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然
(江蘇聯合職業(yè)技術學院常州旅游商貿分院,江蘇 常州 213001)
1.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矛盾
職業(yè)院校中,許多學生是初中畢業(yè)后直接進入學校就讀,他們的家庭背景、知識能力結構及思考問題的角度等均存在差異。有些學生曾經成績優(yōu)異,因中考失利或其他原因來到職業(yè)學校。這部分學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落差,常常表現出心理不穩(wěn)定或不能適應新環(huán)境,成績下降很厲害。更有甚者,否定、逃避學習,不愿意上學。還有些成績一般的學生,非自愿被家長送來學校,他們對專業(yè)不感興趣,無法做出準確定位,往往很難融入學校生活,這部分學生的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存在一定矛盾[1]。
2.獨立與依附的矛盾
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意識,是個體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成熟的基礎上,在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中產生和發(fā)展的。它是心理發(fā)展的高級階段,具有自覺性和能動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及自我意識的發(fā)展,職業(yè)院校學生獨立性意向十分強烈,不少學生十分渴望獨立,竭力擺脫父母的管教,力圖與過去的自己一刀兩斷。但事實上他們并未完全長大,常常出現識人不清、經濟不獨立等情況,還需要求助于家庭和學校[2]。此外,他們在心理道德發(fā)展上也尚未成熟,很難正確處理兩性關系,輕率地對待戀愛問題,缺乏社會經驗,尚需依賴家長和老師的引導。
3.自我防御心理較強
防御性悲觀是自我保護的一種策略,目的是保護一個人的能力及隨之而發(fā)生的自我價值,這種心理在職業(yè)院校的學生中普遍存在。正值青春期,學生的獨立意識逐步加強,情感上轉向同齡群體,希望得到周圍同學的贊揚。與此同時,此階段的年輕人較為敏感,自我保護意識較強[3]。面對一個新的校園和生活環(huán)境,需要學生有一段時間的心理適應期來調節(jié)。同高中嚴格的管理相比,職業(yè)院校管理相對寬松,他們有更充裕的時間來交友和鍛煉自己的生活能力。然而,家長的過多干涉造成學生的無奈無助感。學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獨立生活能力,難以自理自立,內心敏感,更易產生害羞、自卑等負面情緒,從而形成防御性心理。
經調研發(fā)現,即便出現心理問題,很少有職業(yè)院校學生主動去醫(yī)院檢查或找心理學教師進行咨詢。當青年學生出現心理異常時,有人找同齡人訴說,有人發(fā)布朋友圈、說說,甚至是憋在心里不說。不少學生對學校開設的心理咨詢教室,反而持無所謂態(tài)度。當學生情緒不穩(wěn)定,經常憂郁或沒緣由地發(fā)脾氣時,學校建議其去醫(yī)院查看心理狀況,部分學生還出現逆反心理,不愿去看心理醫(yī)生。以上情況反映出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及自身心理健康狀況認識不足,應當引起重視。他們經常無法辨別心理問題,不清楚心理問題的嚴重性,更不知如何以正確的方式調整心理狀態(tài),需要學校和家庭教育與引導。
一方面,部分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重視不夠,缺乏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曾經有家長擔心孩子被同學排斥,刻意隱瞞孩子的心理問題發(fā)病史,比如抑郁癥。在學校出現癥狀后,聯系家長,家長又不承認或持回避的態(tài)度。更有甚者,個別家長還推卸責任,認為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學校的責任,學校有教育和引導的義務,應當管理好學生的心理[4]。還有家長采取獨裁的方式對待學生,致使他們在家庭生活中存在畏懼心理,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壓抑、拘謹、退縮的性格特征。
另一方面,相比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家長更重視孩子的成績,認為孩子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學業(yè)上,從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職業(yè)院校精心設計實訓場所等,其校風、學風、和諧的人際關系營造出濃郁的職業(yè)文化氛圍,能夠幫助學生更愉快地學習、更主動地養(yǎng)成職業(yè)素養(yǎng)、更順利地融入職場,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職業(yè)人。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抗壓能力等都屬于職業(yè)素養(yǎng),需要引起家長的重視。
新生報到前,學校會聯系家長登記學生信息,如姓名、專業(yè)、民族、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還有家長信息,如父母姓名、工作單位、聯系方式等。從登記的信息中,發(fā)現父母在外地或單親家庭的學生,進行特別標注[5]。入學后,有心理普查工作,對測評出現異常的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回訪相關家長了解溝通情況,加強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認識。成立家?;ブ鷻C構,教師在平時的家校溝通中,也提醒家長將學生的真實心理狀況進行反饋。對在校期間表現出心理問題的學生,盡快聯系家長帶學生就醫(yī)。
學校圍繞教育的根本目的“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堅持“教學為先、德育為重、服務為主”,實現“高效課堂、有效教學、實效德育”,辦公平而有溫度的教育,探究新時代背景下職業(yè)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6]。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對職業(yè)院校學生具體生活充分關注的課程,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指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是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氣質以及能力等不同方面的心理教育,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狀態(tài)。通過學習,學生能夠充分掌握相應的心理知識,學習心理調節(jié)的技巧和方法,提升自我認知能力[7]。
學校和家長建立QQ群等交流平臺,鼓勵家長們在群內相互交流、分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如果某位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家長們可共同出謀劃策,得到相對全面的解決辦法。作為家長,不僅僅是學習如何教育孩子,還要學習如何做到不傷害孩子。經調研發(fā)現,有些家長雖然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但不知道準確的教育方式方法,常常束手無策。這種情況下,學校負責學生心理問題的部門可以定期開展學生健康教育活動,上傳心理學習資料[8]。心理咨詢教師在固定時間,集中答疑家長們的問題,幫助家長處理學生棘手的心理問題。與此同時,學校應宣傳市相關部門組建的“未成年心理健康服務聯盟”,此聯盟招募了一批專業(yè)心理工作者組成的公益心理服務團隊,通過熱線電話和一對一面詢方式,為市里學生和家長提供相關的心理咨詢服務。一旦學生出現心理異常情況,家長能夠及時求助到專業(yè)人士。
學生的心理健康包括心理適應能力、行為習慣、社會交往能力等多方面,因此需要學校及家庭的雙面引導。當前,家長比較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事實上,學生的人際交往、性格、心理等狀況同樣重要。開朗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嚴謹的行為習慣,都對學生以后的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青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會左右行為舉止,進而影響他們的在校表現。為了讓學生的心理更健康,需要使他們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以及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當青年學生表現出“問題”行為時,究其原因,無外乎希望得到他人的注意、自暴自棄、追求興奮刺激、尋求同伴接受等。學校專業(yè)的心理教師可以經常同家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家長轉變觀念,提高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9]。
首先,家長在學生入校時,除了認真填寫學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齡、家庭住址等,還需要登記家長的聯系方式。與此同時,學校也應把聯系方式告知家長,方便家校溝通。作為家長,努力與學生相處好,讓他們有講話的機會,讓他們都有說的可能,耐心聽且全面聽。一旦學校或家長發(fā)現學生出現心理異常,及時反饋,避免事態(tài)惡化,也讓家長了解學生真實情況。其次,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全體學生心理測評工作,篩查出心理異常的學生,作為重點關注對象,并迅速告知家長,便于開展后續(xù)的心理疏導工作。
家校合作,可以根據學生的共性特點及個性特點進行針對性教育,從學校及家庭兩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心理。學校和家長的溝通有利于學生,特別是新生,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教師有著豐富的專業(yè)知識,配合家長的人生閱歷,相互交流學習,教師可以加深對學生的了解,家長也能夠知曉學生在校情況,有利于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在青年學生當中,休學學生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群體,這部分學生常因身體或心理等問題休學,在調養(yǎng)的過程中,與同齡人的接觸較少,也無法參與學校各項活動,極易引起孤獨、情緒波動等情況發(fā)生。因此,需要特別抽出精力關注此類學生,加強家校溝通,一旦發(fā)現問題,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后期順利返校。
總之,職業(yè)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關系到學生的成長。作為社會的青年一代,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越來越復雜,受到社會、家庭、學校等很多因素的影響。本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有利于找尋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探究家校合作中的具體方法,解析家校合作的意義,進而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況。