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琛
(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新時代賦予教育的根本要求。隨著素質教育的穩(wěn)步推進,審美教育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長笛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主動發(fā)揮長笛課在審美教育中的獨特作用,挖掘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因素,積極探索在長笛課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的途徑,讓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怎樣設計一節(jié)讓學生受到音樂審美教育的長笛課呢?在一節(jié)長笛課中,我是這樣設計課前導入的:上課前,放一段音樂大師演奏的長笛樂曲,同時播放制作精美的PPT,讓學生伴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欣賞風光旖旎的風景畫。在音樂結束后,請學生談談自己對音樂作品最直觀的感受,并將其記錄下來。接著,老師親自示范演奏一遍,讓學生欣賞,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演奏,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導入到長笛的學習中來,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激發(fā)了學生學習長笛的興趣,使學生真正理解并體會音樂藝術美的價值。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換位思考,精心挑選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教材,不局限于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作品的框架,而是適當選擇一些流行歌曲,將其作為長笛教學的內容,提高長笛教學的時代氣息,增加學生對長笛教學的親和力,讓學生在唱、吹、議的過程中,感受樂曲的旋律美、節(jié)奏美、意蘊美。要著力解決學生在面對陌生的音樂作品時,怎樣更好地感受長笛獨特的藝術魅力這一問題。通過流行音樂、古典樂曲、民族樂曲的對比演奏,引導學生去分析不同風格的作品,實現學生對長笛課堂教學的審美訴求,使他們從小接觸多元化的樂曲風格,體會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音樂的特點,從而提高學生長笛演奏技能水平,鍛煉他們的藝術感受力和創(chuàng)造力。
在具體的長笛教學實際中,老師要示范每一個重要的段落,反復練習學生聽覺,強化學生的記憶,令人心曠神怡的音樂片段自然會在學生頭腦中留下印記。在演奏時,相較填鴨式的音樂教學,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把控力將會提高很多。許多學生經常反映,自己怎么練也練不會樂曲。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學生對樂曲理解不深,在頭腦中對所欣賞音樂沒有留下印記或印象不深刻,還是像學習其他學科一樣去死記硬背,這樣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學手段和方式上,音樂老師應把審美放在第一位,把音樂審美作為重要教學目標,讓長笛教學成為實現審美教育的重要憑借。
當長笛課教學進行到一定階段時,比如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了,這時就可組織學生們上臺表演,老師和其他學生可對其表現進行分析與評價;也可以鼓勵他們在家里為自己的父母及其他家人表演,增強自信心,鍛煉他們的舞臺表現能力。即使教師如何提倡審美教育的重要性,臺下的具體實踐也是至關重要的。也就是說,音樂審美教育只有在學生的實際操作演奏過程中才能得以實現。聽千曲而后曉聲,觀萬劍而后知器。只有在聽、演、比、練的學習實踐中,學生才有可能領悟到音樂無窮的魅力。
一節(jié)好的長笛器樂教學課,離不開音樂審美。學生只有在具備較好的音樂審美能力的基礎上,才能掌握演奏的基本知識,才能將一首樂曲的真正意義通過自身情感體驗將其表現出來,讓學生體會到音樂所具備的內涵與價值。無論教師給學生示范的是練習曲還是樂曲,一切的教學都應是建立在理性知識與感性體驗之上。學生有時很難理解老師所示范樂曲的要點、重點在哪里,這往往都是因為其缺乏感性認知的緣故。因此,必須將音樂審美放在音樂教學之前,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美的能力,學生才能找到學習長笛的內生動力。
音樂審美教育雖然多有提倡,但無論是學校音樂教育還是音樂機構的音樂教育,其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現行音樂課堂教育依舊偏向于灌輸式教學,存在“重知識傳授,重技巧掌握,輕音樂素養(yǎng)培育,輕審美能力提升”的問題,大多數學生并沒有感受到音樂之美在哪里。所以,老師要在每一節(jié)長笛教學中,使師生雙方都建立在一種特定的審美情境中,產生一種情感的共鳴,這樣才能獲得審美的體驗。我們可同時演奏讓學生進行旋律律動打節(jié)拍,學生的審美渴望就隨之產生,從而使音樂審美在實際教學當中產生很好的效果。
廣義的音樂審美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使學生內心感受到美,從而促進學生整體素養(yǎng)的提升。在音樂教學中,應該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們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變“老師要求”為“學生主動”,變“演奏數量多”為“演奏質量高”,變“猶豫學習”為“大膽嘗試”。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老師應努力為學生提供好的情感共鳴場,以趣味教學吸引他們,使他們主動自覺參與到音樂審美情境中來??傊?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設計至關重要,音樂審美在悄無聲息中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這對創(chuàng)造他們美好的未來,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是相當重要的??梢哉f,音樂審美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美妙的精神世界,可以為學生塑造一個精彩有趣的靈魂。
一切審美教育都是建立在正確審美理念的基礎之上。大部分學生在音樂審美上處于初級階段,審美能力的提升空間還很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很重要。音樂審美是對音樂藝術進行研究和領悟的鑰匙,也是生活中調整心態(tài)的良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必須具備探索美的眼光,只有明白這點后,學生們才會形成從欣賞萬物的視角,去看待繽紛繁雜的生活萬象,正確審美理念的種子才會播撒在他們心中。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時,應選擇學生淺顯易懂的教學內容。過于高深的音樂理論則會導致學生的畏難與反感情緒。老師應從學生角度去思考學生的接受程度,圍繞音樂教材進行拓展,使整個教學內容讓學生易于掌握。例如在教《倫敦德里小調》這樣的初級樂曲時,還可以準備相似的音樂作品,如《桑塔露琪亞》等。因為其長度相似,音樂風格都是西方民歌,一個是愛爾蘭民歌,一個是威尼斯民歌。老師在講解中,引導他們對這些作品進行審美比較,可以在對比中找異同,在找異同中理解兩首樂曲相近的藝術風格,再結合講述背景故事,總結民歌的相似之處,讓學生感受到民族音樂獨特的美,讓他們自己理解并尋找其中蘊含的音樂美。
課堂中的音樂審美教育不是簡單地講解音樂理論和反復聆聽作品,要合理引導學生感受音樂內涵與美感。因此,教師們要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力戒死板僵化,要將樂理知識和實踐鍛煉二者巧妙結合起來,音樂教學才能產生良好效果。采用多元化教學,通過多種方式促進理論學習與情感熏陶相結合。例如可視化音樂,拋棄了傳統(tǒng)音樂的器樂演奏,而是以多種三維立體動畫的方式將音樂展示了出來。五線譜變成了賽道,幾個聲部同時出現動漫形象,伴隨著音樂高低起伏,這些角色開始互相追逐,最終在樂曲結尾處匯合。這樣的可視化音樂作品的出現,連成年人都會樂在其中,更不要說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孩子們了。總之,通過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選取合理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用心用情去感受、去演奏每一首音樂作品,加深學生對音樂內涵與思想的理解、對樂曲情感的把握,從而撥動孩子心中美的琴弦,奏出美的樂章,受到美的教育,孕育美的思想情感。
結語:音樂教師必須把情感帶入音樂審美教學當中,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育人,讓學生成為一個個豐滿鮮活立體的生命個體。要高度重視音樂審美教育的意義,把審美教育放在心上,說在嘴上,更要落實在行動上。要加強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在不同的教學實踐中摸索經驗,樹立科學先進的審美理念,選擇合理有趣的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方式與手段,把審美教育滲透到音樂教學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對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樹立他們正確的審美觀,為學生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