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響
(華北理工大學,河北 唐山 063000)
關于共有的概念,學界殆無爭議,只是在表述方式上略有不同。通俗來講,共有就是指同一財產的所有權被兩個以上的主體所擁有。在此處需要強調,共有是多個權利主體共同享有一個所有權,不是一物之上存在多個所有權。
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從本國的國情和歷史現(xiàn)狀出發(fā),制定具有本國特色的物權共有制度的立法。因此,針對物權共有制度的立法,各國并沒有統(tǒng)一的定論,也沒有就此達成普遍的共識。一些大陸法系國家,比如法國、巴西以及日本等在編纂民法典的過程中,通常只規(guī)定了按份共有,而沒有具體規(guī)定共同共有這一方面的內容。
我國兩大基本類型的共有包括:按份共有與共同共有,共同共有是指共有人基于共同關系,對共有物不分份額地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的共有關系。民法學界均認為共同關系是共同共有之基礎關系。而共同關系是指民事主體因一定身份或法律規(guī)定而形成的足以產生共同共有根基的關系。
在對共有人的限制方面,共同共有會比按份共有嚴厲許多,這不利于對共有物進行處置,也會對法律關系的簡化會造成負面影響。鑒于此,對共同共有和共同關系進行一定的限制就成為了大陸法系國家在編纂民法典過程中的普遍做法。主要包括:
第一,具備共同性目的是共同關系創(chuàng)立的必要前提,如遺產的共同共有是處理共同繼承的法律關系,而夫妻共有財產是處理夫妻間所生的財產關系。因此,自受到共同目的的約束起,各共同共有人對此享有所有權,其共同目的方能達到。
第二,主體之間必須具備特定的聯(lián)結關系(共同關系),這是共同共有的建立需要滿足的另一條件。在此聯(lián)結關系消失前,各共有者無權申請分割共有物,也無權單獨處分其中某一部分。
上述兩點是共同共有的獨特特征,也體現(xiàn)著和按份共有的本質差異。由此我們可以將共同共有理解為普遍具有身份屬性的主體之間的,且只有滿足法定情形才能夠形成的共有關系。
首先,保證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我國法律的存在意義,也是立法工作的根本價值追求,因此法律具有注重效益性的特點。所以物權法中的共有制度存在的作用在于優(yōu)化資源配置,通過合理分配定分止爭,維護普羅大眾的利益訴求。
其次,保證社會大局尤其是社會關系的和諧穩(wěn)定,是法律的重要作用。而在處理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共同共有的財務分配的矛盾。共同共有制度就可以幫助我們改善這一問題,共同公有制中明確了對共同財產分割或者對共有物品或者資源的合理分配問題的規(guī)定,是解決矛盾紛爭的法律指導和有力武器。
因而將共同共有制度描述成協(xié)調社會關系確保社會穩(wěn)定的“推進器”毫不為過,對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與實現(xiàn)具有重大意義。
共同關系之所以是一種身份關系,是因為共同共有成立于共同關系基礎上。確立共同關系需要某些共同目的,如夫妻共同共有的目的就是婚姻生活。因此,出于家庭生活的角度就要對當事人的財產進行規(guī)劃。
在世界各國的通例中,針對一物由兩人以上同時擁有的情況存在兩種制度規(guī)范類型,分別是按份共有、共同共有。按份共有中,各共有人可隨時申請分割共有物以退出關系。臺灣著名民法學者謝在全學生認為在共同共有中,各共有人間雖因有共同目的而產生一定聯(lián)結關系,但這種聯(lián)結關系尚未達到其個人人格已退居幕后,成為獨立人格的程度。實際上,共同共有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維持共同關系以達到共同目的。
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在對外效力上都表現(xiàn)為一個獨立完整的所有權,共有人間形成一個不可分的整體。法律規(guī)定,共有人對共有物享有連帶債權,承擔連帶債務。共有人不能對權利人主張僅履行自己份額部分的義務,義務人在向共有人之一履行義務時也不可為份額的抗辯。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的區(qū)別在于共有人間的內部關系上,如對共有物的處分、重大修繕、權利義務的享有與承擔等方面,二者分別適用不同的規(guī)則。如按份共有人對外償還債務超過自己應當承擔份額的,對內有權向其他共有人追償。因為在內部關系上,按份共有要依其份額來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共同關系是劃分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的最本質內容,而非劃定份額。共同關系的定義前文已述,它對共同共有的影響十分廣泛且非常全面,不但揭示了兩種共有形式的本質差異,而且還有很多其他的功能:
首先,由于共同關系的形式多樣,共同共有存在著類型化特點。共同關系,都是在一定情況下因某些共同目的而確立的,每種關系中主體間都有不同的連接程度,因此由此而生的共同共有法律的規(guī)范上也有一定區(qū)別。例如合伙關系中,合伙人是普通合作伙伴關系,其松散性使得合伙人可為第三者代替,所以法律上一般規(guī)定,經(jīng)過其他合伙人認可,合伙人可退伙或通過轉讓方式讓渡給他人。又如,共同繼承關系中,各繼承人可以隨時申請分割遺產。而家庭、夫妻關系的密切性及持久性使得共有人不能處置其份額,也不可能申請分割財產。共同共有因此體現(xiàn)了類型化。
其次,共同關系對于立法體例確立有深刻影響。不同種類的共同共有在法律規(guī)劃上存在不小差別,有些形式的共有已非常趨近于按份共有,但也有其他種類的共有不具備這樣性質。正是這樣的差別使得對共同共有要總結出普遍性規(guī)范體系非常困難,所以大多國家在立法上,不同的共同共有規(guī)制常常通過規(guī)范共同關系的法律來確定。
共同共有與按份共有之間既有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結,構成共有制度中的最重要且不同的形式。但在按份共有被廣泛認可時,我國學界對共同共有的討論仍不夠深入。原《物權法 》雖 然 較《民法通則》相對改變,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如人意之處。本文出版時,《民法典》業(yè)已生效實施,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剖析一下原《物權法》的立法不足:
第一,共同共有的立法體例欠缺科學性。原《物權法 》在立法形態(tài)上將共同共有規(guī)范于共有部分,并在許多條款中將共同、按份共有進行混合式規(guī)范。由于共同關系多種多樣,導致共同共有的類型化,所以共同共有應當通過規(guī)范共同關系的法律予以確定。對比《瑞士民法典》,我國的體例是比較創(chuàng)新的,但這樣立法根本上依舊是對共同共有本質特性認識的錯誤判斷,認為兩種共有方式的區(qū)分不 過是份額劃分問題,未曾體現(xiàn)共同共有的多樣性所在。因此,我國共同共有在立法上的特色性存在一定不足,值得思考與改進。
第二,共同共有特征描述依舊沿用舊標準,即共同共有人對共有的財產不論份額地擁有所有權能,但共有者擁有共同關系這一根本性要素未得到明確體現(xiàn)。一些大陸法系范圍內的國家地區(qū),解釋共同共有就一定會提及共同關系,相對比,我國有關共同共有的闡釋存在著不足,值得我國立法者思考與改善。
第三,共同共有制度有無份額的要求規(guī)定不明確。我國法律制度顯示了主流觀念,反對共同共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份額。但必須明確,共同共有并不排斥份額。應承認,共同關系是共同共有與按份共有的根本區(qū)分所在,而非份額的劃定。但實際上,有些類型共同共有在設立之初就表明它必須有份額的存在,這樣份額的劃定,如合伙股份,也單純?yōu)榱司S護共同關系,共同共有人不得隨意處分。共有關系繼續(xù)時,份額的功能不是很明顯,必須在共有關系消除后分割共有物時,方可表現(xiàn)出份額的功能。因此,這往往被稱為潛在份額。有關共同共有人在權利義務上的享有與負擔,法律上常運用“共同”二字。如對于共有物的管理,每個共有人都有管理能力;共有物的處分及重大修繕應當經(jīng)過全部共有人批準認可。再如,共同共有人對共有的財物共同享有所有權;對共有物的各類負擔共同承擔。而“共同行使和承擔”是一種模糊且不確定的定義:倘若共有人就共有物的使用發(fā)生了不同意見,該怎樣應對?管理費用要是超出共有物價值,該怎樣負擔?一共有人負擔所有共同之債后有無可能再向其余共有人追償?這樣的模糊闡釋會為司法實踐帶來諸多不便之處。
隨著民法典時代的到來,這些不足之處相信會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民法典》物權編是國家保障人民權利,特別是財產權利的重要法律章程,共有制度的建立更是保證我國社會繁榮進步的內在動力。共同共有建立的根本是共同關系,本質上是一種為同種目的而結成的身份關系。所以應當根據(jù)社會發(fā)展需要及時調整和完善有關物權的法律法規(guī);同時銘記“法的價值在于實施”,在日常生活和司法實踐中認真落實《民法典》物權編的內容,真正做到法的價值在社會生活中落地生根,讓民法這個“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在保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中煥發(fā)生機。使共同制度更加有力地保障我國人民的合法權益,服務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