下,Hcy其能經由腎臟代謝到體外,血清內含量處于極低水平。但是在一些發(fā)病機制的作用下,Hcy無法實現(xiàn)進一步轉換,此時其便會經由滯留的細胞中釋放到血液中,引發(fā)Hcy癥,能增強機體中自由基的活性,進而對血管內皮細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且還能加速血小板誘導的血管內皮平滑肌增生過程;誘導C蛋白(CRP)水平下降,打破凝血與抗凝兩者的平衡狀態(tài);強化脂質過氧化水平,提升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擾亂體內脂代謝過程,直接損害微血管或者加速血管病變的進程。Hcy損傷微血管的機制可能是:Hcy進到血液循環(huán)以后,誘導有毒性作用的反應氧系產生過程,包括過氧化氫、氧自由基等,但微血管內皮的氧自由基清除系統(tǒng)功能偏低,在大量自由基作用下會開啟膜脂質過氧化過程,損傷血管內皮細胞膜結構的完整性,損傷微血管結構及誘導其功能衰退[5]。在該研究中,乙組64例DMAP患者Hcy為(16.24±3.42)mmol/L,明顯高于甲組未發(fā)生DMAP患者的(13.84±3.07)mmol/L及丙組健康群體的(9.77±2.21)mmol/L(P<0.05),提示在T2DM患者群體中Hcy高表達,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機體代謝障礙造成Hcy在機體內過度聚集,進而引發(fā)排除障礙問題,并且在并發(fā)微血管病變的T2DM的患者中Hcy水平進一步提高,進一步闡明其參與微血管硬化病變過程且發(fā)揮一定作用,和既往報道結果統(tǒng)一[6]。
在正常人體中,恰是因為凝血和纖溶系統(tǒng)之間實現(xiàn)了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機體各個器官才正常運轉。Fbg、PT、TT、APTT、D-Dimer是當下臨床測評機體凝血及纖溶功能的常用指標。既往有很多研究指出,凝血功能的紊亂與炎癥、血管內皮的損傷狀態(tài)下釋放出來的活性物質增減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lián)性。結合該研究結果,和單純DN患者相比較,DMAP患者體內發(fā)生了更為嚴重的凝血功能紊亂問題,PT、TT、APTT水平降低更為顯著,F(xiàn)bg、D-Dimer水平提升更高。而單純DN患者和健康者以上指標檢出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T2DM患者體內高血糖環(huán)境并發(fā)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時,對凝血功能會形成較明顯的影響??赡苁且驗楦咛黔h(huán)境被打破,也可能是由Hcy、Fbg、D-Dimer炎癥因子引發(fā)的炎癥反應導致的[7]。
Fbg是肝臟合成的一種凝血因子,為機體發(fā)生凝血反應時必須的蛋白質,和高凝狀態(tài)、血栓形成等之間存在密切相關性[8]。D-Dimer為交聯(lián)蛋白分解而來的特殊產物,如果機體中D-Dimer水平急劇上升,則提示此時血液處于高凝與纖溶活性亢進狀態(tài),臨床多采用該項指標輔助診斷高凝狀態(tài)、血栓性病患等,也能協(xié)助臨床醫(yī)生測評治療效果及預后情況[9]。在該研究中,乙組患者Fbg、D-Dimer分別為(3.91±0.87)g/L、(0.41±0.24)μg/mL,高于甲組(3.12±0.74)g/L、(0.22±0.11)μg/mL,丙組(2.97±0.54)g/L、(0.19±0.14)μg/mL(P<0.05),機體代謝異??赡軙又匚⒀h(huán)障礙,損傷血管內皮細胞膜,凝血與纖溶系統(tǒng)功能異常,F(xiàn)bg、D-Dimer水平上升,PT、TT、APTT降低[10-11]。相關性分析表明,Hcy與Fbg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性,兩組共同參與DMAP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12-14]。
結合該回歸分析情況,發(fā)現(xiàn)嚴重的凝血與纖溶功能異常是DMAP者的主要表現(xiàn),即PT、TT、APTT、D-Dimer及Fbg均不是引起DMAP的獨立風險因素;高Hcy水平參與DMAP過程,是誘發(fā)該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這就預示著Hcy水平高低對DN患者微血管病變形成的影響更為顯著。另外,Hcy和Fbg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說明Hcy和Fbg兩個指標可能對微血管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起到一定促進作用,而機體纖溶和凝血功能異常也可能破壞或影響血管內皮細胞,造成血栓和微血管病變之間形成惡性循環(huán)。劉素彬等[14]在研究中也指出,合并微血管病變的DN患者Hcy水平顯著高于未合并微血管病變患者,且通過研究也證實DN患者高水平Hcy是引起自身發(fā)生微血管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即T2DM患者發(fā)生微血管病變和血漿Hcy水平高低之間存在一定關聯(lián)性,這一點和該文作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也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維生素B6與B12為Hcy經由不同途徑代謝過程中所需要的輔酶,如果缺乏以上這些輔酶,可能會造成血漿Hcy水平上升,如果能為患者規(guī)范的補充甲鈷胺與葉酸,則血漿Hcy水平會出現(xiàn)逐漸下降的趨勢[15-16]。大概70%的Hcy可以經過腎臟被代謝清除,故而,一旦T2DM患者的腎小球濾過功能受損,則很可能造成過多的Hcy蓄積在體內出現(xiàn)代謝障礙情況,這可能是血清Hcy維持高水平的主要原因。另外,高水平HbA1c的T2DM患者胰島素分泌量不夠時,也可能會干擾血漿Hcy的正常分解代謝過程,進而引起Hcy水平上升[17]。
綜上所述,針對Hcy血癥患者要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進而對DMAP的形成起到良好的防控作用,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